?

高職專業群建設的機理、理論、動力和機制

2017-01-05 16:51張新民羅志
職教論壇 2016年27期
關鍵詞:專業群理論基礎機理

張新民 羅志

摘 要:專業群內部機理是群內各專業的結構關系、職業面向、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條件、師資結構等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集合;內部機理決定了專業群基本特征的形成;產業集群理論和學科建設理論是專業群建設的基本理論;專業群的發展動力關鍵是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變化,也是高職教育和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內生需求。構建專業群應建立與行業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的同步調整機制,建立以資源共建共享為目的協調合作機制等。

關鍵詞:專業群;機理;動力;理論基礎、機制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特色戰略: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編號:DJA120303),主持人:羅志。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7-0005-05

自2006年教育部在國家示范性高職學院建設的文件中提出要重點建設500個專業群以來[1],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職院校對專業群建設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特別是各省級職教項目由原來對專業的重視和關注,轉為對專業群的重視和關注,諸如重點專業群、示范性專業群、特色專業群等項目連續出現在各省市的職業教育重點項目的立項文件之中[2]。各學校也都重新調整專業布局,按有關要求將學校的專業整合為若干專業群。同時,不少高職教育研究者,特別是高職學院的領導和教師,對專業群開展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不過,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專業群建設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對專業群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還較少涉及[3][4],對專業群的認識整體上還比較膚淺。毫無疑問,專業群建設已經有了較好的實踐基礎。雖然在行政項目帶動下興起的東西,較易成為流行和時尚而曇花一現,但專業群作為新的產業背景下高職專業建設的新理念,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對高職教育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要更充分地發揮這種作用,就應認真研究其內部機理、理論基礎、發展動力和運行機制等理論問題,這是實踐對理論的期待,也是理論指導實踐的需要。

一、專業群的形成機理和基本特征

根據對大量研究專業群文獻的搜集和閱讀,還沒有發現“專業群”概念究竟出于何處,國外的職教文獻也沒有“專業群”的概念。各種文獻所能提供的最早依據是2006年教育部關于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文件。關于專業群的概念,張淑艷在其文章中是這樣表達的:“專業群是由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強的重點特色專業為核心,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或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5]。進一步研究發現,很多文獻關于專業群概念和以上表述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高職專業和“工程對象”、“技術領域”、“學科基礎”這三個概念并無明確直接的對應關系,且三個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上述定義對專業群建設雖有一定的啟發,但具體的指導作用并不明顯。

事實上這不是個很嚴格的定義,只是說明了專業群的構建方式或組織形式。人們從這個概念得到的結論是:專業群是由一個(或幾個)重點專業牽頭,組織幾個相近專業構成的群體。如果將專業群視為一種“教學管理單位”,即“學校內部資源使用與人才產出的實體組織”[6],上述定義還是可用的。從學校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確實如此,如不少學校一個專業群就是一個教學系(分院),使專業組織和教學管理組織合二為一,這種傳統做法在實踐中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無疑,專業群首先是作為專業組織而存在的。作為專業組織的專業群概念,目前還未能深入其內部機理和具體內涵?;蛘哒f,在已有的研究中,對專業群的內部機理和本質特征還很少涉及。當然,也有個別例外,如吳盛文在《普通高校特色專業群形成機制研究》中認為:共同的學科基礎和相似的服務對象是專業群的基本特征,而其學科基礎是專業群之所以成為專業群的“土壤基質”[7]。這個論述正面描述了專業群構建的內部機理,表面上看有其合理性,但是將“學科基礎”作為專業群的“土壤基質”顯然有失偏頗,這將使專業群的職業教育特征大大削減,有違專業群建設的初衷。

