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服務產業轉型升級

2016-05-25 20:19張玉梅
科技視界 2016年12期
關鍵詞:產業轉型升級

張玉梅

【摘 要】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擁有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是制勝關鍵。培養符合產業、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最根本職責。廈門職業教育需要在明確定位、協調需求、打通成才通道、提升品牌以及建立職工教育培訓體系等方面做足功夫,才能為廈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保障。

【關鍵詞】產業轉型升級;廈門職業教育;成才通道;職教品牌;職工教育培訓體系

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廈門作為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這個過程卻延冗過長,同走在前端的深圳等地區無法相比。廈門產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本文試從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角度,探討廈門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

1 對廈門產業轉型升級的幾點思考

1.1 發展第三產業必須有第二產業作支撐

對于我國而言,發展以高端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但我們必須同時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目標的第二產業,重點在于提高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產品制造水平,從而增加第二產業的附加值,實現二產、三產的協調發展,提升國民經濟發展的持續力和對經濟危機的抵御力,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1.2 廈門產業轉型升級必須首先著眼閩南區域,打好基礎

廈門的城市轉型和產業轉型必須以閩南地區為基本點,充分考慮這一地區的產業分工情況加以布局。

1.3 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是廈門產業轉型升級的兩個輪子

要實現發展目標,廈門必須著眼本區域,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以1699平方公里的面積為依托,首先發展好基礎性產業,即先進制造業,奠定良好的制度優勢、環境優勢、區位優勢,進而打造高端服務業產業集群。兩者不可偏廢,實現雙輪驅動,以科技為先導,以創新為主軸,以產業集群為目標,以形成廈門新一輪發展的良好態勢。

2 廈門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及廈門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相比,是最貼近教育本源的。職業教育的核心是其職業性要求,即以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實際要求來培養人才,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計劃經濟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比現在要好得多。那時一定規模的企業就自辦技工院校,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企業規模較小的,按行業舉辦職業學校,培養本行業所需各類技能人才,這些學校同時承擔在職員工的繼續教育,形成了技能提升的通道。更為關鍵是,那時候的職業教育職業性突出,培養的技術工人適應企業、產業需求。而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大量使用簡單培訓的農民工充當一線操作工人,企業、產業對職業教育的依存降低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弱化了。以廈門為例,原先十幾所的技工學校,逐步萎縮到只剩一所,而且教學缺少與企業、產業的對接,所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產業的要求不相適應。隨著廈門產業轉型升級的推進,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要求職業教育真正突顯其職業性。具體來說:一是,要重點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必須提升技能人才的層次和水平;二是,要建立不斷提升職工技能水平的技能繼續教育體系,強化職業培訓鑒定工作;三是,要著力培養本地化的技能人才,減少對外地技能人才的依賴,降低用工成本。

面對產業轉型升級,廈門的職業教育總體上是不適應的,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總量供給不足。廈門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已持續十多年了,這種結構性矛盾直指技術工人需求大而供給不足。廈門目前有近三十所的各類中高職院校,每年的畢業生也有幾萬人,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加之廈門生活成本較高,薪資待遇較低,難以吸引外地技能人才來廈就業,總量供給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著眼于擴大廈門本地職教規模,吸引更多外地生源來廈就讀,打造公平就業環境,使外地戶籍生源技能人才本地化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結構不夠合理。廈門三十多所的中高職學校中,中職學校占70%,而以培養高級工為目標的高職學校僅30%。因此,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只有幾千人,而產業轉型升級所需技能人才以高級工以上層次為主,大量的中級工只能配套低端產業,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推進,這已成為新的就業難題。另一方面,在高職學校中,真正工科類的院校只有一兩所,而制造業是對技能人才需求最大的部分,但供給卻嚴重不足。

