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順周期效應探究

2016-07-06 03:56王超人
中國市場 2016年24期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

王超人,解 鵬

(東北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順周期效應探究

王超人,解鵬

(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遼寧大連116000)

[摘要]自公允價值再次引入我國會計準則以來,是否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以及如何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問題一直頗受爭議。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已經對其敲響了警鐘,而2015年商譽計量的大幅減值更使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被推到風口浪尖,它是否具有順周期效應從而成為導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一時成為會計界和金融界爭論的焦點問題。文章試圖通過整理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研討公允價值會計誘發的順周期效應及其傳導機制,同時對其中的不良影響提出方法建議。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順周期效應;方法建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159

1引言

隨著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企業會計準則》,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再次登上歷史的舞臺,它既代表著國際主流會計準則的發展趨勢,又響應了我國社會發展對于財務信息質量的需求。新準則于2007年1月1日起執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準則要求在我國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表中都有所體現。但2008年金融危機大爆發,無疑是對以公允價值計量這一要求的重大考驗,金融系統的崩盤、市場的大蕭條和經濟危機帶來的恐慌使得人們不得不找到誘發此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當即有人表示,是由于公允價值在作祟,并試圖將所有責任都推到公允價值以及財會人員的身上。但當人們漸漸走出恐慌、開始冷靜思考真正的幕后黑手時,卻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張榮武、伍中信(2010)提出的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順周期效應和反周期效應(Counter-cyclicality)是經濟學用于描述經濟數量與經濟波動相互關系的術語。如果經濟數量與經濟波動保持正相關關系,則說明存在順周期效應,反之則存在反周期效應。在本次金融危機中,FSB將順周期效應定義為放大金融系統波動幅度并可能引發或加劇金融不穩定的一種相互強化(即具有正反饋效應)機制。

基于對以上內容的理解,筆者認為這里的順周期效應起著一個杠桿作用:在危機發生的初期,危機的嚴重性和影響范圍并未達到重大廣泛的程度時,通過順周期效應這一支點,撬起了一個巨大的負面效應,使得影響更為嚴重、范圍更加廣泛的危機全面爆發,并形成惡性循環。在這里筆者將引起以上影響的機制命名為“撬起作用”。

2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研究綜述

順周期效應并非2008年金融危機的附屬品,早在此前,它就已經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重視,在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相關研究廣泛且深入,國內外學者更是在這一方面有著累累碩果。但在會計學領域,它卻鮮為人知。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只有歐洲央行(2004)和巴斯(2004)在有關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方面有著較為深入全面的研究。歐洲央行(2004)認為,由于巴塞爾協議要求銀行在經濟不景氣條件下面臨更大的信用風險,對貸款計提更多減值準備,弱化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進而導致宏觀經濟進一步惡化,加劇銀行信貸政策的順周期效應,巴斯(2004)認為財務報表隨著公允價值的估計誤差、固有波動和混合計量逐漸加劇,造成固有波動無法真實反映,人為波動無法準確控制,而公允價值會計范圍的擴大和指引的逐步明確恰好解決了上述問題。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到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研究中。于永生(2009)認為,市場估值持續下跌原因一方面在于財務報告與金融監管制度的關聯性和次貸產品的復雜性;另一方面在于危機初期市場的過度反應。鄭鳴(2009),李妍(2009),任世弛和李繼陽(2010),葛家澍、竇家春和陳朝琳(2010)在此領域發表過各自具有指導性的見解。黃靜如、黃世忠(2014)也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方法,模擬了中國銀行、北京銀行和具有代表性的美國銀行的數據,討論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是否存在的問題。以上成果均表明,關于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效應的研究方興未艾,仍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研究潛力。

3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機制探析

黃世忠(2009)提出資本監管、風險管理和心理反應是傳導順周期效應的三個重要機制。首先,資本監管方面。由于資本監管的規定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制度的規定,會計制度對資本監管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度。當會計制度中有著較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成分時,資本監管也難以擺脫公允價值的影響。其次,風險管理方面。在信貸風險管理方面,銀行業經常用“貸款對資產價值比率”來控制和規避抵押貸款風險。最后,心理反應方面。投資者針對市場價格變化所做出的同步反應將導致市場恐慌,引起證券價格出現極具破壞性的螺旋式下跌,形成心理學中的“羊群效應”,進而成為價格下跌的推手。

筆者認為,本次金融危機影響如此之嚴重、范圍如此之廣大,很大程度上是經過以上三種傳導機制,由順周期效應的撬起作用所導致。概括而言,證券投資者的理性心理反應及其所衍生的“羊群效應”成為了金融系統中破壞式順周期效應傳導機制的導火索。而前兩種傳導機制,筆者將其歸類為銀行業乃至金融業在評估并預測經濟事項方面制度上本質性的缺陷。由于無法預測未來事項的走勢,人們只能通過對用以衡量已發生經濟事項各種指標的計算,并融入較大成分的主觀意識,形成所謂的“權威預測”,這種“預測”本身就不足以令人信服。遺憾的是,目前并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提供一個更加權威、更加令人信服的“預測”。

4應對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的方法建議

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相關社會各界投入大量精力試圖通過對制度進行調整和完善,將金融危機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FASB和IASB以及FSB、IMF和FSA分別從會計層面和監管層面上提出降低順周期效應的對策建議。在會計領域,對策建議主要體現在規范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使用方法、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有了更加嚴苛的限制條件上,金融資產重分類方面允許如證券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等極少數情況下,將原本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非衍生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重新劃分為按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等措施。在監管層面,對策建議主要體現在對于資本充足率、風險價值和杠桿比率的認定標準方面。例如,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彈性,在經濟繁榮周期嚴格資本基礎的認定標準,在經濟蕭條周期中放松資本基礎的認定標準等措施。

通過本文的梳理和介紹,我們不難發現2008年金融危機猶如一塊巨石,打破了公允價值會計這一原本平靜的湖水,引起千層漣漪,其順周期效應更是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仍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其中最基本也最應解決的一個問題則是: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是否存在?在黃靜如、黃世忠(2014)的“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的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研究”中對這一問題有所探究,他們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方法,模擬了中國銀行、北京銀行和“具有代表性的”美國銀行的數據,得出公允價值會計并非必然導致順周期效應的結論。雖然無法確認其實質效力,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為了更好地認識和研究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研究人員需要改變目前多采用定性分析進行研究的現狀,增大樣本容量對其進行觀察分析,獲取數據并提供經驗研究。而“如果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確存在,傳導機制又是否能夠被人們所概括總結,用以防范類似危機的發生?”“準則制定者和監管部門需怎樣調整完善相關制度?”等問題更是值得我們探究。

參考文獻:

[1]黃靜如,黃世忠.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的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研究[J].會計研究,2013(4).

[2]張榮武,伍中信.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J].會計研究,2010(1).

[3]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研究,2009(11).

[4]于永生.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9(9).

猜你喜歡
公允價值計量
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淺析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理論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