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技術在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

2016-05-30 08:36劉子嘉
2016年14期
關鍵詞:教堂虛擬現實博物館

劉子嘉

摘要:如今是以網絡為基礎的數字化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地發生改變??萍嫉陌l展導致了文化的趨同現象,它強烈的沖擊了帶有民族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在當下的數字化時代尋求一個新思路來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的是一個順應時代發展的課題。因此,本文從虛擬技術的角度來探討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借助于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傳播與保護。

關鍵詞:虛擬技術;地方文化;文化傳承

虛擬技術應用領域廣泛,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最早最多的領域是軍事領域,目前,軍事領域仍然是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最迫切、應用系統開發最多的領域之一?;ヂ摼W的發展速度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網絡技術越來越融入日常生活?;ヂ摼W的個人化和交互化的特性成為網絡虛擬特征的關鍵所在。這種虛擬性和開放性滲透到人類生活各個層面,對人類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極大沖擊,甚至給人們的思維、行為及社會結構注入了新的內容,虛擬博物館以及虛擬教堂也正是此背景下的產物。

一、虛擬技術與地方文化

(一)虛擬技術

虛擬技術是用戶進入虛擬環境之后,由于他所接觸到的一切都非常逼真,他相信這一切都“真實”存在,而且相信自己正處在所感受到的環境當中并進行交互體驗。虛擬技術原本是美國軍方開發研究出來的一項計算機技術。到20 世紀80 年代末才逐漸為各界所關注,它以計算機技術為主,使處于虛擬世界中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人們可直接觀察周圍世界及物體的內在變化,與其中的物體之間進行自然的交互,并能實時產生與真實世界相同的感覺,使人與計算機融為一體。如今,虛擬技術應用到電影、電視、教育、游戲、互聯網等各個領域。如環幕電影、球幕電影、4D電影等都運用了虛擬現實技術;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基于虛擬現實的電視節目制作技術虛擬演播室技術;還有國外Face book、Twitter、YouTube以及國內也出現了如微博、天涯、網易等虛擬社區。此外,虛擬技術在電子商務、虛擬旅游、虛擬課堂、虛擬博物館等方面的應用極為廣泛。虛擬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改變了過去人與計算機之間枯燥、生硬、被動的交流方式,使人機之間的交互變得更人性化,也同時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了人的思想觀念。對于使用者來說,通過先進的技術平臺支撐,人們可以第一時間與朋友和家庭聯絡和分享。對于商家來說,都能利用它們來吸引流量,做產品促銷,增強品牌知名度。

(二)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的形成離不開本土的地域環境、自然條件、生活方式、民俗禮儀、風土人情。正由于這些因素,才構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獨特的地方文化,這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地方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文化存在于當地的人文環境中,它與人們的民族精神、民風民俗、民族信仰等相互作用。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構成了地方文化的整體;地方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源于其自身環境、人群和傳統的特定歷史,是文化在空間地域中以特定人群為載體的凝聚和固定;地方文化具有傳承性,地方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是社會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二自然形成的。從原來簡單的習慣逐漸演變發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與內容。地方文化的特征使其具有獨特的魅力,因此,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要將其傳承和發揚。

二、虛擬技術在地方文化保護中應用的可行性

虛擬博物館。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教育文化機構。博物館在適應社會發展的漫長歷程中,形成多職能的文化復合體,是地方名片。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網絡的泛在,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的迅速應用,虛擬博物館已經成為博物館延伸發展的一種態勢。虛擬博物館指將館藏數字化后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展示和傳播,不僅更加有效地保存了文物,并且把傳統博物館中的實體服務遷移到超越時空的虛擬服務,解決了往日的難題,實現了文化的共知、共享。近年來各國紛紛展開了對虛擬博物館的建設與研究,讓博物館文化成為“被展示的文化”,走進大眾之中,使每個人不受時空限制地“參觀”博物館的愿望成為可能。

