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宣翻譯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

2016-06-30 22:40張娟
青年文學家 2016年18期
關鍵詞:外宣翻譯翻譯策略

摘 要: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語境下,外宣翻譯在對外文化傳播方面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成了外宣翻譯的難點,并對后者的成敗起了重要的影響。因此,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策略研究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外宣翻譯;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張娟(1990-),女,漢族,河南許昌市人,外國語言學與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1

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國的外宣翻譯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與時代對其的要求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中國特色詞匯在外宣翻譯中的準確性將直接影響到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時事政策,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正確理解。

一、外宣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及文化缺失

泰特勒曾說過,翻譯應該把原文的意思完整地再現出來,但是事實上,在跨文化交流中幾乎“完整”是不可能實現的[1]。在外宣翻譯中更是如此,文化概念與其意義密切相關,這就極有可能出現文化缺失現象。

外宣翻譯的材料中特色詞匯大量存在,因而困難重重。造成這種困難的根源在于從源語到目的語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空缺,即在目的語中難以找到直接對應物與源語相匹配。[2]無可否認的是,有些文化空缺通過適當的翻譯方法和技巧,是可以得以補償的。在翻譯領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奈達提到的在 《圣經》 翻譯中將holly kiss傳譯為warm shaking hands。雖然類似的翻譯引起了很多爭議,但事實上,填補文化空缺、實現真正的文化交流的目的,并非易事。

二、外宣翻譯中的翻譯策略

針對外宣翻譯的策略問題,中國外文局黃友義認為:外宣翻譯要求譯者熟知并運用“外宣三貼近”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的原則。[3]為了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譯者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目的,受眾群體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在外宣翻譯實踐中經常采用直譯、意譯,音譯和直譯加解釋。

(一)直譯

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在外宣翻譯中,直譯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翻譯策略。直譯是指基本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進行翻譯,不做大的改動,這種翻譯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語文化特色,促進文化的交流。采取直譯的方法,直譯的結果必須能被大部分外國受眾理解并接受。在外宣翻譯中,有許多好的直譯例子,其中包括 “米酒”(rice wine),“唐裝”(Tang suit),“紙老虎”(paper tiger)等。在文學翻譯中直譯也有廣泛應用。亞瑟·韋利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譯為“It is upon the trunk that a gentleman works. When that is firmly set up, the Way grows.”將其中的“本”譯為trunk是因為在漢語里“本”和“木”關系密切。[4]當然,以上所提到的翻譯并非完美的,但是直譯確實起到了準確傳遞信息的作用。

(二)意譯

意譯與直譯相反,體現的是想目的語的傾斜,旨在充分發揮目的語文化在譯文中的作用,“盡量不干擾讀者,讓作者向讀者靠近”,使譯文更容易被異國讀者所接受。在眾多對外傳播資料的英譯本中不難看出在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中有著相當廣泛的用途,例如,相聲(cross-talk),大排檔 (side walk snack booth),國家主席(State President)。以上中國特色詞匯在翻譯成英文時,都采用了意譯策略,其譯文更加符合西方人的表達方式,更接近西方文化,因而也更容易被西方受眾接受。

(三)音譯

音譯就是把漢語詞匯按照發音以合適的方式翻譯成英語詞匯,或者英語的發音,如豆腐譯為“toufu”,龍譯為“Loong”, 功夫翻譯成“kung fu”,福娃為“Fuwa”。這部分特色詞匯在譯為英文前,其對應的英文翻譯詞匯有其他的含義或者不存在。音譯的方法與漢語借用外來詞的方法有相似之處,通過對外傳播翻譯,類似于咖啡,沙發等詞匯進入漢語詞匯庫。隨著中國文化的興盛,一部分漢語詞匯也通過類似方式和途徑進入英語中,很多詞匯甚至演變為為英語中的常用詞匯。

(四)直譯加解釋。

對于中國特色的時政新詞匯的翻譯,很難在英語中找到與之對等的詞匯,完全直譯的方法有時候也不可取,因此可以采用直譯再加上解釋,這樣就可以既能保存中國特色,又不失準確性。例如“863”計劃如果翻譯成 the“863”Program ,外國受眾很難得到準確的理解:高科技研究發展的一項計劃,但若議成the March 1986 High-tech Program,目的語讀者很容易理解這是1986年發起的科技計劃。直譯加上解釋性翻譯策略彌補了完全直譯造成的信息傳遞性不全、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差的缺點,并且兼顧了推廣和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是翻譯中國特色詞匯比較理想的策略。

三、結語

外宣翻譯對于推動我國對外文化傳播,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對外宣傳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語言差異,文化差異等因素,同時要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確保外宣翻譯的時效性,具體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Tytler, A.F.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 London: Dent, 1790.

[2]劉雅峰,外宣翻譯過程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30.

[3]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 27.

[4]王劭,必須重視對外宣傳作品的翻譯質量[J].中國科技翻譯,1994:54.

猜你喜歡
外宣翻譯翻譯策略
國際傳播視閾下的外宣翻譯特點探析
江西省高校門戶網站外宣翻譯現狀研究
淺談青島市公共標識語英譯現狀及翻譯策略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英語實用翻譯研究
跨文化意識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研究
漢英外宣翻譯中的本土化順應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