目前高職專業目錄分類較細,而有些高職院校各專業自成體系、互設壁壘,不少專業規模較小實力較弱,在產業集群發展的背景下,單個專業即使是實力較強的單個專業,也很難把握產業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校企合作方面較難深入,或者說以單個專業面向市場已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專業群建設可使各專業共享單個專業無法實現的對產業發展態勢的整體把握,及時了解產業技術的進步;共享整體規劃帶來的優良實習實訓條件、良好的交流溝通機制,以及群內各專業之間內部競爭形成的進取氛圍。更有利的是可根據產業發展變化適時調整群內各專業的規模比例、課程體系、使專業群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始終保持在高度的融合狀態??梢?,專業群的提出是高職教育適應產業發展的新思維。

機理是指事物變化的理由和道理,包括形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兩個方面。那么專業群的機理究竟是什么?“學科基礎”不能作為專業群的“土壤基質”,但專業群的內部機理還是包含“學科知識”這個要素的,不過專業群的內部機理應更多地從“職業特征”[8]上去把握。那么專業群有哪些主要要素呢?

作為專業群,首要的要素是由哪些專業構成的,其核心專業是什么。在專業群構成之后,便可將其視為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對外輸出的是面向一定職業崗位群的人才,或者說為職業崗位培養人才是專業群對外輸出的主要能量。而職業崗位群又決定著系統內各要素的特點,如對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專業群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反之系統內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各要素及其關系若已確定,系統向外提供人才的職業崗位群也就基本確定了,這自然符合系統內外能量與信息交換的原理。在這個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過程中,還有企業等用人單位為專業群建設提供的設備、師資以及企業文化等,以保證專業群不斷刷新信息并獲得能量補充。作為系統的專業群,要向一定的職業崗位群輸送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又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也必須從系統外汲取能量與信息,特別是要及時把握行業發展態勢和產業技術進步狀況,使系統不斷完善內部各要素,不斷適應外部變化。

系統內各要素的質量以及各要素的關系是決定系統完成預定目標的關鍵。因此,作為專業群內部機理的構成要素——群內各專業的結構關系、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條件、師資結構與水平是專業群建設的基本內涵。有研究者認為:與產業職業崗位群對接的“職業聯系”是高職專業群建設的現實依據[9]。以系統論的觀點,這應該是指專業群與外部的聯系,高職教育專業群內部的本質聯系是內部的構成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不是其他。

從專業群的構成機理,可以推斷出專業群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體現群內各專業某種共性特征的職業崗位群。職業崗位群可能對應某產業鏈的其中一段,如湘菜產業專業群的職業崗位群;也可能是某一類職業的不同技術崗位,如會計類職業崗位群;也可能是某類技術的相關職業崗位,如電氣化、機電一體化等專業群。二是群內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如旅游類專業群,其共性特征是工學結合的形式要充分關注旅游業的季節性。三是群內各專業要有一定的共享平臺課程,這是群內各專業能結合成“群”的關鍵要素。不少專業群的共享平臺課程需要一定的學科基礎知識,因此在高職專業群的構建中既要強調與崗位緊密聯系的職業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學科性,在某些時候對學科性的尊重是為了突出職業性。四是群內教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共享,特別是師資和實踐教學條件。當然,也還可以歸納出更多特征,但這四點是基本的。

二、專業群建設的理論基礎

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很多時候就像雞和蛋的關系一樣,說不清誰先誰后。但是對于社會科學,通常是實踐先于理論;某些時候也有可能理論在前,但通常是對已經發生的實踐現象認真分析研究基礎上的預測和推論。根據教育部文件的表述和大量的研究文獻分析以及作者實際參與的專業群建設實踐,專業群建設的理論基礎應該是“產業集群理論”并受到“學科群理論”的啟發。

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于1998年發表的《企業群落與新競爭經濟學》文章,從企業競爭角度對產業集群進行了較詳細的闡述:集群是特定產業中互有聯系的企業(公司、機構)聚集在特定空間的現象,集群除了產業鏈中的相關企業或機構,還包括了政府、大學、標準制定機構、職業培訓中心等其他機構[10]。這些政府組織和其他機構可以為上述企業提供專業的培訓、信息、研究和技術研發等服務。產業集群的形成可以使群內企業享用共同的基礎設施,使產業分工更細更專業,相互之間的交易更方便,合作更有效,信息和技術傳遞更快捷,更便于激發新思想和新方法等。高職院?!皩I群”概念的提出和專業群建設項目的確立,也可以說是產業集群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拓展和應用。作為專業群建設的最初設想,如前所述就是要實現群內教學資源,特別是師資和實踐教學資源共享。

