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低年級在語文教學上的誦讀指導

2016-06-29 13:34劉惠香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關鍵詞:范讀語感語言

劉惠香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175-02

記得在一個誦讀研討會上,區教研員汪秀梅老師說過一句話:“如果語言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精練、文化的傳承,那么誦讀就是最精彩的演繹?!碧岬秸b讀,我們自然會想到“朗讀”和“朗誦”,而“誦讀”它既包含有朗讀的基本特征,又合理運用了朗誦的相關手段,它是對文本內容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欣賞的一種讀書方式。誦讀是增加語文積累、發展語感的重要途徑,它也是語文教學中最有活力,最具感染力、最顯震撼力、最富創造力、最為精彩紛呈的因素,一節好的語文課應當書聲朗朗,讓他們在誦讀中理解體會,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不是被老師煩瑣的分析和提問占據大量時間,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重視并加強誦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就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談談在語文教學上的誦讀指導。

一、以古詩文誦讀入手,培養孩子的誦讀興趣。

傳統的古詩文課堂教學比較枯燥,要打破沉悶無趣的氣氛,改變一成不變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應該把重點放在誦讀上,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體驗、理解、感悟、積淀。鼓勵孩子能動會學的自主解決、即使是疑難之處,教師也不急于揭曉,而應巧設臺階,引導學生逐步誦讀領悟,例如《草》一詩中“榮”、“枯”二字的理解是難點,老師從一年有四個季節這一常識入手,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每個季節小草的樣子,再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個季節小草的特點。學生自然能準確理解“榮”“枯”及整句詩的意思,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在誦讀體味文字所傳達的意蘊。

古詩詞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源于詩人仔細的觀察自然、細心的感悟生活以及豐富的想象力,而誦讀古詩詞,有助于塑造學生高尚的靈魂,猶如春雨般無聲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誦讀的方式各種各樣,在古詩文教學開始之前,教師的范讀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獨誦,讓學生進行個體表演,可展示學生的才華,體現學生全身心投入。齊誦(男聲齊誦、女聲齊誦、男女聲齊誦),展現作品的氣勢,體現團隊合作精神。賽誦,激發學生的誦讀激情,讓學生在競爭中展現個性,表現對作品的獨特的理解、感悟。除此之外,還有限時誦、接龍誦、問答誦等多種形式,靈活而富有變化。我們可以根據詩歌內容、意境的不同,作者表達方式、思想情感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誦讀方式,還應該根據教學環節的不同、時間的進展靈活運用多種誦讀方式。只要運用得當,一定能給學生的誦讀帶來更多的樂趣。

二、抓住文本身本身的力量

把握利用教材,在誦讀中感受語言的音樂美。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詩歌、童話等體裁的課文有著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回環的音韻、錯落的節奏,它們都是培養孩子語感的極好材料。教師不僅要留意發現其中的音樂性,而且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欣賞、認識語言的音樂美。如《雨點兒》《一株紫丁香》《荷葉圓圓》等短韻文,寫得優美動聽、富有情趣。在教學中,在孩子聽配樂朗誦欣賞美圖等基礎上流利誦讀,學生心通其意,還可以創設情境,朗讀時,配上輕柔的音樂,指導孩子們反復吟誦,陶醉于詩的優美旋律和美妙的情境中。久而久之,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

三、抓住教師本身的語言力量

葉圣陶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淑湘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就是說,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的多了,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古人所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然而,作為小學生,他們不會創造性的讀,但他們的模仿力很強,他們的朗讀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師的,因此,教師的誦讀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十分有效。范讀時機的選擇也要恰當,不是學生初次接觸文本就范讀,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時候范讀依具體情況而定,可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范讀,在學生要求范讀時再范讀,教師要做到語言準確,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讀的內容,依具體情況而定,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內容可范讀全文,為解決難點可范讀一些重點句段,范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范讀時可以由教師范讀,也可以找領悟快、朗讀能力強的同學范讀。

四、課外延伸,為誦讀拓展時空。

為了保證誦讀時間,每天晨讀經典10分鐘,采用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或誦讀水平較高的學生領讀等多種形式。課前三分鐘,日日有所誦。晚上語文的保留作業是讓學生晚讀經典10分鐘(復習當天的誦讀內容),并和家長齊誦讀,營造濃厚的家庭誦讀氛圍。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將不斷獲得滋養,增強語言能力,使孩子的思維活潑、多元、有彈性。另外,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還定期開展各種主題的誦讀活動,更難能可貴的是家長也非常重視,不亦樂乎地幫孩子上網下載朗誦背景音樂、擔任比賽的評委嘉賓、還熱情提供了獎品,孩子們興奮不已,充分調動他們誦讀的積極性。

低年級的孩子口語表達還不是很好,有的結結巴巴,有的詞不達意,更有的由于膽小不敢表達。而實際上、語言——說話能力都是后天學習、練習、鍛煉的結果。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孩子的誦讀能力尤為重要。孩子誦讀的文學作品都是標準語言的記錄,在誦讀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在潛移默化地接受著文學和語言的熏陶。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和鍛煉,他們的誦讀能力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也提高了,平時說話、待人接物的膽子也就大了。其實,誦讀的意義在于誦讀的過程,而不是在于誦讀的結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舍得花時間指導學生誦讀,注意指導的方式方法,注意每一次誦讀的有效性,通過不同形式的反復誦讀,疏通文字體會感情,理解內容來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增強語言的感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經典誦讀 快樂飛翔》《新課程學習(上)2011年07期

[2]《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

[3]《閱讀先鋒——小學版古詩誦讀》吉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歡
范讀語感語言
小學語文課堂范讀時機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淺談教師范讀的“放”與“收”
“讀”辟蹊徑 助培語感——指向語感培養的朗讀教學策略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范讀策略探究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