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中銅錘花臉的表演風格

2016-05-30 16:44李鵬達
雜文月刊(學術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發展

李鵬達

摘 要:京劇花臉是從唐代樂舞“代面”所戴的面具逐漸演變而來的,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演員用各種色彩在面部勾畫成一定的圖案,借以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它特點。京劇花臉是其它角色不能替代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京劇花臉一般分為銅錘花臉和架子花臉。銅錘花臉一般以唱功為主。較為明顯的如《探陰山》、《二進宮》等劇目都是以唱功為主的大戲。而眾所周知的裘盛戎先生創立的裘派藝術就是銅錘花臉中的佼佼者,從而也有十凈九裘之說。架子花臉一般以做工為主,其代表則是袁世海先生所創立的袁派藝術。代表劇目有《盜御馬》《九江口》等。本文通過對銅錘花臉的角色由來、人物外貌特征、聲腔風格流變以及銅錘花臉與架子花臉的風格對比這幾方面的探討,對銅錘的表演風格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概括。從而更為深刻的理解銅錘花臉乃至全京劇行業的現狀和發展前途。

關鍵詞:正凈;戲曲花臉;外貌特征;發展

一、銅錘花臉角色由來

“銅錘花臉”,有時也簡稱為“銅錘”。戲曲中花臉的一種,偏重唱工,因《二進宮》中的徐延昭抱著銅錘而得名。后泛稱偏重唱功的花臉角色為銅錘花臉。

銅錘花臉最早的是19世紀初的“何(桂山)派”銅錘花臉。然而銅錘花臉的名稱來源于徐延昭這個角色。徐延昭是明代故事戲<龍鳳閣>中的年邁老臣,他手中抱著一柄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銅錘,在劇中有高難度的大段唱腔,是唱工花臉的代表角色,所以人們就把善于演唱的花臉角色叫做銅錘花臉了。

二、銅錘花臉主要角色

銅錘花臉又稱正凈、大花臉、唱工花臉、銅錘和黑頭。正凈還有好幾種名稱,一種叫大面,就是大花面的簡稱,又叫大花臉。唱工花臉還有兩個專門名稱,一個叫銅錘,還有一個叫黑頭。銅錘和黑頭的稱呼來自京劇人物徐延昭和包公。因為,京劇里有一出戲叫《二進宮》,戲里的花臉叫徐彥昭,他是典型的唱工花臉,手里拿一柄銅錘,所以,人們就把銅錘作為唱工花臉的代名詞了。黑頭是怎么來的呢?京劇里有很多包公戲,例如,現在人們常見的《打龍袍》、《赤桑鎮》、《鍘美案》等等。這些戲里的包公(包拯)都勾著黑臉,這黑色臉譜,在京劇里又叫黑凈,又叫黑頭,包公戲都是唱工戲,都以唱工繁重見長,因此,黑頭也就成為唱工花臉的代名詞了。除了上邊說的包公戲和《二進宮》這樣的戲以外,像《草橋關》里的銚期、《白良關》里的尉遲恭、《牧虎關》里的高旺,還有《大回朝》里的聞太師等,都是以唱工為主的花臉戲,都屬于所謂正凈的范疇。

三、銅錘花臉人物外貌特征

(一)肖像

銅錘花臉也畫有各式臉譜,但戴的胡子多是不露出口部的滿髯。扮演的人物有《將相和》的廉頗、鍘美案》的包拯等,他們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為人正直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二)言語

銅錘花臉就其戲劇表現形式而言,在念白時,大多使用韻白。而就其表演當中的內容而言,其或領袖型或朝廷忠臣的身份往往受到很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自身素養。在表演過程中,其人物往往遵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規范,言語謹慎、注重禮節、注重遵守倫理綱常。

(三)行為

他們的動作較少而唱段很多,在表演上也沒有架子花臉那樣夸張的表情和身段,銅錘花臉由于往往是領袖型的人物,他們往往是以統治階級的道德規范標準出現的,因此,在行為方面,他們往往是比較理智、節制、行事謹慎,是中國式的。

