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先期嘗試

2016-06-12 23:25
云南教育·視界(綜合) 2016年3期
關鍵詞:紅河州普通高中免費

2014年,紅河州啟動實施了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教育惠民政策——免除南部地區農村戶口普通高中學生學費,這標志著紅河州這樣一個西部欠發達民族地區的高中免費教育探索實踐更加走向深入。

不懈探索,突破困境

南北發展差異大是紅河州最大的州情。紅河州南部地區,就是以紅河為界,靠近邊境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屏邊、河口6個縣,通稱“南部六縣”,是集邊境、邊遠、少數民族、深度貧困于一體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南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文化教育發展緩慢,社會發育程度低。其中,綠春、金平、河口3縣為邊境縣,邊境線長848千米,金平、紅河、元陽、綠春、屏邊5縣既是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2013年南部六縣貧困總人口55.16萬人,占全州貧困人口的66.8%,貧困發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83個百分點。因此,紅河州要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南部、重點在南部、短板在南部。

在紅河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中,紅河教育從來沒有中斷過加快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提高人口素質,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探索和實踐。

1981年,為加快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加快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紅河州委、州政府做出決定,正式開辦紅河州少數民族高中班和高師預備班,主要面向紅河州南部地區及北部高寒山區招收少數民族高中學生,并給予學生經濟補助,由建水一中、個舊一中承擔辦學任務,進行了依托優質教育資源為落后地區培養人才的積極探索。

30多年來,紅河州民族高中班經過多次擴招,到2014年,年招生規模達500人。州財政按照每年每生2 500元的標準,下撥經費到相關學校,用于免除少數民族高中班學生的學雜費,并補助生活費。據統計,30多年來,紅河州為民族高中班投入資金6 525萬元,招生8 600余人,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

1992年,為解決中小學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紅河州在個舊一中開辦了“高等師范院校預備班”(簡稱“高師預備班”),面向全州品學兼優、家庭貧困,且有志于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初中畢業生招生,每年招收40人左右,學校免學雜費,并補助伙食費,實行高中與中師雙軌管理,成績優異的考入高等師范院校且畢業后須回州內任教,不能升學的經過培訓后分配擔任小學教育工作。到1998年結束時,高師預備班共計招生287人,絕大多數學生均升入了各類師范院校深造。隨著國家人事制度的改革,高師預備班的辦學探索時間雖然不長,但它不僅為紅河州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中學教師,也為高中免費教育積累了成功的經驗。

南部開發,再推新政

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中,教育表現得更為突出。2013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南部地區高中階段平均毛入學率基本只有北部地區的一半,而教育教學質量的差距更大,加快南部地區高中教育發展,促進南北部地區高中教育協調發展,是紅河教育發展的重點工作。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紅河州委、州政府充分認識到高中教育對提升人口素質、實施精準扶貧的極端重要性,將提升南部六縣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指標,納入了對各縣(市)及相關部門的目標管理。在南部山區綜合開發中,按照紅河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兩增、兩減、一保護”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教育承擔起“增學”的重要任務,被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為支持和幫助更多的山區農村學子就讀普通高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2014年,紅河州啟動實施了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教育惠民政策——免除南部地區農村戶口學生普通高中學費。

按照規定,享受免費的普通高中學生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戶籍條件,學生入學時具有南部六縣農村戶口,并出具有效的戶籍所在地派出所證明;錄取條件,學生錄取時成績必須達到教育主管部門劃定的錄取分數線,即須為正式錄取學生;學籍條件,具有南部六縣普通高中正式學籍,且留級、轉出、退學、補習及在外校寄讀不享受免費。在州教育局的統一安排下,各縣(市)教育主管部門認真督促學校做好學生的登記造冊,并按要求做好公示,確保應免盡免,不留空白。

