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彌散加權與動態增強成像在子宮內膜癌分期的作用分析

2016-05-20 14:15張松山武勝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14期
關鍵詞:子宮內膜癌

張松山++武勝

【摘要】 目的 探討在實施子宮內膜癌分期過程中, 對比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以及動態增強成像(DCE)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10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 通過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以及對照組(50例)。觀察組患者臨床采用磁共振DWI的方法實施檢查, 對照組患者采用磁共振DCE的方法實施檢查, 觀察對比針對子宮內膜癌總體分期診斷價值以及肌層浸潤診斷價值。結果 觀察對比肌層浸潤整體準確率,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對比淺肌層浸潤準確率、深肌層浸潤準確率、淺肌層浸潤靈敏度、深肌層浸潤靈敏度與陽性預測值,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比磁共振DWI結果同磁共振DCE結果, 前者在獲得的子宮內膜癌肌層浸潤準確率以及靈敏度方面更為顯著, 對于子宮內膜癌疾病的臨床診斷表現出顯著價值。

【關鍵詞】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磁共振動態增強成像;子宮內膜癌

DWI、DCE屬于極為關鍵的重要MRI功能成像技術, 其能夠將組織結構完整性充分反映[1]。為了對比DWI成像以及DCE成像對子宮內膜癌疾病進行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文主要將10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研究對象, 利用抽簽法展開觀察組以及對照組的分組對比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本院及區人民醫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研究對象。通過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以及對照組(50例)。觀察組年齡33~69歲, 平均年齡(51.5±11.9)歲;實施全腹子宮切除術的患者13例, 實施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37例。對照組年齡35~79歲, 平均年齡(51.6±12.1)歲;實施全腹子宮切除術的患者11例, 實施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39例。兩組患者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在準備實施手術前合理選擇磁共振儀器, 主要選擇CE公司Signa1.5T掃描儀。注射器選擇MadradSS 300高壓注射器, 采用釓噴酸葡胺注射液作為注射液, 調整注射劑量為0.1 mmol/L。調整掃描范圍為:患者骶髂關節水平直至恥骨聯合下。臨床患者采取仰臥位, 保證患者膀胱保持輕度充盈狀態。對患者實施平掃:臨床選擇矢狀位以及橫斷位T2WI, 橫斷位快速T1WI, 根據當前需要, 對患者添加冠狀位T2WI掃描[2]?;颊逥CE成像掃描:在20 s、60 s與120 s對患者實施掃描, 選擇橫斷面以及矢狀面對患者實施成像。調整橫斷面視野為36 cm×36 cm, 調整矩陣為320×224, 調整矢狀面視野為36 cm×36 cm, 調整矩陣為256×192??刂茩M斷面層厚5 mm, 控制層間距1 mm??刂剖笭蠲鎸雍? mm, 控制層間距1 mm[3]。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對比肌層浸潤整體準確率發現, 觀察組91%, 對照組7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淺肌層準確率為95%, 靈敏度為87%, 陽性預測值為96%;對照組淺肌層準確率為79%, 靈敏度為75%, 陽性預測值為82%;觀察組深肌層準確率為86%, 靈敏度為95%, 陽性預測值為83%;對照組深肌層準確率為75%, 靈敏度為79%, 陽性預測值為70%;觀察組淺肌層浸潤準確率、深肌層浸潤準確率、淺肌層浸潤靈敏度、深肌層浸潤靈敏度與陽性預測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磁共振彌散加權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 本身所具備的優點突出:①該方法能夠明顯減少成像時間, 提高臨床診斷的效率。②磁共振彌散加權在應用的過程中, 有效融合了propeller技術, 針對運動偽影的降低產生了較大的積極作用[4]。③該種診斷方法在應用的過程中, 能夠有效地增加敏感性, 通過增加分析運動, 促使信號的強度更強, 在本質上提高了診斷的敏感性, 對患者的積極意義較大[5]。

動態增強成像在臨床的應用當中, 與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具有密切的關系。從形態學的表現來分析, 患者在接受MR平掃的過程中, 其具體的表現情況與增強掃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 增強掃描實施過程中, 針對患者病灶的顯示會更加清晰一些。子宮內膜癌患者在應用動態增強掃描過程中, 發現很多患者的病灶都生長較快, 臨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的特點。從臨床的角度來分析, 動態增強掃描的選擇和應用, 可以針對患者的病灶進行有效掃描處理, 在臨床檢出率方面獲得了較大的提升。相對于傳統的平掃而言, 動態增強掃描還可以對患者的病灶大小、是否存在淋巴結等情況進行掃描, 獲得更加準確的病理情況。

綜上所述, 臨床對于子宮內膜癌疾病, 采用磁共振DWI成像技術對子宮內膜肌層浸潤以及分期實施評估, 最終獲得效果明顯優于磁共振DCE成像技術, 從而為子宮內膜癌疾病的臨床治療奠定基礎, 可顯著提高子宮內膜癌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曼, 余建明. MRI、DWI和DCE成像在子宮內膜癌分期中的價值研究.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14):2278-2280.

[2]劉桂芳. 3T MR動態增強及DWI在子宮內膜癌診斷的應用.山東大學, 2008.

[3]葉自青.子宮內膜癌MIR征象與CD105、PCNA表達的相關性. 鄭州大學, 2011.

[4]袁曉春, 王夕富, 鄭林豐, 等. 3.0T MR彌散加權成像對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價值.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0, 16(10):7-11.

[5]李晶英. 3.0T MR LAVA動態增強及DWI對Ⅰ期子宮內膜癌術前肌層浸潤深度的評估.徐州醫學院, 2013.

[收稿日期:2016-01-04]

猜你喜歡
子宮內膜癌
p53蛋白與子宮內膜癌臨床病理的相關性研究
快速冰凍切片檢查在子宮內膜癌中應用的臨床價值
配對盒基因2和CD44基因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意義
子宮內膜癌低場MRI影像學特點及臨床應用研究
子宮內膜癌患者腹腔細胞學陽性的臨床價值及其對預后的影響分析
腹腔鏡在早期婦科惡性腫瘤手術中的臨床應用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子宮內膜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宮腔鏡在子宮內膜癌診治中的應用
宮腔鏡電切術聯合左炔諾孕酮對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效果和可行性觀察
奈達鉑聯合紫杉醇方案化療同步放療治療子宮內膜癌單發轉移的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