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政演講,精彩無限

2016-05-26 23:50蔡東海
考試周刊 2016年26期
關鍵詞:時事政治時政政治課

蔡東海

高中思想政治課最鮮明的特點是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統一。所謂思想性,是作為學習者利用個性化的思考獲得社會主流的思想成果,其表現最終是學習者對于當前社會一般經驗知識的了解和運用。所謂政治性,是統治階級把國家意志灌輸給社會個體的要求,其最終表現是國家意志成為公民普遍遵循的行為規則。思想政治課的兩個方面特征既對立又統一,怎樣實現國家意志與個人思想的統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課題。當前,國家對公民的要求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上。怎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思想政治課課堂,入心入腦,踐行實現呢?筆者結合近年來的課堂實踐,采用時政演講的辦法加以落實。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時政演講以學生為主體,以當下社會發生的典型事件為內容,以學科知識為依據,以學生的評估為思想切入點,以師生的追問為生長點,對于實現思想政治課的多元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時政演講,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思想政治課的主體,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一分子。思想政治課教育既是一種目標的要求,更是一種過程的體驗。而且,越是在過程中越能增強對目標的理解。我們要求公民培育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思想政治課課堂如果還是教師一言堂,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就會淡化、學生的思想就會不自由,而這種不民主的教學過程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民主觀念和誠信觀念。試想,以一種居高臨下的觀念灌輸方式有誰喜歡呢?難怪我們把那種方式稱為“填鴨式”。而思想政治課教師是憑借什么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呢?難道是教師的權威嗎?如果采用這種“填鴨式”或者“灌輸式”的方式,我們所教育的學生就會是被動的、冷漠的,更談不上愛國、民主、自由、公正。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公民心事》一書中寫道:“事關國計民生,人人都可發言,如果所有的人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滿臉的茫然,一臉的麻木,那我們這個民族可就真是沒救了?!?/p>

在思想政治課課堂中,我每節課盡量安排出3至5分鐘時間給一位學生演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尋找自己喜歡的主題、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演講稿;當他們上講臺演講時盡管帶著一絲的羞澀,但更多的是一種自信,這種自信來自于對時事政治的研究,來自于對時代的擔當,在他們的心里都有一個感悟:我有話要說。在演講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尊重和自我實現,通過時政演講,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國家、社會上,加深了對知識的體驗理解,更培養了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激發了主體意識、參與意識。

時政演講,為思想政治課提供源頭活水。思想政治課非常關注生活,以2015年福建省高考政治試題的命題背景材料為例,命題者選擇了人類所面臨和關心的、現實的、重大的社會問題,如萬隆亞非會議、依法治國、“一帶一路”戰略、福建自貿區建設等。這種命題導向就是要把學生引導到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上,引導到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開發上。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注重學生資源的生成。

時事政治作為思想政治課的重要資源值得重視。在時事演講中,學生都會不知不覺地關注當下社會的熱點,這些熱點既有經濟的又有政治的還有文化思想等領域的。從地域范圍看,既有世界的又有國家的還有本省本市,甚至是學生身邊發生的具體小事。學生在時政演講中提出了這些問題和熱點,一方面引起了班級同學對于事件的關注和思考,另一方面這些熱點事件蘊含深刻的學科知識邏輯,具有重要的課程資源價值。當我上到“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一課時,正好有學生搜集到揚州大學附中學生徐礪寒撞壞一輛寶馬車后視鏡而留下“聯系紙條”事件。由此我馬上調整教學策略,對該事件進行深入的挖掘。第一,面對撞壞別人的車,我們可以有幾種選擇?由此引導到價值選擇的教學。第二,為什么當事人采用留紙條的方式解決問題,由此轉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的教學。第三,由人及己,對學生提問,如果你是徐礪寒你會怎么辦?真正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我想,對于該事件的探討,學生將獲取“正能量”,坦誠地面對他們人生中的兩難選擇。諸如此類的資源非常多。如教學《經濟生活》多變的價格時正好到中秋節,讓學生關注月餅的價格問題,教學《政治生活》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可關注全國“兩會”,在《文化生活》中可注意當地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問題。

