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接產業轉移背景下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問題探析

2016-07-02 14:17趙菁
商場現代化 2016年16期
關鍵詞:產業轉移勞動力信息化建設

摘 要:完備的勞動力市場信息決定著人力資源配置的效率,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是削減信息不對稱、保障勞動力市場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本文將從皖江城市帶中小城鎮勞動力市場的特點出發,探討目前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產業轉移;勞動力;信息化建設

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是了解市場供求變化;提供公眾所需的信息服務;制定人力資源政策的重要手段。在承接產業轉移的背景下,中小城鎮的勞動力市場需要應對新的挑戰,如何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以確保眾多求職者順利實現就業、保障在職者的勞動權益,是企業和政府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承接產業轉移背景下中小城鎮勞動力的特點

1.人力資源總量較大

根據安徽統計局數據,2015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6143.6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5%,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皖江城市帶所包含的八個主要城市的人口特點見下表:

由表知,安徽省人力資源充足,適齡的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占總人口的大多數,但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應得到重視;人均受教育程度較低,這就對勞動力市場信息化的建設和普及提出了難題。同時,隨著承接產業轉移所帶來的產業升級,皖江城市帶各地的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一方面,它意味著各地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它也預示著各地勞動力對就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決安徽這一人口大省的就業問題至關重要。

2.跨省及省內跨市流動人口數較高

據安徽省2015年統計年鑒顯示,安徽省各市有8萬多人口流向省外半年以上,較上一年增加了3萬人左右,流動人口主要流入了江蘇、浙江和上海,其中浙江省流入比例最高為27.25%。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皖江城市帶在自身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為其他市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年鑒顯示省內跨市流動人口數為13879人,較上年增加了49.82%。其中合肥和蕪湖是流入人口數前兩位的城市;全省農村轉移勞動力為70萬人。這些數據強調了區域人力資源協同開發的必要性,也提醒著我們如何為這些流動人口提供及時的就業信息,了解其工作狀況保障其勞動權益,是企業、政府在勞動力市場建設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二、中小城鎮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問題

1.勞動力素質參差不齊,信息技術普及難度大

安徽省經濟活動人口達到4300多萬人,但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11年,其中鄉鎮從業人員為3033.6萬人。如何為龐大的就業人口提供其所需的職位信息,準確掌握其當前的就業情況是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問題和意義所在。而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使得以鄉鎮勞動力為主安徽省人力市場在勞動力素質方面可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于素質偏低的農村人口來說,他們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較低,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的人員較少。這就使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最為基礎和關鍵的信息收集和傳播的難度大大提高。在2015年末的統計數據中,安徽各市的未就業人員中僅有11.34%的人通過互聯網獲取就業信息、完成應聘工作,信息技術普及的問題亟待解決。

2.勞動力流動頻繁,信息化建設缺乏系統性

安徽省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初步構建起聯通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的多層次、全方位、信息共享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體系?!笆濉睍r期對這一網絡體系進行了進一步完善。但不得不指出,由于中小城鎮勞動力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同時皖江城市帶人力資源開發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和長三角區域就業合作機制的逐步構建對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化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建設不能局限于技術和設備的運用。信息網絡的及時跟進,區域間人才信息的交換共享,是區域間發展合作的重要支撐。

3.知識型人才缺失,信息化建設缺乏持續性

對于中小城鎮來說,知識型、管理型人才的缺失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阻礙,信息化建設也是如此。部分單位在硬件設施和軟件工程建設完成后,采取對在職人員進行培訓的方法,開展日后的管理工作。由于專業的限制,這些單位往往只能開展信息登記和收集工作,對于大量關鍵的信息和數據缺乏處理和運用的能力。專業的信息化人才包括信息技術人才和信息應用人才的應用和培養是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持續高效進行的關鍵。

三、中小城鎮勞動市場信息化建設問題的對策

1.信息化建設應以人為本

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精確、詳盡和完備的信息。首先,針對中小城鎮勞動力市場數量大、素質良莠不齊的特點。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有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從業人員和用人單位采取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方式。信息技術與傳統手段相結合,保障個人信息的準確性和完備性。其次,勞動力的流動性特點要求勞動力市場在完成信息登記后,對職位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整合,保證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同時,針對跨省和省內跨市的就業者要定期實施地區間的跟蹤管理,及時掌握流動人口的相關信息。

2.加強信息共享聯通

在當前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已有的網絡系統向上下兩端聯通化、精細化。

向下聯通是指將信息化網絡向下延伸到街道、鄉鎮、社區等就業點,由點連線,由線構面,實現全方位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保障人員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向上聯通是指將省市級信息化系統與全國人力資源信息化系統相聯通,逐步實現勞動力市場在全國范圍內的規范化,使人力信息在全國范圍內流通共享。從而建立起多層次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化系統。精細化則要求相關部門加強數據的監測、統計工作。要對就業服務系統,公共管理系統等人力資源管理數據系統進行整合統一,以實現高效決策分析,使管理工作科學化。從而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重視信息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訓

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鎮在人才培養和吸引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劣勢。這就提醒中小城鎮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改善用人機制和管理機制,引入并留住信息化人才。依托當地的高校資源,利用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待遇,吸引高層次人才。同時要注重對信息化部門從業人員的進行相關培訓,更新其知識和技能,提高從業者素質。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化建設離不開掌握計算機技術知識和人事知識的專業人才,這些知識和技能是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科學管理的關鍵。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者隊伍的建設,是解決中小城鎮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問題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竹.產業轉移升級下的我國勞動力要素市場建設[J].產業經濟,2007(1).

[2]王徽,寧順.安徽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與對策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8).

[3]廖添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建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管理科學與經濟學,2014(6).

作者簡介:趙菁(1994.08- ),女,安徽淮南人,民族:漢族,就讀于安徽財經大學,本科,專業:人力資源管理

猜你喜歡
產業轉移勞動力信息化建設
我國勞動力市場薪酬體系發展趨勢研究
勞動力流動的區域差異性分析
勞動力流動的區域差異性分析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及關鍵問題研究
湖南加工貿易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企業生態視角下產業轉移實證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與吉林省城鎮化發展的相關性:一個文獻綜述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策略研究
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