三是,與產業、企業需求脫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沒有處理好學生教育需求和產業、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制造業急需大量工科類技能人才,而這些人才的培養需要在實習實訓場地和設備上大量投入,師資要求也高,這些都是高成本的教育投入。而從學生層面來看,職業學校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成績往往不好,多不愿選擇學習難度大的工科類專業,況且這些專業雖然薪資待遇好,但工作環境并不好,再加上干部和工人身份傳統認知的影響,導致愿意讀的學生就更少。因此,無論中職、高職,民辦的還是公辦的,更多地選擇了投入少、學生喜歡的非工科類專業開辦,這就加劇了技能人才供需之間的矛盾。第二,傳統的職業教育由于是行業、企業舉辦,實現了校企的有效對接,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強,與崗位需求對接緊密,而當前的職業教育屬獨立辦學,缺少了與企業的天然對接。企業從人力資源成本考量,奉行“拿來主義”,也不夠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特別是中小規模的企業,員工流動性大,更是顧忌培養技能人才所增加的成本。所以,實現校企之間的對接缺少動能,更缺少體制上的安排,也就造成了職業教育與產業、企業需求的脫節,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征嚴重淡化。

四是,職業教育品牌不突出。目前,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個區域是我國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中西部一些地區如陜西、河南、四川、貴州、云南利用當地充足的生源也形成了自己的職業教育品牌,吸引了大量優質生源就讀職業院校,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而我省盡管制造業在全國也有一定地位,但與之相對應的職業教育卻相當落后,叫得響的職教品牌幾乎沒有,所需技能人才主要靠從中西部引進。中職學校中,工商旅校、輕化校辦學很有特色,但辦學層次不高,主要輸出中級工,難以滿足需求。技工學校中,技師學院工科專業在全國有一定影響,但由于缺少學歷的認證,發展也嚴重受限。高職學校中,醫學院很突出,品牌基礎最好,但專業太窄,難以有效服務產業。

3 發展廈門職業教育的幾點思考

3.1 明確職業教育定位,加大財政投入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嚴重弱化,已經影響到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粗放型的發展可以忽視職業教育,集約型的發展缺不了職業教育,德國等西方制造業強國的經驗已經證明,一流的產品必須依靠一流的技工,一流的技工必須依靠一流的職業教育,中國制造需要中國職業教育。特別對于地方政府而言,職業教育產生的直接效益比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加明顯。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大都選擇在本地就業,而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本地就業比例越來越低,從投入產出角度分析,地方財政投入職業教育,對地方產業發展更為劃算。中國目前的企業形態呼喚政府加大對職業教育投入,中國中小企業眾多,企業生命期較短,雇傭制的用工形式決定了企業不愿過多地投入職工教育培訓,那么,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就應該加大職業教育、職工培訓的投入,提升員工技能水平。新加坡職業教育成功的經驗表明,通過政府加大投入,帶動企業和員工投入,可以形成政府、企業、個人三方良性互動的職業教育投入機制,推動職業教育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3.2 突出職業性特點,協調產業需求和學生成長需求

職業教育簡單的理解就是為達成從事某一職業(崗位)的目標而實施的教育行為。那么職業教育必須從產業、企業(落腳點是崗位)的實際需求出發,培養產業、企業所需的技能型人才,這就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即職業性特點。另一方面,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我們還要兼顧學生成長的需求,不能讓他們只是簡單地學會一門技術,還要讓他們學會基本原理,提升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為了達成上述目標,要特別突出兩項工作:一是,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共育技能人才的良好局面。職業學校要主動對接產業、企業,切實做到把課堂搬進車間、把車間搬進課堂,把教師培養成師傅、把師傅培養成教師,把學生培養成工人、讓工人成為學生。二是,要改革教育教學體制,全面推行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F行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開進行的模式,不僅學生缺乏興趣,學習效果不佳,還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學生畢業后企業還需花精力培訓才能上崗,加大了企業人力資源的投入和用人風險。全面推行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就是以企業對崗位的需求為導向,分解典型工作任務,并在此基礎上綜合理論和實踐兩大教學手段,形成適應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并據此形成本專業教學大綱,擬定教學計劃,由校、企雙方共同實施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技能人才,無縫對接企業崗位需求,學生崗位適應度高,流動性小,可塑性強,實現校企共贏。

