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評

2016-05-26 09:17張婷婷楊子珺
考試周刊 2016年26期
關鍵詞:存在不足教育模式

張婷婷+楊子珺

摘 要: 本文對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進行了系統梳理,包括國外的醫學模式、心理學模式、教育學模式及國內的教育輔導式、組合模式和系統模式等,并對各種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與比較,提出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不足。

關鍵詞: 中小學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國外研究 國內研究 存在不足

一、國外研究

西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誕生于1894年,歷經百余年的發展,西方學者對心理健康模式的認識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醫學模式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醫學模式是美國最早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該模式傾向于將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統稱為心理疾病,并強調采用心理診斷、行為矯正、心理治療等方式給予轉變。如,兒童心理學運動之父萊特納·威特默(lightener witmer),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開設了第一所兒童心理醫院,由經過專業訓練的臨床醫生為智力落后、心理困難的學生提供心理服務[1]。

心理學模式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二戰后,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對心理學服務需求不斷增加,這一時期主要處于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階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開始采用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對“問題學生”進行幫助,并為學校和家長提供對學生教育的輔導建議。

教育學模式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教育學模式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應拓展到全體學生,教育目標重在教育、預防和發展,是現代學校開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學校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制訂教育計劃,設計合適的教育內容,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講座、心理輔導等多種途徑為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幫助,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進學生潛能發展。目前,國外現行的教育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發展性輔導模式、“輔導是有目的行為的科學”模式、“輔導即心理教育”模式、“輔導是全員服務”模式等[2]。

縱觀國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階段性發展,呈現出以下發展特點:(1)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取向由矯治性轉向發展性;(2)教育對象由只針對少數有問題學生向全體學生轉變;(3)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員參與,強調學校所有教師及家長都有義務承擔教育角色;(4)教育領域不僅局限于單純的心理教育,而是與學科相結合,貫穿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國內研究

相對于國外,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1994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該文件明確指出“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此后,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開展起來,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無到有,形成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輔導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之初,針對教育模式醫學取向嚴重的問題,申繼亮、彭華茂(2002)提出建立教育輔導式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該模式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當遵循人本主義思想,關注學生生存環境,給學生潛能發揮創造條件[2]。其特點如下: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滲透性,讓廣大教師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環境育人的重要性,強調堅持整體性原則,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問題。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部分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錯誤認識,但此模式理論性過強,缺乏可操作性。

組合模式。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過程中,諸多學者意識到組合模式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四結合式(黃錦衣、蔡鉀鋰,2002)[3]、五結合式(賀欣榮,2004)[4]和六結合式(龍飛,1999)[5],此類模式強調心理教育應與心理測量、心理咨詢、班主任管理、家庭咨詢、行為矯正、學習策略指導、校本課程等工作相結合,從而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系統模式。包括系統合作模式(李東斌,2004)[6]、多層面全過程模式(林紅,2002)[7]、八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王家錦,2002)[8]、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陳國勝、2007)[9]等等。各種模式雖名稱不盡相同,但均強調系統的觀點,認為應從整體上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種模式均有明確的目標、任務、原則、內容、方法、策略、途徑等,重視多種實施方式、多個主體參與、多個環節滲透,全方位、多維度地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10]。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國內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存在以下特點:(1)同國外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路徑一樣,教育重點由以矯治為主向預防、發展為主轉移,由只針對極個別有問題學生向針對全體、兼顧個別轉變;(2)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模式、心理學模式和教育學模式出現融合的趨勢,如現行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均包括心理教育課程、心理講座、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等等;(3)強調從整體上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從而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學科化、醫學化、片面化、孤立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現有研究的不足

1.缺乏全人教育視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研究。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學科化、形式化、功利化的傾向,形成了所謂的“半個人”教育的現象。因此,有必要調整研究的視角,將全人教育的理念滲透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方面。

2.國外教育模式重視理論研究,可操作性不強,國內教育模式理論研究不足,致使在實踐過程中沒有統一的理論與標準作為指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效果無法評估。

3.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修身養性的精神財富,在提高個體心理健康方面的價值不可小覷。因此,國內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4.在可查閱到的相關文獻中,多數研究者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重點放在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方面,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及效果評價研究。

參考文獻:

[1]崔景貴.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J].中小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2003(6).

[2]申繼亮,彭華茂.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14-20.

[3]黃錦衣,蔡鉀鋰.中學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的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2(10):30-32.

[4]賀欣榮.多維立體的中學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5]龍飛.“六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內蒙古教育,1999(1):30-32.

[6]李東斌.建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合作模式的探索[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1):26-30.

[7]林紅.關于實施多層面全過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索[J].遼寧教育研究,2002(10):73-74.

[8]王家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遼寧教育,2002(1):60-63.

[9]陳國勝.中小學多元心理教育模式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10]張沖,孟萬金.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6(3):34-37.

基金項目:衡水學院2014年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中小學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課題編號:jg2014053)。

猜你喜歡
存在不足教育模式
互聯網+時代下跨境電商的變革與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及有效轉變措施研究
淺析建筑工程施工技術
創新創業大平臺教育模式的理論思考與路徑探索
中醫藥院校音樂素質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淺論古代斯巴達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學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職音樂欣賞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