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

2016-05-30 21:03曾艷
決策與信息·中旬刊 2016年8期
關鍵詞:生態環境城鎮化對策

曾艷

【摘要】當前我國城鎮化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與之相伴隨的是嚴峻的環境問題,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都強調了要以生態文明為原則,把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本文以新型城鎮化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了城鎮化過程引發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并探討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環境;對策

城鎮化建設早已被列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大發展戰列之一,當前中國正處于加速發展時期,經濟在發展的同時也遭遇著巨大的環境代價,因此,協調好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求我們既要走產業化之路,又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由此可見當前研究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關系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相關概念問題

本文城鎮化就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并聚集的過程,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第二和三產業為主,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逐漸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由農村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村向農村勞動者從事第二或第三產業的城鎮轉變。城鎮化的發展是每個國家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反映社會變革現實的一種過程。筆者認為,生態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一定影響的自然因素和環境條件的總和,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不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城鄉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未來城鎮化發展要融入生態文明原則和理念,堅持走集約化、低碳綠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生態文明原則為指導,走低碳綠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既具有各國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一般性,也具有反應本國具體國情的獨特性,為此,我們要客觀科學的理解和認識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二、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與農村貧困落后的現狀聯系密切,事物的兩方面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即經濟發展狀況與農村貧困落后是相互影響的,農村人民為了擺脫貧困,在條件落后的背景下,不得不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人民越貧困,就對自然的依賴性越大,進而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破環越大。依照統計,“2005—2010的5年中,由區域來看,城鎮的居民高和低的收入差從2.33倍擴展到了2.41倍;由98個行業的類型來看,在崗的職工的平均工資差從7.8倍擴展到11.9倍;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但絕對值仍在擴大?!币虼?,人們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甚至不惜掠奪式開發,獲得發展的機會,這種不計后果的開發,雖然能夠帶來短暫的經濟發展和生活的改善,長期如此,使得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環,出現過度開發資源—生存環境破壞—陷入貧困—過度開發資源的惡性循環。

(二)相關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我國第一部環境保護法頒布于1989年,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但仍存在問題。首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由于我國建國初期立法技術水平有限,缺乏經驗,環保方面法律制度不健全,沒有把握好整體性與長遠性,同時,建國初期經濟發展落后,我國過度重視經濟發展,長期存在“先發展,后治理”的思想觀念等都導致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即使當出現環境問題時,政府會制定一系列應急措施,但治標不治本,缺乏規劃性與前瞻性。其次,政府部門監管力度缺失。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即使有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條例,但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在經濟利益與環境資源、生態問題之間,更傾向于經濟利益,政府部門監管力度缺失,因此出現很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

三、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黨的十八大報告和 2013 年的第十二屆兩會,都明確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綠色生態城鎮。而建立綠色生態城鎮,大力低碳經濟是重要環節,起著決定性作用。生態城鎮的概念在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并受到廣泛關注,但至今也沒有統一的概念,我們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其次,開發利用環保節能新技術。我國是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增長和能源利用都成本增加,開發利用新技術、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能源的高效利用、污染物減少、經濟發展突破新的增長點、建設生態城鎮的關鍵戰略點。近年來,我國堅持開發利用環保節能新技術,在能源節約能源優化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技術大大提高了能源高效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使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綠色 GDP的增長,并且對我國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減少城鎮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

(二)加強全民的環境和生態文明意識。解決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除了借助政府管理、社會參與等,還需要培育和普及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這是根深于內部的原因,當前我國普遍最在農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度低、生態消費意識淡薄和生態文明意識呈被動的“依賴型”等問題。加大環境保護意識宣傳,是根深于農民內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培育農民自身參與環保能力的重要途徑。政府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傳方式,廣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要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宣傳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意識,使公眾樹立牢固的生態觀念。政府工作人員要起帶頭的作用,用自身行為帶動更多的人參與環保中來,主動積極宣傳世界環境日,努力做好清潔生產和環境的保護工作,利用班會、宣傳欄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廣泛宣傳防治污染的理念。還可以通過網絡、廣播、影視、微博、微信等大眾傳媒媒介為途徑,展示、宣傳環境保護的環境和生態文明意識,對受眾進行廣泛地宣傳教育工作,鼓勵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的事業當中。

參考文獻

[1]朱留財.從理論視角看當今環境治理[J].中國環境報,2007(1),31.

[2]劉耀彬.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機制及調控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6) 11-75.

猜你喜歡
生態環境城鎮化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對媒體融合生態環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如何強化我國生態環境監察工作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