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代教養問題面面觀

2016-05-30 10:48劉黔敏
幼兒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6年3期
關鍵詞:隔代教養成人

劉黔敏

現在,隔代教養已是一種常見現象。父母親將孩子交給老人帶,這可能是整個社會生態的問題,年輕一代在父母角色和職場發展之間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確很難。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隔代教養縱然可以給孩子精心的照顧、溫暖的關懷,但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需要引起年輕父母的關注——

運動:

孩子“我要跑”VS老人“我跑不動”

從兒童發展的過程來看,在生命的早期,大動作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人的發展都是沿著大動作到精細動作的發展過程展開的。孩子本身有著這種發展需求,加之其大腦還沒有發展到平衡的狀態,容易興奮而不容易抑制,所以孩子天生有著運動發展本能。在具體的行為上,體現為活動性很強,喜歡戶外活動。對于老人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體力的衰退,要跟上孩子的運動節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老人因為擔心無法控制住孩子的運動范圍,只能無奈地將孩子多“圈養”,少“放養”,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而且戶外活動往往帶有一定的風險性,老人帶孩子因為承擔著相應的責任,所以在孩子運動時更容易擔心他這里磕著了,那里碰著了,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這樣的心態,自然會導致他們會為孩子的活動人為設置很多的邊界,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和空間?,F實中無論是“圈養”還是“限制活動時空”,對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都是不利的,作為年輕的父母需要認識到這點,也不應對老人在這方面有過多的要求。

語言:

孩子“需要說”VS老人“你不用說”

4歲前是兒童口語發展的關鍵期,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可能會對其口語的發展帶來無法彌補的影響。這個時期正好處在孩子的幼兒園階段,也是祖輩參與養育機會最多的階段。從口語發展的條件來看,無外乎三個關鍵問題:一是需不需要說,二是怎么說,三是說什么。需不需要說是語言發展的前提,因此,為孩子創造一個需要說話的語言環境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孩子起床后喝奶的三種情境來說明這個問題。第一種情形是:當孩子睡醒后,成人直接將牛奶瓶塞到了孩子嘴里,滿足其喝奶的需求。第二種情形是:當孩子睡醒后,孩子指了指奶瓶,成人把奶瓶塞到了孩子嘴里,滿足其喝奶的需求。第三種情形是:當孩子睡醒后,孩子說“奶”,成人把奶瓶塞到了孩子嘴里,滿足其喝奶的需求。這三種情形在祖輩撫養場景中都不難看到。第一種情況可概括為:孩子不用“溝通”,需求即可得到滿足;第二種情況可概括為:孩子不用“語言溝通”,需求即可得到滿足;第三種情況可概括為:孩子只用說“很少的話”,需求即可得到滿足。歸根到底,老人因為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對其各種信息的表達非常熟悉,往往對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手指的動作就能心領神會,進而馬上滿足其需求,正是因為這樣的“讀心術”,無形中就可能剝奪了孩子運用語言和與人溝通交流的機會,使其口語的發展受到影響。

規則:

孩子“我想要”VS老人“想要就要”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開始都是“自我中心”思維的,這種思維的典型特點就是,只能感受到自我的想法和情感,而對他人的想法和情感缺乏換位思考和移情的能力。正因如此,越是年幼的兒童,越需要對其行為明確地劃界,給予明確的規則,并要求其遵守。當孩子在面臨行為受到限制、需求受阻的情形時,他們很容易采取哭鬧、發脾氣的方式逼迫家長放松行為的尺度,達到要求。理智的成人知道如果由此妥協,那么前面“做的規矩”也就失去了效力,因此會堅持到底。但是對于很多老人而言,他們更容易被孩子的眼淚打倒,也就經常會放棄原則,孩子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這演變成一種模式,那么孩子也就容易形成“我想要怎樣就可以怎樣”的思維,規則邊界也就很難建立了。

獨立:

孩子“我要做”VS老人“我幫你做”

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弱小,幾乎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需要借助成人的幫助才能生存下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獨立的意識和能力都在發展之中,2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會把“我不”掛在嘴邊,這是通過語言發出“獨立的宣言”,在行為上孩子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根據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幼兒期的兒童處在主動對內疚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學會檢驗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或會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感到內疚。隨著體力和智力的不斷成熟,他們又在嘗試新的更具有挑戰性的技巧,這一階段就像一座橋梁,兒童也許會在盡力成為一個“大孩子”和從依賴照看者中獲得安全感的兩端之間不斷徘徊。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在嘗試新任務時,希望能體驗到一種參與感,并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他們似乎喜歡競爭,并想在他們所做的每件事中都做得最好。同樣,當任務太難時,他們也可能望而卻步,并懼怕失敗。給孩子提供適當體驗成功的機會將是有益的。因此,很多時候不是“做什么”才是愛,而是“不做什么”才是愛。孩子在自己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就發展出了相應的能力感和效能感。在祖輩撫養為主的家庭中,老人因為全天候地與孩子待在一起,也很有可能將孩子能力的邊界縮小,當孩子本來有“我來做”愿望時,已經幫他做了。長久下來,對孩子而言,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里。在老人眼里,孩子什么方面都需要自己的幫助,相互的關系就更為緊密,但這種緊密的關系背后,卻以孩子能力發展受限、自信心建構缺失為代價。其實,“通過自身努力解決問題”是孩子的成長權利,“做事遇到挫折”也是孩子的成長權利,如果剝奪了孩子的這些權利,自然會帶來一些問題。

誠然,還原到現實的家庭中,隔代教養有著多重的面貌,并不是所有的隔代教養都會帶來上述問題。如果年輕的父母意識到更為重要的養育責任還是在自己這里,很多問題也就不是真正的問題了。

猜你喜歡
隔代教養成人
“隔代親”與文化傳承
成人不自在
祖輩學堂:幼兒園隔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建構
教養方程式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敗歸咎于“隔代教育”,爺爺奶奶不背這個鍋!
教養,就是選擇做個更好的人
Un rite de passage
十二位果敢媽媽不同尋常的教養筆記
成人正畸治療新進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