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務型教學法在日語翻譯課中的應用

2016-05-26 00:24劉思宇
考試周刊 2016年25期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教學應用

劉思宇

摘 要: 本文將任務型教學法與高校日語專業翻譯課相結合,對其可行性進行了假設和初探。從翻譯材料的選擇與課堂組織的策略出發,以具體的課堂為案例,使翻譯課更具有層次性、具體性和可操作性,從而達到讓學生在任務中使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關鍵詞: 日語翻譯 任務型教學法 教學應用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

任務型教學法主張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它主張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外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從而培養其運用外語的能力(樊萍,2007)。

二、高校日語翻譯課的教學現狀

1.理論脫離實際。老師在課堂上只是空談概念,例如對于日語長句的翻譯,如何處理主語、謂語、狀語之間的關系,如何對熟語進行翻譯,如何翻譯專有名詞,如何翻譯文化負載詞,如何翻譯數詞,如何使用關聯理論、翻譯補償理論等。然而,學生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雖然知道有這些理論,但還是無所適從,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下手。整堂課只有老師在空談概念,學生缺乏動手能力,課堂顯得枯燥無味。理想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在翻譯練習的過程中,體會這些概念和理論,才更有意味。

2.課堂上的翻譯材料過于生僻難懂。例如如何翻譯“落霞與孤鹿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些翻譯的材料支離破碎,晦澀難懂,脫離生活實際。目前大部分日語專業的學生日語學習時間不長,基礎薄弱,這些復雜的內容讓學生對翻譯望而卻步。

三、任務內容

在這節翻譯課上,讓學生翻譯莫言先生《蛙》中的一段文字,之所以從《蛙》中選擇,是因為這部文學作品不僅內容平實,貼近生活,沒有過于復雜的語法句式,沒有過于晦澀難懂的專有名詞,而且十分詼諧幽默,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對翻譯的興趣。

內容如下:從我們村子到公社衛生院有十里路。起初我一路小跑,想在兔肉未涼前趕到。但跑了一會兒,便雙腿發沉,肚子里隆隆地響,渾身冒冷汗,頭暈眼花。我餓了,早晨喝下的兩碗野菜粥已經消化完了。而此時,兔肉的香氣透過包袱散發出來。有兩個我在辯論、打架,一個我說:吃一塊,就一塊;另一個我說:不行,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要聽母親的話。有好幾次我的手已經要解開包袱的結了,但母親的眼神突現在我腦海里。

四、教學過程

1.翻譯練習,30分鐘左右。有三點要求:一是不得在翻譯過程中查閱電子詞典或者手機,不得與同伴交流,不得詢問老師,必須獨立完成。這樣做可以避免學生在翻譯過程中過度依賴外界資源,缺乏獨立思考與動手的能力;二是必須在規定的三十分鐘內完成,訓練翻譯的速度,給學生一定的緊張感;三是答案必須寫在規范的作文紙上,不得有任何的涂改,可以用鉛筆書寫,最好打草稿。這樣做可以訓練學生嚴謹的思維,也讓學生體會到日本文化注重細節、美觀精致的特點。

2.同伴互相評價,10分鐘左右。讓學生與自己的同伴對彼此的作品進行互相修改與評論,例如有哪些地方你認為有語法和單詞上的錯誤,哪些地方翻譯得不夠準確,哪些地方不夠優美,哪些地方值得改善,或者從別人的翻譯中自己學到什么精彩的表達。通過彼此的討論和相互切磋,加深對翻譯的了解,也學習如何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合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深入同學之間,參與其中,到各個小組中看一看各位翻譯的表現,以及有哪些常見的錯誤、哪些優美的翻譯,這樣有利于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3.對翻譯答案的討論,30分鐘左右。在同伴互評過后,老師選擇一篇有代表性的學生譯文進行公開點評,并公布答案。代表性的譯文并不一定是正確的譯文,也可以是這篇譯文中有一些經典的錯誤,所以具有代表性。在點評的過程中,尋找學生的譯文與答案的不同,更有利于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也便于讓其他同學與該同學的譯文進行比較,加強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交流。

學生譯文:村から公社病院まで十里あります。最初は肉が冷めないうちに著くために、走りました。しかし、少し走って、両足が重くなり、お腹がペコペコになりました。全身は汗が出て、頭と目が混亂になってきました。朝飲んだ野菜の粥が消化されました。その時、肉の匂いが鞄から漂って來ました。二人のわたしが喧嘩しています。一人の私が一個だけ食べろと言いました。もう一人の私がだめよ、大人しく母の話を聴け。鞄の結びを何回も解こうとしていたんですが、母の目線が突然私の頭の中に浮かんできました。

需要指出的修改主要有四點:一是用詞的準確性,例如“包袱”“隆隆地響”如何翻譯。二是擬聲詞的翻譯,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用但不熟練的擬聲詞,而不是孤立地公布一下正確答案。三是對身體現象的翻譯,例如“頭昏眼花”如何翻譯。四是一些近義詞的區別,何回も,何度も,ために,ように。

通過對以上錯誤的指出,對任務的執行情況進行點評,對學生執行任務的情況進行反饋評估,在翻譯策略上給予相應的指導,更有針對性。圍繞著錯誤進行連環式的提問,一環扣一環,鏈接出一串相關聯的問題,使得學習者積極與教師和同伴交流合作,達到交際的目的。

五、結語

將莫言的作品《蛙》引入高校日語翻譯課課堂,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翻譯課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體會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并且加強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但留下來的反思是,是否應該在學生翻譯前告知一下有些詞的翻譯是什么;對材料的選擇是否過于簡單,僅僅追求有趣和好玩;如何避免學生在練習中濫竽充數與不配合的心理,這些有待后續研究跟進。

參考文獻:

[1]俞炎燊.任務的主要二維與高中英語教案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育,2008.

指導老師:張穎

猜你喜歡
任務型教學法教學應用
任務型教學法在韓國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任務型教學在農業院校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任務型教學法在中職英語閱讀課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