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破”與“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2017-01-03 02:01梁燕
教學月刊·小學數學 2016年12期
關鍵詞:模型建構數學概念認知結構

梁燕

【摘 要】人教版教材修訂后,“倍”的教學在內容編寫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面對這個改變,作為承上啟下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教師應重新審視、對比教材,調查學情,初步厘清“什么是倍”“為什么要教倍”“如何去教倍”,并在此基礎上重新定位教學目標,在“破”與“立”中拓展表征概念的空間,重視構建“倍”的認知結構,從而更好地體現和豐富“倍”的內涵。

【關鍵詞】破與立 數學概念 認知結構 模型建構

人教版“倍”的教學將原來分散在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后移至三年級上冊,安排在一個單元進行教學,“倍的認識”看似獨立為一課難度降低了不少,但依然是一個難點。因為認識“倍”是學生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的一次質的轉化,而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另外“倍”的概念涉及兩個量的比較,十分抽象且不易理解,單純的告知學生只是停留在模仿階段,“倍的認識”這節課是學生認識“倍”概念的起始課,從“倍”開始,學生數學認知的腳步算是踏進了“率”的大門,同時這也是一節種子課,這節課概念建構扎實與否將影響本單元解決問題的學習,也為后續學習分數、比、百分數等的內容提供基礎模型。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倍”的直觀模型,認識“倍”概念的本質特征,如何理解用倍表達數量之間關系的價值和必要性,如何選擇學習材料,最終讓學生更清晰地建構“倍”的概念,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深入理解,重新思考。

一、剖析認知結構,精準設定教學目標

學生為什么需要學“倍”呢?“初步認識”只是停留在初步較淺層面嗎?“倍”的知識點在整個教材體系中又有何作用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對教材的例題、習題及復習內容進行研讀,也分析不同版本的設計,收集雜志上的文章等,形成了簡要的綜述,使我們對教材的編排意圖與教學目標逐漸清晰起來。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劉加霞教授認為“倍”是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的轉折點。乘法結構不是指單一的認識乘法,而是一個概念體系,基本概念是乘法與除法,與之相關的有倍、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運算律及面積、體積、速度等概念和定律。這樣看來,我們既可以從乘法結構聚焦到“倍的認識”,也可以從“倍的認識”輻射到乘法結構。

從眾多發表的文章中梳理,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教師把“倍”看成是刻畫兩個量之間關系的一種表達方式,其核心是用一個量去刻畫另一個量,“倍”代表著兩個數量間的比較關系。我們更傾向認為“倍”是刻畫兩個量之間關系的眾多表達方式中的一種,“倍”是學生在刻畫兩個量之間關系的時候,第一次從絕對數量的比多少到相對數量關系比較的轉變,這對學生即將接觸到的分數、百分數、比甚至以后的函數等內容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這和其他的刻畫方式屬于不同地位,所以一方面要與眾多的刻畫方式建立起聯系,另一方面又要將“關系系統擴容”,將“倍”特有的刻畫方式準確地納入到表達關系的這一知識體系當中,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作了關注。

二、拓展表征空間,合理選擇教學方法

有清晰的目標引導,那么我們可以根據倍的概念以及學生的認知結構去選擇教學材料了。我們覺得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情境的切入需要認知沖突產生不平衡

“倍的認識”一課,人教版教科書則是讓學生在用小棒拼擺圖形的過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在實際教學中,嘗試了多種情境創設,教師進一步將教材中的情境轉換成各種各樣有趣的情境,如以猜數游戲引入,有的利用拍手歌激趣,有的引導學生從動手擺不同顏色的圖片中發現數量關系的問題,有的讓學生比較不同事物的數量關系或比較物體的長度關系,有的創設挑戰三個卡通人物帶來的數學問題的情境……多數教師把“倍”看成是刻畫兩個量之間關系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教師往往從研究關系入手,直接告知學生“倍”的關系。也有教師在教學時先出示3個紅圓片、3個黃圓片,問學生兩種圓片的數量有怎樣的關系,然后增加3個黃圓片,再讓學生說一說3個紅圓片和6個黃圓片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學生會最先發現多少的關系,然后教師就過渡到了倍的關系。