網上虛擬博物館不只是實體博物館的簡單復制,而是實體展館社會價值的補充與擴。與傳統博物館相比,虛擬博物館使用更便捷,應用領域更廣泛。借助網絡手段加快了地方文化的傳播、交流和共享。同時,借助虛擬技術減少了熱點文物的開卷次數,延長了文物的使用壽命,更利于文物的保護。虛擬博物館與更多還原

(二)虛擬教堂

虛擬教堂是信息時代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模式,它運用虛擬技術對宗教事物以及各方面的信息進行管理。宗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文化是內涵豐富的社會文化現象。從虛擬技術角度進行研究,為宗教文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對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展示、保護、發展宗教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合案例分析,以英國“愚人教堂”網上虛擬教堂和國內的“掌上禮佛”為例,探索虛擬技術在宗教文化應用的可行性,對宗教文化的保護也是一種新形式。

案例一:國外——愚人教堂

“愚人教堂”是英國www.shipoffools.com網站創建的第一個網上虛擬教堂,是當時唯一一個能在網上進行禮拜的地方。虔誠的基督教徒可以利用活潑的3D卡通形象在這個教堂里祈禱、唱贊美歌、聆聽訓誡。此外還可以在教堂中四處走動,下到地下室,互相交談,甚至可以通過移動電話捐款。網站管理人員斯蒂芬·戈達德說:“在這里你可以注冊做禮拜,可以隨心所欲地下跪、劃十字、唱圣歌或者叫‘哈利路亞?!?/p>

案例二:國內——掌上禮佛

“掌上禮佛”是一款實用類軟件,軟件中有佛教視頻,佛教傳說,佛教歷史等介紹,還可以下載佛經和佛教經典歌曲。這款軟件所涵蓋的信息是很全面的,在應用中會不斷更新佛學的最新動態,有關素食種類的介紹,還可以在線做善舉,放生等,隨時隨地積德行善??梢哉f,為佛教信徒提供了一個與時俱進的新途徑。

虛擬教堂的出現突破了國家、地區、民族、政治、文化以及種族的局限,為每一個渴望了解宗教文化的人敞開了大門,從深層次上突破了傳統宗教物理意義上的局限。虛擬教堂是開放的教堂,任何人都可以進來了解。虛擬教堂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在繁忙都市中生活的人們的宗教需求。對于大眾來說,可以加深對宗教文化的了解。虛擬技術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它在虛擬教堂上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它能更好的保護宗教文化,促進宗教文化發展,不斷為宗教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虛擬技術的發展意義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有效保護地方文化。首先,在文獻保護上,基于對地方文物、書籍、以及影像等保護和傳播的目的,虛擬技術引用后,可將這些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對于失傳的民間文學,可以通過搜集文獻資料,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其虛擬復原出來,從而達到有效保護。虛擬技術能永久保持其存在形式,因為虛擬產品不像傳統的有形產品,會隨著使用時間和頻率增加慢慢磨損,而是永不變質。其次,在文化傳播上,虛擬技術通過網絡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在不同地區、不同的消費者之間進行交換和共享,加快了文化的傳播、交流與共享,具有非數字產品無法比擬的速度優勢。最后,在用戶體驗上。通過虛擬技術,用戶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文化的互動中,具有強大的互動效果。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把地方文化數字化,可以推動其跨時空的傳播與傳承,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有效保護非地方文化。

四、總結

文化是要發展的,地方文化必須要適應現代生活得發展,才能在發展中得到傳承。地方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保護其內涵有助于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文化的發展要與時俱進,虛擬技術與地方文化的結合是文化的創新,傳統文化要用新的技術手段來傳承與保護才能不斷地發揚光大。運用虛擬技術來傳承地方文化,來喚醒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建一.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博物館設計[J].新聞界,2007(6).

[2]周迅.中國的地方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1.

猜你喜歡
教堂虛擬現實博物館
布爾諾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教堂之夜》
博物館
天然大理石教堂
REALITY BITES
虛擬現實技術向科幻小說借靈感
露天博物館
淺談虛擬現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