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動”起來

2016-06-23 23:22陳盛蘭
啟迪與智慧·教育版 2016年6期
關鍵詞:行動心動科學教學

陳盛蘭

【摘 要】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需教師調節好學生的情緒,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發揮探索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動”起來,讓孩子們在課始有心動,在課中有行動,在課后有情動!就一定可以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科學教學;心動;行動;情動

眾所周知,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思考與生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時時關注學生的情緒,以“趣”引“思”,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和積極思維狀態,就能起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一、心動——良好的情緒導入新課

一節課的關鍵就是“調動學生情緒”,找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因此,我課前一定抓住一個興奮點,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感興趣的一些因素,讓孩子們心動起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下面我結合《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動”起來。

這節課的開始,在屏幕上先呈現魔術師劉謙的圖片。還告訴學生老師也是一個魔法師呢!信嗎?(學生半信半疑,有的搖頭有的點頭) 師:我現在就給大家露一手,你們看,這是什么?(出示馬鈴薯)生:(土豆 、洋芋、馬鈴薯……)師:對,土豆的學名叫馬鈴薯。下面我將利用這么一個普通的馬鈴薯給大家變一個魔術,看仔細了,(學生驚訝) 師:這是一杯水,我把它輕輕地放進去。馬鈴薯怎樣啦?(生:沉下去了。)現在,同一個馬鈴薯,老師想讓它在液體中浮起來(用筷子將同片馬鈴薯取出用毛巾擦干、藏起燒杯),只要老師對它吹一口仙氣,它馬上就具有了魔力,快速放進另一杯中。(邊慢說邊演示),不過在這過程中需要你們的幫助和配合,那就是請同學們一起大聲說“土豆土豆浮起來”,來,試一試。(邊慢說邊演示),從學生好奇的表情中,我知道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學習興趣也高漲了。師: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馬鈴薯浮起來了。哇!全班孩子都驚訝地喊出了聲,“是什么原因使馬鈴薯浮起來呢?”“水的多少沒變呀?”……孩子們的問題一串串冒出來,這些問題把學生的求知欲推上了頂端。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引入了新課的教學,在這樣一個勾起強烈探究欲望的課堂上,孩子們哪能不心動?

二、行動——抽象的內容生動形象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笨梢詣撛煨缘剡x擇比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能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問題作為素材,來內化學習目標,提高教學效率,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發現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給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材料,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的學習,并激發課堂教學中的興奮點。

在教學《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中,學生猜測可能用看、摸、嘗、聞等方法進行研究時,老師提議用液滴加熱方法來證明我們的猜測。孩子們早已經躍躍欲試,希望自己親自嘗試一下這種神奇的變化。于是我讓孩子們拿出課前分組準備好的實驗材料,再給每一活動小組分發酒精燈、滴管和實驗記錄表格等。在這個實驗中大家覺得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如:正確使用酒精燈、滴管等儀器;用滴管從兩個燒杯中各取兩滴液體滴在不銹鋼勺子,兩支滴管分開用;小勺中液體不要太多,在加熱不同液體時,使用不同的小勺,滴管用完后放原處;實驗中及結束后不能直接接觸不銹鋼勺子,防燙傷等量。課前布置準備材料時,孩子們的熱情就很高,分組操作開始前,我讓各組孩子都先進行大膽猜測,然后再逐一進行實驗?;顒舆^程中,歡呼聲此起彼伏,笑聲不斷,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動中探究。分組活動后,請兩三個小組指派代表帶上實驗成果和表格,當老師提問有什么發現時,有的學生說:看到了2號杯中的液滴加熱后留下了鹽粒,1號杯中的液滴沒留下任何痕跡,所以我們認為是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的。當師問大家能否準確的描述白色顆粒狀是什么物質時,學生不能肯定。在大家的補充和整理下發現,加熱使馬鈴薯沉的液體,小勺中沒有留下什么明顯的痕跡,加熱使馬鈴薯浮的液體,小勺中留下了白色的顆粒狀物體,這說明兩種液體的確是不相同的。雖然我們不能明確使馬鈴薯浮的液體到底是什么液體,但我們能肯定什么?(里面溶解了某種物質)孩子們看著自己的活動成果,一個個露出燦爛的笑臉。從孩子們靈動的眼神中我不僅看到了他們抑制不住的興奮,更看到了他們學會了如何從實踐中尋找科學,如何讓科學更好地服務生活的方法。

三、情動——聯系生活,拓展和創新學生科學探究活動

讓孩子們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合作探究等途徑來培養他們探究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的課堂中,學生還經歷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引導學生邊做實驗,邊進行觀察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眼、多動口。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在本課的結尾,我向孩子們展示了一份資料《死?!?,生活中的淹不死人的湖—死海,在此,孩子們議論開了,為什么死??梢园讶烁∑饋???茖W探究是激發孩子們通過學生在合作中尋求科學答案的欲望和激情,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在課堂上一一得到解決,能讓孩子們在研究和平解決問題的同時發現新的問題,讓他們帶著尚未解決的新問題走向課外,更好地解釋和應用生活中的現象、從生活中來,回歸生活的理念。這樣的情動,才能使學生對科學課保持持久的興趣,這也對所學自然科學知識的一種拓展,于是我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在課后向書籍、網絡、日常生活中尋求答案。

因此我們平常的科學課,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需要孩子們的熱情參與,當然更需要師生的合作,讓孩子們心動在課始,行動在課中,情動在課后。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溫蘭君.對新課程教學行為的再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06.6

[3]陳華彬,梁玲.小學科學教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行動心動科學教學
是心動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華路156號
淺談薩特存在主義思想
小組合作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電影《前目的地》的悲劇美學意蘊
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
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探討
淺談戲劇影視表演中行動的三要素
用舞臺“行動”進行創作
上一次令編輯們心動的事
“嗔哥”心動一日美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