怎樣把時事政治轉化成為學科課程資源?一方面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轉變角色,放手讓學生找資料演講。但是學生的搜集應該是有目的的,一般我會要求學生根據下一節課要上的內容搜集分析。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發現,發現時事政治的知識價值、能力提升價值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價值。在轉化過程中以問題鏈條“拷問”生活邏輯,最終實現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的統一,實現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

時政演講,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學生怎樣才能成為人才,這里存在課學生個體的發展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統一。思想政治課應該成為學生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的一個橋梁。社會發展對學生的要求往往具有抽象性,而學生又出于一個自發的上升過程,對個人乃至社會的發展方向多少感覺到有些迷茫。思想政治課教師通過對當前社會生活的追問,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從而縮小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差距,使學生更明確自己在社會時代中的地位和角色,從而建立遠大的發展志向,指引自己一生的發展。時政演講,就是學生整合學科知識、時代特征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時代和自身的發展做出一定的判斷。通過這樣的評估判斷,學生發現自身和時代的差距,從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目的性,找到自身發展的使命感。

比如在最近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對“一帶一路”戰略感興趣,但是往往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缺乏進一步分析的能力,這時我會進一步問:“這件事跟你有什么關系?”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深刻變化的時代里,一方面國家的綜合實力有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國也存在一系列的國內國際問題亟待解決,如國內怎樣實現國家的穩定發展、和平統一,國際上怎樣面對全球化、多極化、信息化。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不了解這些國家發展的大勢。說到底,思想政治課其實關系到國家人才的發展方向問題,尤其是思想政治方向。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對于時事政治所體現出來的時代發展應該有及時的把握,甚至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這就要培養自己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同時要求學生對時事政治做出推及己身的評估,讓學生在這種時政演講中感受到與祖國同命運,與人民共呼吸,真正把個人的人生價值實現與國家發展統一起來,最終勵志學習,報效祖國。

時政演講,促進評價轉化與提升。思想政治課課業評價往往是單一的,從方式看,就是試卷考試,一張試卷看分數高低;從內容看,就是知識的識記和應用;從格式看,就是機械的答題模式;這些紙筆評價往往是片面的,所以造成思想政治課分數高,但實踐能力弱的反差。通過時政演講,不僅可聽其言,還可查其情、觀其行,是對學生的全面考察,不僅考查學生的知識理解,而且考查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最后,可以對學生的時政演講進行提升。一個途徑是學生方面可以對所感興趣的時政熱點進行系統化的深入思考,加以完善形成中學生政治小論文。比如有學生對最近的成都男性司機暴打女性司機事件進行時政演講,我進一步對其指導,讓她深入思考,從而形成一篇小論文《讓心靈趕上車輪——汽車社會下的司機道德建設思考》,深化她對該事件的認識,也開闊她的視野,加深她對我國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認識。另一個途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時政演講素材進行試卷開發,形成試卷評價。每當教師命題的這些時政資源在試卷中出現,學生在考試中就會表現出似曾相識的喜悅,更提高他們對時政知識的興趣,我想這就是我要達到的目的。

基于思想政治課中的時事演講的實踐和總結,我對學生的時事政治演講進行了改善。第一,在內容上應該與課程同步,學生所作的時事政治演講與當前所學知識結合起來,才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第二,格式上應該包括事件、理論分析和評價三個部分。側重點在于事件的分析和評價。這樣做能夠避免學生就事論事,重點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在演講完成后加入答辯質疑環節。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擴展參與面,同時也提升時政演講的思維品質。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小小的時事政治資源也可以有大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像金子一樣發出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歡
時事政治時政政治課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課的“四維一體”法初探
淺談高考政治課改革的幾點思考
如何利用時事政治增強高中政治的實用性
淺談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思想政治課與素質教育
時政
高中時事政治教育:意義、原則與方法
時政
時政
時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