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歷史課堂中開放性教學的應用及探討

2016-05-26 00:53武申洋
考試周刊 2016年25期
關鍵詞:開放性教學應用

武申洋

摘 要: 歷史作為高中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充當著連接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梁”,歷史教學旨在使學生以史為鑒,樹立正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而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封閉而僵硬,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方式不僅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而且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這與新課改的要求背道而馳。為改變這一現狀,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實施開放性教學顯得更加重要。我們倡導“以人為本”教育,學生是學習主體,開放性教學可以有效發揮學生主動性,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歷史水平,使歷史課堂更加高效、有趣、開放。

關鍵詞: 高中歷史課堂 開放性教學 應用

伴隨高考的壓力,高中歷史課堂長期以來以教師講授為主,忽略學生的真實感受而向其灌輸單一片面的歷史知識,這也可以說是傳統教學最大的弊端。為響應新課改的要求,使學生能夠與時俱進,必須打破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采取開放性教學方式,發揮開放性教學的獨特優勢,使學生體驗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并在開放性的課堂氣氛中實現學習目標。那么,應該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實施開放性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問題情境,加強互動

教學是師生雙向活動,為實現高效學習,打造“開放性”的高中歷史課堂,需要加強課堂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而創設問題情境是加強互動的最佳途徑之一,在具體創設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明確問題情境的難度范圍,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散思維,實現“動靜結合”的高效學習。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章節內容時,通過對學生設計“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有哪些?”“代表人物有哪些?”“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及評價”等問題,學生可以針對本章節內容學習進行系統梳理和歸納,達到靜態的學習效果,而學生根據問題情境的討論和師生及生生之間的提問則可以達到動態的學習效果。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惑,這樣學生通過自主提問不僅加強針對性,而且使學生在質疑、分析及解答的過程中深化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豐富原有經驗,構建新知識。

二、開展小組合作,發散思維

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是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實施開放性教學的最佳助力,能夠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高中生受高考影響,面臨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巨大的學習壓力,彼此之間缺少交流,而小組合作方式對學生而言可以有效幫助他們發散思維,活化歷史知識,實現團體共贏,對教師而言,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講述使學生獲得大量共同信息,減輕教學負擔??梢哉f,小組合作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過程,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每個學生都能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展現自我學習效果,這種模式可以將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局面解救出來,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建構者,這也是我們倡導開放性教學的最終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發揮小組學習的效能,教師要進行合理分組,立足于本班學生的學習基礎和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劃分,可以通過任務教學法設置小組任務,使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歷史知識,檢驗學習效果。另外,教師可以設置獎懲措施,將小組成績納入期末成績,進一步激發學生,真正實現開放性教學,優化課堂結構。

三、創設“對話”條件,自主能動

將課堂作為高考的模擬戰場是教學中的一大誤區,這一錯誤認識使得歷史課堂死氣沉沉,枯燥乏味。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單向的教學輸出只會導致學生學習的低效,要想真正發揮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還需要新型教學方式,而開放式教學正是實現全方位學習的最佳選擇。為了實施這一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創設“對話”條件,給學生發言權,引導學生自主交流,實現“平等對話”。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發表見解。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話模式”的構建可以幫助學生在教師設計的知識情境中建立自身的學習體系并豐富歷史知識。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對話平臺,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個人見解。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直觀形象的歷史畫面,使靜態的歷史知識動態化,加強歷史情境的渲染,將學生快速帶入歷史情境,加強學生的代入感,同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場景,使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方式體會角色語言,加強自身感受,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2.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設置教學環節。歷史知識具有連貫性和潛在邏輯性,針對高中歷史的這一學科特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是實施開放性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應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講述得再詳盡也不如學生親身的實踐效果好,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深化記憶,加深理解,可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為學生創設對話條件也需要依靠合理教學環節的設置,例如教師在講述某一知識點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各要素的分析,包括發生原因、時間、地點、過程及造成的影響和評價等,概括出同一類歷史事件的相似之處和差異之處,加強對對話模式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四、結語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實施開放性教學是新課改所提出的新要求,同時是突破傳統教學束縛的有效途徑,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主能動的高效學習,改變沉悶的課堂氣氛,真正提高學生歷史水平,培養與時俱進的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廣大師生共同努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發揮開放性教學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陳昌兵.基于高中歷史開放性教學的探究[J].教師,2011(24):90.

[2]王丹.高中歷史課堂開放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03).

[3]潘韜.開放性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3):74-75.

[4]陳靜.高中歷史課堂中開放性教學的應用及探討[J].考試周刊,2015(97).

猜你喜歡
開放性教學應用
初中思品學科的開放性教學
分析膜技術及其在電廠水處理中的應用
GM(1,1)白化微分優化方程預測模型建模過程應用分析
煤礦井下坑道鉆機人機工程學應用分析
氣體分離提純應用變壓吸附技術的分析
會計與統計的比較研究
中職學校美術課堂開放性教學研究
基于數學開放題的開放性教學探究
以生為本 學用結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