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生活經驗,強化模型建構

2016-05-26 23:53賴勝利
考試周刊 2016年27期
關鍵詞:模型建構生活經驗

賴勝利

摘 要: 文章深入淺出地分析教師如何立足于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建構和完善數學模型,發展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 生活經驗 模型建構 數學學習能力

生活本身是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實際?!皵祵W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數學活動課堂上,教師要把數學學習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做到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立足于自身生活經驗,積極參與經歷數學知識模型建構過程,體驗與感悟數學知識的形成,樹立了良好的數學意識,提高了學習數學的信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有效培養數學學習能力。

一、挖掘教材內涵,激發探究欲望

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苯處熞鶕滩牡膬群?,經常性地選擇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情景,設計學習內容和教學情境,聯系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學習內容,運用與學生相關的生活實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豐富學生學習數學資源,同時,拓展學生的活動時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感到熟悉,讓學生在熟悉的學習活動中積極地發現、探究數學問題。

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統計”時,教師要求學生把喜歡看的動畫片種類名寫在一張紙上交給小組長,小組長收齊上交給教師。教師提出:“應該用什么記錄這些數據呢?”學生經過探討,認為用畫正字比較清楚明了。進行數據統計時,教師指名學生上臺進行記錄數據,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記錄數據。喜愛3D動畫片的學生,一聽到教師念到3D,都十分興奮。此時,學生已體驗到了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喜悅。教師繼續提出:“把這樣的統計給其他人看,別人看起來方便嗎?”學生觀察手中的數據統計結果,經過了討論交流,部分學生提出了制作統計圖表,統計表能讓人一目了然。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想法,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統計數據,在小組里合作制作統計圖表,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這種挖掘教材的內涵,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活動,激發學生樂于探究,從活動中發現、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體驗和鞏固數學新知。又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統計”時,教師出示了本班語、數老師兩個家庭近四年來的用電量,學生看到老師家中的用電量,探究欲望十分強烈。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已學知識,運用復式統計表把語、數老師兩個家庭近四年來的用電量體現出來,再認真觀察表中用電量的變化情況,然后根據此表分別完成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探究怎樣把兩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制成一個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教師利用生活化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觀點,掌握學習內容和方法,在鮮活的生活實際問題中,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利用生活情境,經歷模型建構

教師不僅要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知識的傳授,還要關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考察、經歷數學新知建構,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必須留心學生的生活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范圍,記錄一些有關學生的生活資料,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擴充數學學習內容,運用有效的問題活動情境,反映出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靈活應用數學知識的良好習慣,讓學生能夠在情境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展示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從數學的角度提出生活中一些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有效地建構和完善數學知識模型的能力。

例如,教學“找規律”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屏幕出示了教材主題圖:小朋友舉行聯歡會。提出:“在‘六一兒童節里,同學們過得愉快嗎?大家想知道育才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是怎么度過這個節日的?”在教師創設的熟悉情境里,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又如,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教師播放課件: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校園里新建了一條小路。此時,教師提出:“為了美化環境,學校準備在小路的一邊栽種常青樹。這條小路全長20米,每隔5米栽1棵樹,大家一起猜一猜,應該準備多少棵樹苗呢?”在問題情境中,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探討著。接著,學生利用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在小組里交流各自的驗證方法,并運用學具動手擺一擺、栽一栽、數一數樹與樹之間有幾個間隔,栽了多少棵樹?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各自的猜測和驗證進行反思。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經歷了數學模型的建構,鞏固了數學認知。這種生活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全身心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了數學模型的建構,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了解決問題能力。

三、拓展探究時空,深化模型建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學生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和環境?!辈ɡ麃喺f:“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苯處熞褦祵W課堂往課外延伸,把生動、形象與生活相聯系的實踐活動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拓展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時空,讓學生動手、思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發展數學學習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充分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有效深化和完善數學知識模型的建構。

教學“體積容積”時,教師讓學生在小組中拿出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后,提出:“這兩個水杯哪個裝水多?誰能設計一個實驗方案解決這個問題?”接著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并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各自的方案,然后動手做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領悟裝水多的容器容積大,裝水少的容器容積小。又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學生利用一張帶有邊長各是1厘米方格并畫著平行四邊形的硬紙片,通過數一數,數出硬紙板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提出:“如果運用計算方法,你能計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操作,利用剪一剪、拼一拼等,經過操作與交流,有的學生小組運用割補的方法,割補一個梯形或三角形,把這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了長方形;有的學生小組用數方格、平移方法,把兩個小三角形或旋轉兩個小三角形等方法,把這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轉化后長方形的面積。此時,平行四邊形的底正好是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高恰好是長方形的寬,由此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以高。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進行了動手、動腦,充分交流與探討,感知了數學學習內容,體驗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化了數學模型的建構,掌握了學習數學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有效培養了數學思維和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李如密.教學藝術論.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7.

[3]張清泉.探究與體驗——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漳州普教室匯編,2008(26).

[4]張文成.以巧導多練提升數學復習課的教學實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6)(c版).

[5]曾慶煌.構建與生活相聯系的數學課堂.平和縣小學教研室匯編,2008年第1輯.

猜你喜歡
模型建構生活經驗
在“破”與“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靈活應用綜合與實踐題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利用現實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實初中生物概念教學
例談磁性軟白板在生物學模型建構教學中的應用
處級領導干部勝任力的自我評估與模型建構
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案例
數學課堂中的文化滋潤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