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難報道中的倫理失范與規范

2016-06-20 08:56張艷
新聞世界 2016年4期
關鍵詞:新聞倫理新聞價值

張艷

[摘要]隨著我國媒體市場化進程的加快,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為使自身新聞能夠實現價值效應最大化,媒體從業人員從事件的各個角度挖掘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與此同時,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問題也日益凸顯。本文從災難新聞報道出發,通過對報道中新聞倫理失范現象的剖析,追尋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探討新聞倫理與新聞價值在報道中共生的可能性,以期對媒體從業者走出新聞倫理困境有所助益。

[關鍵詞]新聞倫理;新聞價值;災難報道

當前,在媒體行業的激烈競爭中,為最大限度的挖掘新聞價值并將其轉化為市場價值,許多從業人員在面對災難新聞時,習慣將鏡頭和筆觸對準事件中的暴力、血腥等極具傷害性的畫面。渲染災難報道中的傷害場景也是部分從業者在競爭中推陳出新的“利器”。但報道動機良好不等于報道手段正確,最具新聞價值的信息也不一定符合最常規的新聞倫理。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一些片面追求新聞價值而導致新聞倫理失范的現象理應引起業內人士的重視。

一、片面追求價值效應而罔顧新聞倫理的表現

新聞傳播是通過提供信息的方式,對人和社會產生作用和影響,產生價值效應。而在激烈競爭中,許多記者為了滿足部分受眾的獵奇心理,在災難報道中片面追求價值效應,大肆渲染血腥、暴力畫面,消費災難事件,違背了以職業道德為核心的新聞倫理觀念。具體表現在:

(一)片面追求市場價值,內容血腥化

美國新聞學教授比爾-伯尼博士有言:“對新聞媒介來說,最有市場價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災、火災、地震、謀殺、戰爭、行業糾紛以及死亡等傷害?!币恍┟襟w從業者將比爾·伯尼所說的“市場價值”等同于“新聞價值”,并在報道中付諸實施。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爆炸事件發生后,一些記者在報道中用文字和圖片描寫了災后現場尸體成排,受傷人員全身潰爛,裹滿紗布等“血淋淋”的場面。這種畫面盡管是現場實錄,能夠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引起受眾關注,但帶給受災家屬的卻是恐懼和悲痛,不利于災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

(二)單方面滿足受眾知情權,力求“有聞必錄”

受西方新聞界“純客觀”報道思想的影響,一些媒體從業者常以滿足受眾知情權為名,在災難報道中力求詳細地描述一些具備“賣點”的場景,甚至不惜侵犯他人隱私。如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客機失聯。此后,多家媒體未經同意,大量刊發家屬在機場痛哭流涕、集體討要交代的圖片,并通過文字報道渲染這種情緒。部分媒體甚至在刊發圖片時未做任何技術處理。具備新聞倫理觀念的媒體從業者,在災難事故報道中除了要“還原”事實情況,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還應學會避免過度向人們傳遞消極能量,否則便喪失新聞媒體的社會協調功能。

(三)忽視受難者心理感受,缺乏人文關懷

在新聞實踐中,為了獲取眼球效應,一些媒體在災難報道中表現冷漠。他們忽視受害者心理狀況,強行采訪甚至要求受訪者不斷回憶、復述受災后的痛苦心情,有些媒體還出現通過報道災難事件來為媒體機構“打廣告”,提升受眾關注度的非專業行為。如2015年6月1日,“東方之星”輪船在從南京駛往重慶途中遭遇龍卷風,在長江中游沉沒,造成442人遇難。此后,某報官方微博對事故原因進行了草率定性。在對此進行道歉之余,微博編輯“賣萌”請求受眾支持微博。這些表現不僅是在消費災難,更是缺乏對死者的尊重,是違背新聞倫理道德的一種表現。

二、新聞倫理失范現象出現的原因

當前,媒體記者在災難報道中出現的倫理失范現象廣受外界詬病。要走出這種困境,追尋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尤為必要。

首先,從客觀上來說,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新聞業開始實行“媒體雙軌制”,在運行上實行“企業化自負盈虧模式,政府的財政補貼僅維持在象征性的水平上,媒介機構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依靠市場競爭”。嘲這意味著新聞業也進入了市場競爭時代,記者尋找獨家新聞的難度增大。為緩解生存壓力,一些媒體從業者在災難報道中會有意無意忽視新聞倫理觀念,將能夠博人眼球的信息傳播出來,以實現新聞市場價值的最大化。而我國在新聞立法上的缺失和各項監督機制的不健全也給了部分記者可乘之機。