再來看看學科群和專業群建設的關系。這里的學科是指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組織起來的知識和技能體系,是學?!敖虒W的科目”[11]。學科群是圍繞某一共同領域或重大項目,學術上相互滲透,技術上互相補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學科群體。學科與專業的區別在于前者偏指知識體系,后者偏指社會職業領域。一個專業可能要求多種學科的綜合,而一個學科可以在不同專業領域中應用?!皩W科以本學科研究的成果為目標,其發展核心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專業的發展目標則是滿足社會對某類專門人才的需求”[12]。

學科群的出現是為適應科學與技術高速發展以及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需要,以打破原有學科界限,將相關學科結合以解決單一學科難以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同時也是為適應高級綜合性學科人才培養的需要。專業群建設則是因為單一專業的人才培養較難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較難提高辦學特色和效益提出來的,兩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專業群的出現受到了學科群的啟發是很自然的。

專業是什么,在“職業教育中,專業是指學生當前的學習范圍和今后的工作領域”[13]。這個概念有兩方面的意思,當前的學習范圍主要是課程方案,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類課程,或把兩類課程綜合后的理實一體課程;今后的工作領域是專業對應的社會職業分工,具體表現為職業或職業崗位群??梢?,這個定義既包含了專業與社會的關系,以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為紐帶;而當前的學習范圍,又建立了專業與學科的關系,以專業的課程為紐帶。因為,作為高等教育包括高職教育都是如此,既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技能,也需要學習一定的理論課程,而無論是公共理論課還是專業理論課,都具有一定的學科性。

高職教育理性而現實的選擇是必須強調課程的職業性,強調其與生產一線和工作現場的緊密聯系,強調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銜接。但是不能也沒有必要完全排斥學科性,這也是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的基本關系?!安慌懦?,不恪守”這應該是職業教育對學科性的基本態度,也是高職教育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服務社會應該具有的胸襟和氣魄。對于專業群而言,專業群的公共平臺課程與學科的關系相對較為緊密,專業群各專業的理論課程無疑都有一定的學科根基,因此,專業群建設理論與學科理論總是存在一定關系的,這也是將“學科基礎相近”作為專業群構建原則之一的理由。

三、專業群的功能和動力

專業始終是高職教育的重點建設內容,從教育部、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各高職院校,對專業建設不可謂不重視,出臺的政策措施也不少。但由于規模擴張過快,專業增加過多,“專業單體資源稀釋”[14],“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較難深入,專業教學水平較難提高,造成部分高職專業結構失衡,有的專業就業較難。為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對專業建設模式予以改革,這也是專業群建設被重視的原因之一。

因此,關于專業群建設的主要功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高職學院可以專業群建設為契機,重新調整辦學定位,對專業進行整合優化,使其更符合對應的產業發展需求。二是可以深化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使專業人才培養有更好的實現路徑。三是通過資源整合,特別是群內各專業實踐教學條件和教師資源的整合,較大程度上實現資源共享,較大地提高辦學效益和師資水平。四是可較好地形成學校的專業品牌,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等。

關于專業群的發展動力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是政府的引導和推動。在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中,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組建專業群是一項規定動作,各示范性高職建設單位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視。其實,當時專業群建設的理論和思想準備并不充分,但在項目建設的驅動下,各建設單位不得不加緊研究,組建各自的專業群。當時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發揮重點專業的輻射與帶動作用,促進專業資源共享,以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和效益。其后,不少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門,在設計省級職教建設項目時,將專業群建設作為重要內容推出。各高職院校為獲得省級重點項目,也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調整學校的專業規劃,按照統一的原則組建專業群,由此形成專業群建設的高潮。

