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動教學視域下的高職人文素養課程改革研究

2016-05-30 01:41張香美
關鍵詞:互動教師學生

張香美

摘 要:如何讓課堂活起來,讓素質教育落落地,一直是人文素養類課程的難點和重點。課題組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品牌課《浙商文化》為例,在深入分析課程定位和教學對象的基礎上,對教學過程重新設計,創新性地應用了“我的團隊日記”、“階梯式案例庫”等工具,并在實施互動機制過程中,注意把握過程控制,進而在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對推進人文素養類課程教學改革有一定借鑒和參考意義。

關鍵詞:教師;學生;互動

互動教學指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1],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參與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提高教學效果。近年來互動教學在許多課程中得以實踐。筆者所任教的人文素養課程《浙商文化》在經歷了專題式授課到項目化教學的改革以后,又在近年引入互動教學,輔之考核方式的變化,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果。

1 互動教學在人文素養課程中的必要性

1.1 教學目標決定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逐漸成為中國高校的普遍共識。近年來,一向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中心的高職院校也紛紛開設出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人文素養課程。比如該校結合地方文化和辦學歷史于2008年開始在省內高校中率先面向全體學生開設《浙商文化》課程。

該類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以及心智的成熟和豐富想象力的產生,使受教育者具有知、情、意三者統一的完滿人格[2],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這個“術”的同時擁有正確使用“術”的“道”。因此,該類課程與專業技能可以通過手把手的教或按照指令反復訓練獲得不一樣,它有一個內在轉化的過程,首先需要受教育者的接受、認可,才能內化,進而才能指導實踐,改善行為,最終表現出人文素養提高。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首要的也是關鍵的一步是讓學生接受和認可,這種接受和認可,需要知識點的講解梳理,更需要主體之間的互動以達到共鳴??梢?,在人文素養課程的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參與性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首要任務。但現實的人文素養課堂是,在大班甚至超大班環境中以教師的理論講授為主,學生上課意愿不強,參與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不足,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1.2 授課對象決定

著名的“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論指出,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存在較大差異。處在塔底的 “相互教”或“馬上應用”等互動程度高的學習方式效果最好,而塔尖的“講授”方式效果最差。

具體地,高職學生有自己的特點。從學歷角度看,相比本科生,高職學生形象思維勝于抽象思維,關注生活常識勝于理論研究,動手能力勝于邏輯推演。因此,他們對抽象的理論和高深的研究以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不感興趣,而是希望通過生活化的案例和形象生動的互動來完成學習。從年齡角度看,現在高職學生以零零后為主,知識面較廣,且有從網絡中獲取各種知識的能力;思維活躍,對事物和現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溝通和表現欲望強。只要有適當地引導和準備,他們有參與互動的能力,能完成共同學習的任務,即學生有參與互動的需求也有完成互動任務的可能性。

聯系課程的目標定位,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課題組認為可以從提高課堂互動性這一角度入手,設計課堂活動,變革課堂教學。下面以上文提到的《浙商文化》課程為例,說明如何進行互動教學的機制設計和過程控制。

2 互動教學的機制設計

2.1 臺上與臺下的聽說讀寫,推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浙商文化》課程是校園文化的品牌課,人文素養類的通識課,文化和素養,都是抽象的,而抽象和邏輯思維是我們學生的弱項,對于這樣的課程定位,結合學生的特點,課題組認為,只有讓抽象的目標具體化生活化才能讓學生得到精神的熏陶和素養的默化。為此,課堂改革的第一項內容是推進師生互動,這里的臺上臺下指原來在臺上的教師要能到臺下與學生互動;臺下的學生能有機會到臺上展示。聽說讀寫是指課堂不再是教師灌輸式的一言堂,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還要營造機會,讓學生有得聽、有得說、有得讀、有得寫……調動聽覺、視覺等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的行動“望聞問切”,師生之間不僅有知識的傳遞,還有情感的交流和價值觀的重塑。

在這個過程中,教學方法方面需要“隨機”組合,即教學活動中不宜一直使用某種教學方法,也不宜一堂課中同時混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3],而應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方法與對象的最優匹配,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實際授課中,課題組教師針對不同的專題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應用啟發引導,案例分析、熱點討論,角色扮演、調查研究等方法。在互動的平臺方面,也不僅限于課堂內的面對面交流,結合學生的偏好,課題組開通微博、QQ群和微信等通信手段滿足師生進一步互動的需求,做到課內互動為主,線上互動為輔。師生互動是開放和民主的,在互動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關系。

2.2 組內與組外的你來我往,激發學生與學生的競合

學生是《浙商文化》的學習主體和實踐主體,同學之間信息共享和思維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學習效果的強化和深入。但由于本課程是大班上課,只有10次課20個課時,在人數眾多和課時有限的情況下,若按傳統的授課模式,課堂中學生之間的互動是不足的。為了化解這一困難,我們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即將每個小班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內部討論和外部交流。小組的組織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小組,也可以是社團小分隊,還可以是QQ群,微信圈等學生方便喜愛的形式。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團隊內部和團隊間的演講、討論和辯論……學生之間的團隊學習,能打破課堂教學只有師生之間的線性溝通,建立學生之間的橫向互動。

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課題組還設計了一種學習工具“我的團隊日記”,在這份日記上需要記錄課程主要內容、組內活動情況、其他小組精彩紀要等內容。組內互動情況記錄了小組內的互動情況,其他小組精彩紀要記錄了對其他小組的傾聽、學習和反思內容,體現了小組間的互動。這份日記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即時記錄完成,并由全體組員簽名后上交。期末可以跟其他任務成果裝訂成冊,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這種生生互動,加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