3.3 建立技能和學歷兩個技能型人才成長通道

目前我國對技能型人才的評價分為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主任技師等系列,而相對應的學歷層次為中職(中專)、高職(大專)、應用型本科、應用型碩士、應用型博士等系列。國務院《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了我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有技能、有學歷”。這一培養目標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一個職業院校的學生按規定修完應修的課程,通過應通過的技能鑒定(考試),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畢業時也就同時獲得學歷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雙證”。因此,必須科學設計技能型人才成長的通道,按照技能為本的精神,科學制定跨入高一級技能平臺的條件及辦法,形成完善的技能提升、學歷提升通道,促進技能人才發展。

對廈門職業教育而言,要著力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要建設幾所符合廈門市產業發展的高職(高技)院校,為廈門產業發展提供所需的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臺灣今天的產業形態就是廈門明天的產業形態——中職學校(高級中學)畢業生90%以上都升入高一級學校主要是高職學校(科技大學)學習,高職學校畢業后大部分學生就業,少部分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繼續學習。因此,高職學校才應該是與就業對接的基礎平臺,而中職教育更多只能定義為職業教育的內部階梯。但是,目前我市高職教育相對于中職教育嚴重弱化,不僅數量不足,無以對接中職教育,更重要的是高職教育缺乏技能教育的經驗和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技能教育比中職教育還差,因此發展廈門高職教育任重道遠。于此筆者建議重點發展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廈門醫學院、廈門技師學院,同時將工商旅校、輕化校建設成高職學校。

二是,要建立以高職學校為核心的職教品牌。首先,要打通中職學校到高職學校的成長通道,合理劃分中職和高職的教育任務,設定符合中職生特點的投報高職學校的資格和條件,讓絕大部分中職學生選擇進入高職學習;其次,發揮廈門職業教育的平臺優勢,吸引周邊中職學生、高中畢業生報考廈門高職院校,提升其品牌效用;再有,要進一步加大對廈門理工學院的建設,按照應用型本科(含應用型碩士、應用型博士)院校的思路,增強其應用型特點。最后,要以區級政府為主,做大做強區級中職學校。通過以上幾個層次的建設,形成技能型人才技能、學歷的成長通道。

3.4 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員工共同參與的職工教育培訓體系

社會在進步,知識在更新,科技在創新,技能也必須不斷提升,一項技能如果不學習、不提升,至多能保持3-5年甚至更短。因此,職業教育的另一方面就是在職員工的教育培訓。目前廈門的職業院校由于經費體制的因素,除技師學院外,基本不承擔社會培訓,企業對員工技能提升培訓也不夠重視。而員工個人,迫于就業壓力雖有提升技能的要求,但由于缺乏符合其特點的技能培訓計劃,加上培訓時間不匹配、培訓費用較高、培訓成果得不到有效應用等因素,參訓積極性也不夠高。所以,我們借鑒新加坡員工教育培訓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有效的職工教育培訓體系:一是,加大財政對職工教育培訓的補貼力度,將目前主要針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培訓補貼擴展到針對所有員工,并提高補貼標準,增加交通費、食宿費等補貼項目,增強員工參加技能提升培訓的積極性;二是,強化對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的支出監管力度,通過地方立法,強化企業對員工教育培訓的主體責任;三是,轉變公辦院校的經費撥補方式,加大民辦職業院校補助力度,提高職業院校參與職工技能提升培訓的積極性;四是,建立健全面向全市開放的、數量適當、運作規范有序的公共實訓平臺,增強員工技能培訓的基礎能力;五是,各職業院校要探索實行學分制、非全日制技能教學,滿足廣大職工的技能提升(進而同步提升學歷)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福建出臺產業轉型升級15條[J].領導決策信息,2015(33).

[2]王新民,林文.中國臺灣職業教育發展政策研究及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6.

[3]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臺灣職業教育研究所簡介[J].福建信息技術教育,2009(02).

[責任編輯:湯靜]

猜你喜歡
產業轉型升級
需求導向下的中職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