我們還嘗試了“魔盒”情境,如下圖。今天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個魔術盒,想不想看?(出示盒子)這可不是一般的盒子,它可是有魔力的哦!仔細觀察,再想一想,如果放進去4個黑圓片,出來的會是什么呢?請你在練習紙上畫一畫。

像這樣黑子有4顆,白子有3個4顆,我們就說白子的個數是黑子的3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倍的認識”。

我們認為這樣的設計學生試圖在尋找規律,創設這樣的情境,也不足以使學生打破原有的認知中關于加法的結構。如何設計具有推陳出新的情境達到破與立的效果呢?我們認為讓學生的思維結構從加法結構上升到乘法結構,情境需要產生認知沖突,產生了認知需求的不平衡才有利于結構重建(詳見第三部分我們的設計)。

(二)建立認知結構需要對比與抽象

“概念形成需要這樣的過程,即建立完整表象之后抽象為概念,實現抽象概念后在思維過程中的又能具體再現?!蹦敲幢容^是我們教學時采用的重要手段。在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等手段初步認識“倍”后,如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概念呢?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在不斷對比與抽象中,舍棄“倍”的各種非本質特征,在變化中抓住“不變”,而這“不變”就是“倍”的本質。我們在教學中設計多個比較的環節,如“一份數在變,幾份數也在變,倍數卻不變”等情境,通過比較引導學生逐步明晰和把握概念的本質,使他們的認知和理解不斷深入。

三、分析概念“內涵”,科學設置教學環節

據此我們認為,對“倍”的認識,應該是一種的新關系的認識,是對關系概念的擴展,兩種量不僅表示數量的相差,還可以表示份數多少的關系,我們要幫助學生完成對“關系”系統的重構。我們厘清了“倍”的定位,站在“關系系統重構”的高度,確定整體的教學方向。

定位了課的教學目標、充實概念理解的材料之后,還得在各環節教學中落實。如何將“倍”的含義分解到新知學習—練習鞏固—總結延伸等教學環節形成教學鏈,我們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新知學習環節,破與立中建表象

從認知心理學看,“理解某個東西是指將它納入一個恰當的圖式”。圖式就是一組相互聯結的概念,圖式越豐富,就越能處理相關的變式情境。要讓學生建立“倍”的豐富圖式,可對“倍”的意義進行如下統整。

這兩幅圖中隱藏著什么秘密呢?根據前面兩幅圖的規律,猜猜第二行老師會怎么畫呢?有想法了嗎?把它畫在你的紙上。

反饋交流時,先反饋從比多少的角度畫的情況,再著重反饋從“倍”的角度畫的情況。以三個承接性的問題“你一圈我們就看懂你的想法,為什么4個一圈???現在你發現三幅圖中蘊含的一個共同的秘密了嗎?3倍,哪里看出都是3倍?”為引導,在尋找共同點中揭示倍概念。抽象出倍模型的環節,是破加法結構后建立乘法結構過程中較為關鍵的一步,可以這樣進行:

框里可以畫幾個?學生說可以有很多個,只要每個框里一樣多。教師追問:第二行拿掉1份,現在是( )倍,再拿掉1份呢?增加1份呢,再增加2份呢?現在誰能說說為什么是5倍?學生:第一行有1份,第二行有這樣的5份,那么就說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5倍。

豐富模型建立表象的新知學習統整,我們先破學生認知中的“加法結構”,學生驚奇地發現,還有“份”的關系藏在其中;接著從三幅圖中去尋找它們的共同點,讓學生認識到三幅圖中的數量都是不同的,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卻都是相同的,再在畫一畫、圈一圈、指一指、說一說等豐富的活動中讓學生初步建構“第一行是1份,第二行有這樣的3份”的模型,從而初步建立模型的表象。

(二)核心習題環節,反向構建明標準

概念的核心問題設計,通常要圍繞核心知識進行各種變式,在變式訓練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通過點、線、面、體,將看似零散的習題組成一個個題組模塊,進而在引導學生不斷將數學概念知識簡約化、模塊化、集成化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數學概念認知結構。我們的習題組是這樣設計的:

課件出示:圓形的個數是正方形的2倍。

師:一起讀一讀,能讀明白嗎?你能不能用一幅圖來表示這句話。(學生畫圖)

從一句話去構建一幅圖,這個反向構建的活動是對“倍”概念深化的重要表征。在這個環節中,因為問題情境較開放,學生先要去考慮“1份”(正方形的個數)是多少,再根據“1份”去找“2份”(圓形的個數)。通過“你先畫了什么”“你先圈了什么”等問題,讓學生知道應該先確定1份數作為參照,再根據1份數去畫2份數,讓學生感知先確定一份數為標準的重要性,把標準在乘法關系結構中的地位凸顯出來。

(三)應用拓展環節,變與不變深化運用

為了讓學生有意識地用“倍”的眼光去表達,我們設計數量不同,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卻是相同的情境。

1.分別說的是哪一幅圖

兩位小朋友在討論這兩幅圖,猜猜他們分別說的是哪一幅圖呢?用手勢表示。

師:兩幅圖紅蘿卜的根數是白蘿卜的4倍,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同桌交流一下。

這兩位小朋友,你覺得誰說的話最有水平?為什么?

師:紅蘿卜的根數是白蘿卜的4倍,還可以表示紅蘿卜有幾根,白蘿卜有幾根?

2.把兩幅圖的意思一起說出來

師:繼續接受挑戰嗎?我們先來看看圖的意思,男生有幾人?女生有幾人?

師:這兩幅圖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對嗎?想一想你能不能學學剛才聰明的小B說一句話,就能把兩幅圖的意思都說出來。

師:如果你已經想到了,請你把這句話寫下來,如果還不會,請和你的同桌討論一下。

師:讀一讀:男生的人數是女生的3倍。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誰上來指一指。

師:很厲害,他先圈了什么?再圈什么?

3.演一演

“男生的人數是女生的3倍”這句話我們現場表示出來,行嗎?

A:先請3名女生上來,(思考:這時該上來幾位男生呢?)陸續上來3組男生,得出男生是女生的1倍、2倍、3倍。

B:增加1名女生,現在男生是女生的幾倍?

C:減少2名女生,現在男生是女生的幾倍?

D:剩下一名女生,你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嗎?

知識點本身是有難度的,變化符合學生學習天性,當學生一聽到自己可以創造,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顯得非常的興奮?!氨丁辈皇菃我坏某朔ńY構,它是乘法意義的拓展與延伸,但同時也包含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這無疑會對初次理解“倍”的概念抽取出倍的模型,也很好地運用了模型解決問題。

概念學習是貫穿數學學習始終的,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只有當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理解了概念,才能夠順利向“形式化定義”的階段過渡。概念教學任重而道遠,我們在設計本課時,在對本課的研究中筆者最大的感觸是不能為了教概念而教,而是要清晰地知道概念的來龍去脈,確切把握概念教學課的屬性,關注“倍”的產生(比較的需要)、“倍”的意義(亦即內涵)以及獲得“倍”概念后的概念運用等。本節概念課設計與創新之處在于,一是在認知結構建立之時采用“先破再立”的手段,使模型更清晰;二是在關注它與后續分數學習的連接點——把誰看作“1份”(標準量)。關注本質,關注聯系,綜觀整體,在“破”與“立”中讓概念教學更加扎實而有效。

參考文獻:

[1] 劉加霞.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倍”是轉折點——評析高麗杰老師的“倍的初步認識”[J].小學教學,2010(7-8).

[2] 顧曉東.基于已有經驗的意義關聯——“倍的認識”教學反思與改進[J].小學教學參考,2014(1).

(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第二實驗小學 314100)

猜你喜歡
模型建構數學概念認知結構
三教三探 尋根究底
例談磁性軟白板在生物學模型建構教學中的應用
處級領導干部勝任力的自我評估與模型建構
數學概念的分類、特征及其教學探討
高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探討
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案例
高中數學概念教學體會
一題多解,認清思維樹之“根、枝、葉”
立足生活經驗,強化模型建構
中學生體育認知結構的若干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