該項政策實施兩年來,紅河州投入資金1 800.76萬元,共計免除45 019人次學生學費,兌現了“學生免費入學,政府全額補助”承諾。

與高中教育的各類補助及免費政策相比,紅河州此舉具有以下特點:精準性,免費重點直指南部地區農村戶口學生,這部分學生絕大多數都是貧困家庭子女;普惠性,本次高中免學費實行生源地管理,受益學生都是除錄取到民族高中班就讀或自行選擇到北部地區就讀之外的南部地區高中學校農村戶口在校生,這樣一來,南部地區貧困家庭高中學生基本實現免費政策全覆蓋;系統性,在紅河州財政收入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此次免費政策所需的補助經費堅持“兩條腿”走路,即由州級協調一部分,對口縣(市)幫扶一部分,體現扶貧工作的特點。

在南部地區高中免費入學的同時,經過反復論證和積極協調,紅河州擴大了民族高中班招生的規模,從2014年起,年招生任務從原來400人增加到500人,承擔辦學任務的學校也從建水一中、個舊一中擴大到蒙自一中、開遠一中、彌勒一中。同時,一方面加大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力度,特別把初中三年完學率列入重點考核的指標,提高初中教育質量,解決高中教育生源問題;另一方面政府對學生就讀高中有政策和資金支持,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地區初中學??剌z保學工作的開展,義務教育水平不斷鞏固提高。

三項工作齊頭并進,實施教育精準扶貧,使貧困地區人才培養工作的力度不斷加大,進一步促進了全州教育事業的和諧、健康、快速發展。數據顯示,農村貧困地區初中畢業生就讀普通高中學校的積極性得到激發,2014年,南部六縣普通高中學校共計招生6 581人,比2013年增加1 031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42.7%,比2013年提升了5個百分點。

著眼長遠,不斷完善

就總體處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紅河州而言,在發展差距大、貧困面較廣的形勢下,國家資助政策體系難以滿足紅河州南部地區貧困學生入學資助的需要,紅河州對南部地區農村戶口普通高中學生實施免學費入學,特別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由地方政府統籌實施高中免學費入學,在全國尚屬首創。但從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要求來看,特別是紅河州自身財力有限,高中免費教育的受益面還不寬,資助水平還不高,長效機制也還沒有建立起來。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十三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提出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并提出了“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的要求,這是關注深化扶貧工作、關注弱勢群體、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這對于紅河州的先期實踐來說,不啻是一陣春風、一陣及時雨,有利于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把探索引向深入。

合理統籌普高中職協調發展。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指導,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切實做好初中學生的學業、職業規劃指導工作,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想志向、學業水平、個性特長選擇就讀高中階段學校。加強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管理,根據各地實際制定普通高中招生入學標準,積極組織和動員未達到最低普高錄取控制線的初中畢業生就讀中職學校,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路徑上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各類人才。

建立健全財政保障長效機制。從紅河州實行的兩項高中教育措施來看,“民族高中班”由于納入了正常的財政支出,三十多年來相關工作始終保持運行良好。但從南部六縣農村戶口學生免學費就讀高中的工作來看,由于補助經費主要由州教育局和對口幫扶縣(市)籌集,常常受經費運轉及經濟形勢變化的干擾。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貧困地區,自身的財力一般是無法支撐高中免費教育的,應由國家安排專門的政策性經費補助。另外,從西部地區高中學校來看,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的經費主要是兩塊:一是學雜費收入(包括擇校費);二是生均公用經費補助。目前國家政策導向是逐步取消擇校生,但許多學校的生均公用經費仍然執行20世紀90年代的標準,平均每生每年45元左右,學校辦學經費十分困難。因此,還必須從國家的層面按照高中學校實際辦學成本及物價因素,盡早出臺新的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政策。

不斷提升高中學校辦學水平。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讓貧困學生“有學上”“上得起”是政府的主要責任,而讓學生“上好學”和“能成才”是學校的天職。從根本上來講,只有提高高中學校辦學水平,讓學生得到更好更充分的發展,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更愿意、更主動地選擇高中學校就學。當前,絕大多數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水平相對偏低,對貧困學生成長成才的支持能力較弱,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改善教育教學設施,督促和幫助學校完善管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學校德育工作,努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發展,全面提升育人質量和辦學水平。

猜你喜歡
紅河州普通高中免費
普通高中
創享空間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高中:普通與特色同步發展
說謊和開玩笑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設大規模普通高中
免費
民族自治地方民族立法現狀、問題及對策
免費為止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