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當代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2016-06-17 17:57陳亞倩孫景茹
2016年15期
關鍵詞:法律信仰法治大學生

陳亞倩+孫景茹

摘要: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一書中提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這句話強調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簡單地講,就是社會公眾對法律發自內心的信任。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建設法治國家不僅僅需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這一“硬件”設施,更需要人們對法律的信仰。我國在法治建設中取得了不少進步,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嚴重。培養大學生法律信仰成為當今法治建設中的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因為大學生是今后社會發展建設的主力軍,而且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還需要大學生的獻計獻策。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信仰;法治

一、法律信仰的概述

法律信仰,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法律的信任。有學者認為,法律信仰“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一種特殊的主觀把握方式,是社會主體在對社會法的現象理論認識的基礎上由然而生的一種神圣體驗,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是人們對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華,是主體關于法的主觀心理狀況的上乘境界?!?筆者認為,法律信仰不僅僅就是人們愿意從內心深處接受、信任法律的主觀心理狀態,更重要的是人們在行為時尊重并遵守它。所以要形成堅定的法律信仰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客觀條件即國家或統治者建立完整的法律體系的存在,二是主觀條件即社會公眾內心對法律的尊重與信任,或者說人們需要用行動說明自己的法律信仰。

二、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

縱觀中國法律發展的歷史,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最為突出的特征即是刑法制度發達,從某個角度講是一部從中國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刑法史,刑法制度的變革也一直是各朝代律法發展的主流,歷代王朝對法律的修改更是逐漸接近酷刑,尤其是在清朝法律的修改,“重刑”思想也是這樣形成的?!胺葱獭钡挠^念深入人心,人們對法律更多的是畏懼、恐怖,認為法律是殘忍的懲罰手段。

(二)社會環境影響

1、當今網絡媒體環境。作為一名接受現代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接收社會信息最主要的途徑就是網絡媒體,在網絡媒體傳播下形成的價值體系成為影響大學生的法律信仰的主要原因之一。社會事件、信息和報道不斷地通過微博、QQ、微信等途徑迅速地沖擊著大學生的大腦,社會不良風氣和價值取向也隨之侵入到了學生的思想領域。在校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對于各種社會價值的蠱惑缺乏一定的批判與鑒別能力。

2、社會公眾的影響。社會作為人的社會,人是不可能作為一個脫離社會的人進行生存,總是在不斷地向人學習、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與人群、社會發生著碰撞。大學生作為社會精英群體,也是社會的一部分,他們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會受到社會公眾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法律的認知更不會例外。中國整個社會都籠罩在一張極大的人情網里,毫不夸張地說人們遇到任何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看看能不能靠關系解決,這也就有了只有中國人不用解釋就能懂的一個俗語“走后門”。這種中國特色,在社會形成一種寧愿相信人情也不相信法律的風氣,在無形中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這也是大學生法律信仰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

(三)法治環境

立法方面,我國在不停地完善法律體系,但是目前許多成形的法律中,并不十分嚴謹,有時會在一部法律中找到自相矛盾或難以解釋的法條。法律自身的有待完善,尤其產生的一些自相矛盾的問題導致人們無法清晰地找到解決辦法,人們就會失去對法律的信任與依賴,開始尋求其他辦法,甚至利用一些非法手段,這不僅對社會穩定產生一定程度的威脅,對大學生形成法律信仰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執法方面,一些政府不惜損害人們的利益,嚴重損害政府形象,尤其是政府腐敗問題。在司法方面,普遍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貪污受賄、循私枉法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立法效益,導致人們對法律產生不信任的現實狀況。從立法、執法、司法方面,國家工作人員的貪污受賄,損人不利己的言行,都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尊嚴,這都為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育無形中增加了難度。

三、培養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方案

(一)大學生自身培育法律信仰

大學生應該積極培養自己的法律信仰最主要的途徑是參與學校開展的法律活動,如普法知識競賽、班內組織的依法律為主題的班會、觀看法律宣傳片等。這樣不僅進行了普宣傳工作,也更使大學生有切身的體會與心得,提高對法律學習的興趣。當外在的影響轉化為內在的認知時,就會形成法律意識與法律情感,最終形成法律信仰。當代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按照法律的引導,學會主動遵守法律規則與避讓法律禁止,切實得到法律的保護,體會到法律帶來的利益,才會對法律產生認知與情感。

(二)公民共同培養良好社會氛圍

社會公眾要為大學生做出榜樣,需要每一位公民做到遵紀守法,但不是所有的公民都會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所以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有一部分人曾經與法律“打過交道”都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部分人中就會產生一批對法律不信任的人,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走后門”,依靠人情關系解決問題,這極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為塑造公眾崇尚法律的社會環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社會公眾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再從社區做起,公眾之間相互影響,傳播法律文化,形成對法律的認同,延伸到整個社會。整個社會法律氛圍一旦形成,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三)樹立法律權威

樹立法律權威,也是培養大學生法律信仰的途徑之一。國家在立法上首先要保障法律的穩定性,如果法律朝令夕改,法律就會失去其引導、預測的作用,人們也就無法合法合理地安排生活與工作。因為人們不知道法律在何時適用,也許此時是對的,也許過了此刻就是錯的,自此人們對法律不再信任,更不會遵守法律。其次,國家還要在立法上提高立法質量,雖然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但在一些法律規定上仍有漏洞,使得現實法律的運用出現了很多不公平、不平等的事件,使得人們對法律的公正產生了質疑甚至否認,極大的降低了人們對法律的信任感。大學生處于一個感性的時期,更容易受法律不公平現象的影響,產生一些極端想法,失去對法律的信任,更無從談及法律信仰的培育。

(四)高校加強法律信仰的培育

大學課堂作為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主要渠道,我國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培養多數是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追求對法律體系大而全的把握,忽視了對法理精神及法律信仰的培養。所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更多的是列舉一些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讓學生意識到這門課程的意義所在。同時,在學習在這一門課堂之外加入一些其他元素,積極開展法律學習 “第二課堂”,如舉辦一些法律知識競賽,普法宣傳活動等等,讓大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法律,在潛移默化中將法律作為自己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培養對法律的認知與感情,形成堅定的法律信仰。

四、結語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人治,甚至是長時間的暴政?,F在人民是從理性的思考中選擇了法治,是從西方法治建設經驗中選擇了法治,不是自發地建設法治中國。國家不僅要從立法、司法、執法方面入手,更需要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法律素養。高校教育更是關鍵,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積極組織課外法律知識宣傳活動,比如普法宣傳、模擬法庭等活動,激發學生對法律學習的興趣,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提高對法學的了解和認識,知法、懂法,在處理相關糾紛和問題的時候也要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社會公眾也要主動為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貢獻一份力量,從自我做起,做到懂法、守法、用法。一切外在環境都在逐漸完善,大學生也更要從自身出發,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善于運用法律解決所遇到的矛盾與糾紛,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法律信仰。(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孫緒兵,大學生中法律信仰缺失的表現[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4(04)

[2]韓學平,陳悅悅,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原因及其培育[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4(02)

猜你喜歡
法律信仰法治大學生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大學生之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領導干部如何運用好法治思維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