此外,雖然“我國已建構起體系較完整的新聞倫理研究成果和教學內容。但新聞學界在新聞倫理范疇及其研究對象的界定上存在分歧,由此新聞倫理的研究與教學形成了不同的建構取向和建構體系。共同的主要不足在于,教材側重于學理的論述和道德原則規范的闡釋,以致新聞倫理教學成了一種道德說教”,很難援引至具體的實踐領域。這也使得一些媒體從業人員盡管接受過新聞專業教育,但在實際報道中,尤其是在對災難性事件進行報道時,容易模糊新聞倫理范疇,在對新聞價值的挖掘過程中表現得力度過大。

其次,從主觀上來說,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水準欠缺使得一些媒體從業者在災難報道中容易一葉障目,只追求發行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報道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倫理的直接表現形式,它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對人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社會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稱”。而在新聞實踐中,一些作為專業人士的媒體從業人員為了滿足私欲,在災難報道中不能秉承客觀公正原則,沒有正本清源,克己自律的能力,不僅在報道中忽視倫理關照,且常因人文意識欠缺,給受災者帶來心理上的“二次傷害”。

第二,對新聞價值的片面理解也是新聞倫理失范的主觀動因之一。通常情況下,一個新聞客體(指新聞事實和新聞文本)到底價值如何,最終是以它對社會主體的實際效應來衡量的,是否有利于社會主體的完善和發展是評價客體價值的根本標準。也就是說,在對新聞價值進行開發時,應該充分關照事實信息對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應當是健康積極的。而在一些災難報道中,部分記者的取材標準往往以市場價值來衡量,內容極盡煽情化或媚俗化,盡管吸引眼球,卻于災后重建和維系社會穩定毫無裨益。

三、新聞倫理與新聞價值共生的可能性

盡管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新聞倫理與新聞價值在災難報道中出現了一些沖突和對立,使新聞業不時因這些報道而陷入輿論風波,但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二者是可以實現共生的。要實現這種共生的可能性,不管是對新聞業內人士還是政府和公眾來說,都有一定的要求。具體體現在:

(一)加強行業知識教育,內化媒體從業者的職業理念和公德意識

只有一種規范或意識被內化了,人們才會在缺少監督的情況下仍然去遵守它。這就要求業內人士加強新聞行業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教育,不斷倡導新聞專業主義。因為一個“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它的職業角色通過職業理念和精神的內化而形成,從而使每個個體能夠在從業的過程中自覺擔當社會道義和服務公眾的責任”。這樣,在面對災難事件時,記者才會在材料取舍和新聞寫作過程中受到新聞倫理的規制,明確新聞價值的意義和評判標準,自覺關照其中的道德需求,在寫作中既不過度煽情而手法夸張,也不顯得冷漠而缺乏人文關懷,從而有效發揮新聞的社會調節作用。

(二)加強新聞單位內部審查,完善行業內部監督職能

建立新聞單位內部審查制度,從新聞倫理教育、新聞采訪、新聞制作、新聞刊發等方面細化監督,成為防止媒體從業人員在災難報道中違背新聞倫理的一個有效方法。此外,要規避新聞倫理失范現象的發生,賦予并完善業內監督機構的各項職權是極為必要的。

(三)完善新聞法律制度,健全法律監督機制

除了必要的內在道德約束,新聞事業也需要政策和法律等具有外在強制力量的約束。在災難事件的報道中,部分缺乏自律精神的從業者,往往需要政府相關律法制度來規范其報道行為,以防止出現道德失范現象。因此,對于災難事件的報道,要使媒體從業者在充分挖掘新聞價值的同時主動關照其中的倫理限制,除了以道德約束為主要形態的“自律”機制,也要完善明確的法律監督機制。

(四)建立受眾監督機構,健全受眾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幾乎沒有針對規范新聞職業行為而建立起來的有組織的受眾監督機構或有效的受眾評價體系。事實上,一個完整且具備一定效力的監督機制不僅在新聞界,也應在整個受眾體系中建立起來,這樣才能配合相關法律,通過外部力量的“他律”配合業內的“自律”,使廣大媒體從業人員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不會因為追求新聞價值效應最大化而忽視新聞的職業倫理。此外,利用各種新聞監督機構和互聯網來建立一個開放的受眾評價體系,也可以對監督記者行為,規范業內秩序起到良好的作用。

(作者: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猜你喜歡
新聞倫理新聞價值
科技傳播視域下科技新聞內容選擇策略
新聞人要做好社會的“瞭望者”
新媒體傳播中的新聞倫理問題研究
媒介逼視現象的新聞倫理分析
豪車交通事故報道中媒體刻板心理及對策分析
策展新聞視角下的中美新聞APP比較研究
災難新聞報道中的媒介倫理失范探析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怎樣讓民生新聞更“接地氣”
社交媒體時代突發事件報道面臨的新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