第二,高職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現象。目前教育部公布的高職專業目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即部分專業內涵交叉重復,如會計專業和電算化會計專業,國際貿易和國際商務專業等。而專業群在構建過程中,需要對群內各專業的具體職業崗位群重新確定,使群內各專業針對某產業集群或某技術領域崗位群的分工具體明確,也就是說各專業的就業崗位指向是具體且互相獨立的。這可減少因內部就業指向雷同而使某些職業崗位人才過剩,而另一些崗位又無人可用的結構性失衡。況且專業群帶頭人是專業群建設的核心要素,優秀的專業群帶頭人如果能深刻地把握專業群對應的產業發展態勢和技術進步狀況,具有較高的組織管理能力,便可帶領群內各專業建立良好的規范和制度,形成專業群和諧進取的文化環境。

第三,是高職學院發展的內生需求。內生需求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內部產生的動力機制。部分高職學院成為國家示范性高職學院,除獲得了經費和政策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特別是在生源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這種社會影響力帶來的最大紅利,就是生源的踴躍和生源的優質。以湖南省為例,前幾年在不少學校招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有國家示范牌子的高職院校一般都是生源爆滿。這較大地激發了其他學校爭取省級和國家級職教重點項目的熱情和動力,主動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加大投入加快專業群建設。更何況,專業群建設可促使學校在重新校準辦學定位的基礎上,重新構建管理模式、整合校內外資源、調整和行業產業的關系、開發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重塑學校形象。因為當把單個專業建設改革為專業群建設時,專業群就成了高職院校的核心組織。就目前來看,一個中等規模(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左右)的高職院校,正常情況下招生專業數一般在20到30個之間,如果按一定條件和原則將其整合為5個左右專業群,則學校的建設可圍繞這幾個專業群集中設計,理想的情況是專業教學組織(教學系或分院)與專業群合二為一,以大大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益。在此,要特別注意管理模式的調整,這在專業群建設中顯得尤其重要,調整得好可充分發揮專業群的作用,較大地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否則也可能形成新的發展阻力。

第四,是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變化??梢哉f產業的升級轉型發展是高職教育從重視單個專業建設到重視專業群建設的根本動力。無論是政府的發動和引導,還是高職院校為提高競爭力與辦學水平而推動的專業群建設,都是以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為根本依據的,這是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互動發展的必然。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變化,能在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快速和直接地反映。如隨著中央廚房等餐飲設備和條件的現代化,各種湘菜以成品(熱熟菜)和半成品(預制菜)等形式廣泛進入消費者餐桌,形成了新的產業鏈,原來的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只以培養湘菜廚師為主要目的,顯然較難適應產業的新變化,以該專業為核心構建湘菜產業專業群就顯得十分必要。又如,在“互聯網+”的推動下,農產品流通開始走向信息化、網絡化,高職涉農經貿類專業人才培養若能構建以農產品電子商務專業為核心的涉農經貿類專業群,通過厘清農產品流通領域職業崗位和崗位內涵的變化,重新構建群內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就可以更好地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

四、對應產業發展的專業群建設機制

專業群建設的基本理論是產業集群理論,專業群的建設能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產業是不斷升級變化的,特別是我國經濟當前正處于“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重要時期。農業向產業化進發,工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升級,現代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已于2013年超過工業,且逐步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支撐,“互聯網+”引發“萬眾創業、全民創新”,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生產技術更新速度加快。在這種背景下,專業群和產業發展應該建立什么樣的關系,才能使兩者實現良性互動呢!高職教育主要為區域經濟和地方產業發展服務,最理想的狀態是專業群不僅能對接和服務產業,還能提升和引領產業發展。為此建立專業群和產業發展以及產業技術進步的相關機制,相當程度上能滿足“高等教育適度超前經濟發展”的教育學原理,這也是現實的需要。

第一,應建立對接行業或區域重點特色產業的專業群構建機制。行業所辦學校應根據行業的主打產業構建專業群,如農業類高職院校重點應考慮為農服務的專業群。地方所辦高職學院必須在復雜的區域產業中選擇學校對接的產業,而對產業的選擇以及專業群的組建應與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優勢和特色緊密一致。如學校的專業主要是面向服務業的,就應根據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和學校辦學定位,構建對應現代服務業某類產業的專業群。