2.3 通識與專業的交叉滲透,促進人文與專技的融合

在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都非常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和發展,甚至有部分學生的目的性非常強,只有對專業課學習有所幫助的公共課才愿意參與。另一方面,不同專業的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觀念興趣都有所差別。作為全校公共課的人文素養課,面對的是全校各個專業的學生,在提供普適性知識點基礎上,我們認為若能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職業需求來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互動,將能提高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能力,滿足學生的期待,并改善課堂效果。這一方面,我們是從內容載體方面切入的,我們建立了階梯式資源庫,對同一授課內容,資源庫里有比較專業的,也有普適性的互動主題和活動方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選擇主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選擇活動方案。如在“未來浙商”這一專題中,我們互動主題有三個“錢去哪兒了——互聯網理財對傳統理財產品的沖擊與挑戰”;“霧霾天里的閃閃金光——霧霾天里你能發現什么商機?”“商業帝國的支點——營銷還是技術?”,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和興趣,選擇一個主題去準備材料和參與課堂學習。

2.4 課內與課外的理實結合,增強教學與情境的互動

人文素養類課程是緊跟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性很強,因此如何使學生與情境互動,理論聯系實際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浙商文化》課程尤其如此。因此,我們努力探索課內也是理實結合的陣地,課堂內主要有情景模擬、角色體驗、經驗分享等模塊,如課內,在“企業內部流派”專題中,我們設計的互動任務是尋找并在課堂上介紹家鄉的著名企業家,實際效果非常不錯,一方面促使學生去關注身邊的浙商,另一方面大班環境的分享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有些班級在這次課程中,自動產生了競賽和辯論,學生反饋非常喜歡;課外的理實結合主要措施是帶領學生參觀調研企業,以及與企業家的交流訪談,實行“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針對本門課程,截止目前,合作實訓基地(主要是企業)就有8個,供學生“走出去”學習和實踐,教學團隊聘請了數位企業家和專家做長期顧問,并在每個學期舉辦一到兩次由企業家主講的“浙商講堂”??s短理論與現實的距離,讓浙商精神具體化,可感知,有效用。

3 互動教學的過程控制

從反饋數據來看,以上互動機制確實在活躍課堂、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互動教學要收到預期的效果,還需要做好過程控制。

3.1 教學設計的合理化

師生互動其實在上課之前就已經開始,如開學前與部分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對這門課的看法和興趣點,并向他們介紹本課程的教學安排,它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與互動提前到教學的準備階段。在此基礎上,帶著互動的理念和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活動。設計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方案的合理化,包括可行性和彈性。方案的可行性,一方面是指所設計的活動與教學內容是相容的,即設計的互動方案能有效地承載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是指該方案能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并保證大部分學生有能力參與到該活動中。方案的彈性,是指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生成和創造的過程,難以完全按教學設計進行,因此還要考慮到教學設計的可變性和靈活性。

3.2 課堂管理的人性化

課堂教學不單是知識的載體或學習內容的運輸線,而人與人及人與知識相遇的場域。因此,在互動教學的課堂管理中,教師不能唱獨角戲,而是要充分尊重每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性,營造一種民主、自由、平等、開放的氛圍,雙方在一種相對平等的狀態下展開活動,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有時甚至還要通過“煽情”與“造勢” ——適時、恰當地運用各種手段與方法來鼓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而對那些學識貧乏、現場掌控能力不足或上進心不強的學生應給予及時必要的指導去幫助,使其順利完成任務。此外,教師還要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握好互動的邊界,主要指引導好課堂互動的方向以及控制好互動時間,否則容易造成光有熱鬧而沒有實效的課堂[4]。

3.3 效果評價的多元化

與專業技能課程可以通過技能的演示和應用來評價學習效果不一樣,人文素養課程的效果難以立竿見影,也難以標準地量化和衡量。因此,在實施互動教學的人文素養課程中,我們認為應側重于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當前,本課程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各占50%。其中過程性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有任課教師、小組成員和自我。將任課教師評價、小組成員評價和自我評價三部分的成績加權平均得到一個學生的過程性成績,且課堂中教師的評價要及時而富有激勵性[5]。

4 不足與展望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比宋乃仞B類的課程尤其有這樣的效果,在潤物細無聲中,在課堂和諧的互動中,將文化之力量,精神之養料傳遞給學生,給學生極正面的能量。在實施互動教學的兩年多時間里,課堂氛圍有了明顯的改善,教學效果得到了有力的提高,大部分學生表示了歡迎與支持。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改進的地方,相信我們本著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信念,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就能朝著上述的目標邁近。

參考文獻:

[1]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2(10):25-20.

[2]夏淑華,禚麗華.職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N].中國教育報,2014-5-19.

[3]“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建構(下)[J].課程·教材·教法,2001(5):27-31.

[4]孫澤文.互動教學:理論基礎、實施原則和相關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0(10):51-55.

[5]周畢文,李金林,田作堂.互動式教學法研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第9卷:104-107.

基金項目:

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編號:kg2013758。

猜你喜歡
互動教師學生
最美教師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趕不走的學生
學生寫話
淺談粉絲經濟與網絡造星的互動關系
基于快樂教學的投擲課教學研究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奧巴馬與勞爾本周“互動”
圓我教師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