(四)性格

銅錘花臉在傳統劇目中表現王侯將相、王公貴族等人物者居多,人物有文有舞有思想有內涵,往往這些人物具有高貴的身份,威嚴的、公正正直的性格。

四、銅錘花臉與架子花臉區別

架子花臉銅錘唱。

銅錘花臉也就是唱工花臉,扮演的多是朝中重臣,如包公、姚期等,這類人物一般端莊、穩重,剛直不阿。與架子花臉相比,他們的動作較少而唱段很多,在表演上也沒有架子花臉那樣夸張的表情和身段,念白時,大多使用韻白。銅錘花臉也畫有各式臉譜,戴的胡子多是不露出口部的滿髯。銅錘花臉一般以唱功為主。比如《探陰山》、《二進宮》等劇目都是以唱功為主的大戲。眾所周知的裘盛戎先生創立的裘派藝術就是銅錘花臉中的佼佼者,有十凈九裘之說。

相對于唱的銅錘花臉,架子花臉則更多以做工、打架、念白、表演為主,它是傳統京劇中凈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的人物性格除剛強、勇猛、魯莽之外,還有純真、詼諧之氣,是力與勇的化身。這類人物比較典型的有張飛、李逵、鐘馗、孟良等等。架子花臉一般以做工為主,同時架子花臉對演員的要求比較高,不僅做功要好,而且嗓音也要出色。其代表是袁世海先生所創立的袁派藝術。代表劇目有《盜御馬》《九江口》等。

五、銅錘花臉的聲腔風格流變

著名劇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經把二百年京劇發展史上的唱工花臉歸納為五個發展階段,即:"四山"、"四劉"、"李裘訥董"、"金郝王馬"、"三奎一裘"。一共是二十位藝術大家。

早期京劇銅錘花臉行當的演唱風格拙樸粗豪,以宏大氣勢取勝。而在生、旦兩行的演唱風格先后由簡凈剛勁向婉轉細膩轉變后,銅錘行中裘桂仙的演唱也開始向富有韻味的方向發展,但他的個人造詣未能引起銅錘聲腔風格的整體轉變。并按照唱工特點分為"宏厚凝重"、"高亮玲瓏"兩大系統。這兩大系統發展到金少山時期開始融合交織,漸次向"悅耳多姿"、"移情多彩"的方向演變。

而到了裘盛戎時期,這一變化才最終得以完成,從而不僅形成了著名的裘派花臉藝術,推演到20世紀80年代,幾乎在整個京劇界的唱工花臉中實現了"十凈九裘"的局面。

因此,裘盛戎的演唱藝術,可以說終結了20世紀以前所有的京劇花臉聲腔藝術的探索,同時也開啟了21世紀一脈風氣之先。說裘盛戎先生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實有所征。

戲曲是中華文化和傳統藝術的一顆明珠。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和藝術傳承,中國戲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美學范式,在人類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不僅代表著古老的中國文化達到的文明高度,也彰顯著中國人民偉大的藝術創造和藝術想象的精神魅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不斷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和繼承這一筆優秀的文化遺產。當代戲曲人不辱使命奮發有為,不斷與時俱進推動戲曲發展,形成了出人才、出作品、走正路和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并舉共榮的發展格局。盡管我們面臨著時代發展轉型、文化多樣多元、藝術欣賞變革變遷的嚴峻的全面的挑戰,但是,戲曲的傳承發展依然是時代之需、民族之要、文化之求、人民之盼。

參考文獻

[1]王建男 京劇銅錘花臉的聲腔風格流變新世紀劇壇 2015-04-01

[2]陶祥錫 京劇花臉表演簡說 戲劇之家 2015-12-23

[3]柴洪生 論戲曲花臉的表演 大眾文藝 2013-03-15

[4]吳鵬 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3-02-25期刊

[5]劉利民 論如何抓住京劇花臉的人物特征 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 2016-01-10

[6]常立勝 談京劇流派藝術 戲曲藝術 2011-05-15

猜你喜歡
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產前超聲發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展要算“大賬”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展
推進醫改向縱深發展
談發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