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歷史教學中教學資源的合理運用

2016-05-26 00:34李志敏
考試周刊 2016年27期
關鍵詞:社會資源研究性學習歷史教學

李志敏

摘 要: 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資源有社會資源、信息資源等,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為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提供有效保證?,F實生活中,教學資源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生認知經驗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歷史源于發展,又用于學習”的道理。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社會資源 鄉土歷史 歷史教學

教學資源是教學中有利于教學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因素,也包括一些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老師綜合修養、教學模式的因素。對這些因素的有效的開發利用,可以促進有效教學,強化教學效果,為創造有活力的課程提供有力保障。研究性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資源有社會資源、信息資源等,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為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提供有效保證。其中包括對課程標準、教科書文字史料、歷史圖片、網絡資源、圖書館、社區資源等因素的開發和利用。中學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給沉悶的歷史教育注入了無限生機和活力,為歷史教學從一定程度上擺脫困境指明了前進和努力的方向。課堂教學資源運用得好,能激發學生主動質疑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發現教學資源,建構知識模型

在中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知識最直接的資源,是教學和學習的重要內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首要任務?,F實生活中,教學資源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生認知經驗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校本資源不僅包括具有不同知識淵博、愛好廣泛的教師,還包括圖書室、資料室、文化長廊等校園環境設施。其他課程資源如錄像、實物、各種光盤資料等,也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使課本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深奧的道理通俗化,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二、搜集學習資料,進行研究學習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搜集生活中與學習有關的一些資料,為組織學生的自主探索做準備。學校以外的社會資源更豐富多彩,歷史博物館、名人故居都是直觀形象的,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多機會,在廣闊的天地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梢杂心康牡亟M織學生游覽、參觀、訪問。計算機多媒體資源能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彌補圖書館資料的不足。教師要利用周圍的環境和所見所聞,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現歷史問題,幫助學生應用課堂上學到的歷史知識,解決一些疑問。例如,對明清時期的衣食住行的習俗和現代的衣食住行相比較有哪些變化,可以通過調查長輩,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找到答案。教學設計層次清楚,梯度適當,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生活素材的積累,成了建構知識大廈的根基。教師指導能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我充分利用興趣學習小組,給學生舉辦專題講座,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利用學校的文化長廊、展室等,使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得到提高。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可以利用廣播、影視節目、視頻等網絡資源,也可以利用報紙雜志等信息資源。播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影視節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藝術的氛圍中,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沉重與真實,如閉關鎖國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對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運動的比較、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各種資源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還利于學生保持對歷史知識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學習欲望。

三、利用鄉土歷史,激發學生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眹L試把身邊的鄉土歷史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探究性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網上學習環境和鮮活、生動的真實生活的感受,學生身臨其境,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地學習。將身邊資源與探索歷史知識本質相結合,可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在與鄉土歷史聯系的學習中,學生將更加貼近歷史,真切感受歷史,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鄉土歷史所涉及的內容,是以學生生活生長為載體的,學生最熟悉的社會環境,就是自己的家鄉,人人對于家鄉的古老傳說、歷史故事、風俗習慣和名勝古跡都有深厚的情感,滲透鄉土文化的相關知識可以大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四、將資源用于實踐,進行情感教育

學生不是一個個容器,而是一支支需要點燃的火把。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歷史源于發展,又用于學習”的道理。真正感悟到歷史知識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會顯示其價值,才能真實地展示學習的魅力。如講《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時,對戰爭的原因,有學生認為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致使國家任人宰割,受外國的侵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我仍有未盡之感,能否讓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呢?我說:“現在我們國家還受人侵略嗎?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發言,指出我國已經強大起來,從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舉例,中國已屹立于民族之林,別國不敢小看。從歷史聯系現實,不僅學到歷史知識,更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讓學生找到了學習歷史的興趣與方法,而且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厚重的歷史為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資源,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份文化瑰寶,需要我們思考和努力。我認為教師必須從日常生活開始,積累各種材料,用真實可信的資料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習慣。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我們傾注更多心血,每一位教師都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把教學同生活實踐恰當結合,實現學生學習能力提高人文素質,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陳有芳.立足課堂,提高歷史教學效率[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2]魯德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

猜你喜歡
社會資源研究性學習歷史教學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術科類課程研究性教學的探討
開展研究性學習深化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探究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高中化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探究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山區經濟開發如何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
政府經濟管理的績效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