第二,建立專業群與產業發展同步調整機制。借助校企合作企業、行業協會等對產業發展的掌握,專業帶頭人及骨干教師對產業發展的深入研究,以及從第三方獲得的對專業群主要就業指標的連續跟蹤,可時刻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技術進步對人才技術技能的需求變化,適時調整學校整體專業布局,或調整群內的專業數量、專業方向和專業規模,使專業結構和產業發展同步變化。

第三,建立以資源共建共享為目的協調合作機制。整合現有專業教學資源,建立專業群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提高專業群建設的整體效益,包括實習實訓條件、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庫等。其中以專業實踐教學條件的共建共享最為重要。應建立具有綜合功能的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在完成專業群各專業系列化實習實訓內容的前提下,還將為其他專業群、合作單位和社會機構提供實踐教學和培訓服務。學校層面則應制定相關制度,形成各專業(群)之間資源共建共享的協調合作機制。

第四,建立教學改革成果適時推廣應用機制。為擴大專業群的影響,提高示范和輻射能力,高職院校應建立成果推廣應用機制,及時將教育教學改革成果推廣應用,以帶動其他專業群或相關學校的專業群發展,提高專業群建設的整體效益。

以上幾方面的機制可用“對接、同步、共享、輻射”概括。當然,為達到以上目的,高職學院應建立一套專門用于專業群建設的制度,完善專業帶頭人和行業協會、企業專家定時交流對話制度,成立由學校、政府、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等多方組成的專業群建設委員會等,以協調專業群內各專業或各專業群之間的關系。

還有一點應特別注意,即在協調各專業群的關系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高職院校的重點特色專業群必須優先發展,使其具有地位優勢和數量優勢。地位優勢是指重點特色專業群是由學院的主體專業組建的,是學校服務面向的主要承載者,也是支撐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主體力量,無論是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質量和專業文化積淀都明顯優于其他專業群。數量優勢是指重點特色群的學生規模、生源質量等明顯地多于或高于其他專業群。當然,稍有規模的學校重點特色專業群一般也不止一個,如2到3個。這一條可稱為“優先”機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EB/OL].[2006-11-03].http://www.jyb.cn/zgjyb/one/200611/t20061114_48740.html.

[2]湖南省教育廳.關于實施湖南省卓越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通知[EB/OL].[2015-04-22].http://www.czs.gov.cn/jyj/zyjy/wjtz/content_539851.html.

[3]韓繼紅,等.后示范時期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與發展的路徑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27-29.

[4]羅勇武,等.高職院校專業群研究現狀述評[J].職教論壇,2008(16):19.

[5]張淑艷,等.高職高專院校專業群集聚狀態研究[J].山東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0,13(5):5.

[6]孫毅穎.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基本問題解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36.

[7]吳文盛.普通高校特色專業群形成機制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2(2):34.

[8]孫毅穎.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基本問題解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38.

[9][12]沈建根,等.高職教育專業群建設:概念、內涵與機制[J].中國高教研究,2011(12):79.

[10]產業集群理[EB/OL].[2015-06-05].http://www.haosou.com/s?ie=utf-8&src=hao_search&shb=1&hsid=0.

[11]柳青.論專業與學科及其相互關系[J].陜西教育,2014(9):31.

[13]張新民.高等職業教育理論構建[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290.

[14]沈建根,等.高職教育專業群建設:概念、內涵與機制[J].中國高教研究,2011(12):78.

責任編輯 殷新紅

猜你喜歡
專業群理論基礎機理
TiN夾雜物形成機理研究與控制技術
近年化學反應機理圖示題的考查例析
金屬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機理
金屬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機理
套管磨損機理研究
套管磨損機理研究
工程應用型本科現代裝備制造專業群構建初探
基于地方產業結構的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建設
淺議中職計算機基礎課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會計準則變革的非預期效應理論框架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