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政府在“非遺”保護中的職能作用探究

2016-07-06 03:56單麗瓊
中國市場 2016年24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職能作用非遺

單麗瓊,劉 昭

(1.甘肅政法學院 人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新形勢下政府在“非遺”保護中的職能作用探究

單麗瓊1,劉昭2

(1.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2.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在“十三五”規劃中第六十七章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傳承發展傳統戲曲。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扶持民間文化社團組織發展。中央再次以政策的高度明確提出保護“非遺”的決心?!胺沁z”文化屬于公共文化,我國公共文化隸屬于是國家的教育部門、文化機構等機構,這就決定了“非遺”的發展和保護必須依靠政府機構作為其保護的主體,而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政府如何在新形勢下對于“非遺”保護起到職能和作用則是文章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職能作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200

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的“兩會”上,中央發布新的五年計劃,簡稱“十三五”規劃。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為未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在規劃中的第67章第3節中則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傳承發展傳統戲曲。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扶持民間文化社團組織發展?!庇纱丝梢娭醒雽曳沁z保護工作的重視。

近年來,非遺保護備受各級政府的重視,相關發展和保護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體現出從政府高層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的決心。201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明確指出要充分認識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非遺保護工作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

非遺保護的核心就是傳統技藝的繼承與創新問題,一方面,傳統的手工技藝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由我們的先祖一代代傳承下來,它代表著我們過去文化的輝煌,如今許多的技術的發展,都是吸取了過去技藝的精華和經驗,而且需要繼續傳承下去;另一方面,這些傳統手工技藝需要根據當代的現實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尋找它在當代社會發展的生存環境。而隨著中央政策的出臺,我國非遺的保護工作將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政府應積極制定非遺相關的保護政策,從“物”到“人”創建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1.1“非遺”保護政策的制定

首先要建設非遺保護的保障機制,保障機制是從外部環境上給予保護提供支持和保障,其中要有法律、行政、經濟和教育科研幾方面機制的合力。其中法律機制是所有制度的根本保障,教育科研機制是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石。目前在我國對非遺的立法還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行政機制就要起到主導作用,可以建立高效的領導機制,由文化局主導同時協同相關部門,如發改委、教育局、財政局、建設局、旅游局、文物局、宗教部門和高校等建立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一方面,要繼續健全法律法規制度,使其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非遺的保護;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也要為非遺的保護開發規劃方向,要有總體的目標和思路。

1.2建立傳承人培訓基地

基地建設主要采取建立傳承人培訓中心,招收待業、失業、大學生、民間藝人等,培養、培訓他們廣泛深入地掌握非遺的內涵、特征和價值等,使他們從知識和技能上能夠準確勝任。例如,2012年蘭州首家傳承人培訓基地在蘭州商學院成立,基地建設首先建立搶救性、保護性傳承人培訓基地。這對于在遵循“原真性”原則下搶救、保護、發揚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尤為重要。

1.3建立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

當今我國的非遺傳承人正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非遺傳承人的老齡化,使得許多非遺項目都面臨后繼無人,處于幾近失傳的狀態。早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中就強調了對傳承人的保護問題。在公約中對“保護”的定義及其相關措施規定:“保護”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防護、宣傳、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

這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公約,界定了政府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必須在保護工作中發揮其應有的職能和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保護制度,從而使非遺得到有效的保護;政府也可以制定出臺相關辦法措施,對傳承人的認定、管理、權利和義務作出明確規定,并給予傳承人一定數額的補助經費。

1.4保護非遺要注意其本真性的文化內涵

世界遺產委員會明確規定“真實性”是檢驗非遺的一條重要原則,“真實性”即“本真性”或“原真性”,指對非遺進行記錄、建檔、傳承和傳播中要尊重其歷史原貌,否則就是對“非遺”文化的一種破壞。因此我國對非遺保護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發展方針。

“非遺”最大的魅力在于蘊含其中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如“非遺”中的手工技藝制作則凝聚匠人的感情,通過這一傳承下來的技藝,實現了現代人對于先祖文化和感情的交流與溝通,這也是聯合國提倡保護非遺的初衷。在保護中要杜絕一些地方政府只是一味地追求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計方式的大肆開發非遺產品,以滿足人們強烈的物質欲望。這些行為完全忽視了對非遺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忽略了非遺的手工藝生產實踐環節,從而也喪失了非遺產品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2培養人才,建立人才梯隊政策

政府層面要積極構建科研機構和大學、中學、小學非遺教育科研機制,將非遺編入現在的教材中,推動本地的非遺的研究,為開發和保護提供理論指導。

對于人才而言,由于政策的制定而創造出良性的環境才是對人才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吸引和培養人才資源最重要的條件。只有通過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強化政府對實用性人才,特別是非遺產業領軍人才成長的幫助和扶持,為他們創造出一個寬松、優越、充滿良性競爭活力的良好社會氛圍,才可以真正建立起人才發展環境。

2.1要與地方高校合作培養非遺產業的人才

地方政府要注意加強頂層設計,圍繞“非遺產業”這一新興產業發展,健全創新培養培訓制度和方式。地方政府可以統籌人才的培養規模,爭取與地方高校相結合,協調運用高等教育、職業培訓等途徑,由地方高校協助制定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合力構筑非遺產業人才的多級培養體系。讓學生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較為全面地掌握非遺的核心內容及其相關內容,為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實施非遺保護工程提供有用的人才。

2.2提供非遺人才的發展平臺和提升空間

地方政府要建立適合非遺產業人才繼續教育的制度,給他們創造事業發展的平臺和空間,圍繞非遺產業領域的相關綜合知識、與此相關的新技術實踐,同時開展系統性相關專業知識的職業培訓。

地方政府還可以在許多地方建立幫陪模式,將其他地區已經成功或成果斐然的非遺產業發展成領軍型人物,作為本地的首席專家或特聘研究員,對基層的非遺產業人員進行專業的指導。

地方政府還要積極拓寬非遺產業人才培訓交流渠道,有交流才會有思想的碰撞,靈感突現;還可以組織舉辦相關項目的高層次產業人才研修班,為人才的成長建立并保持長期的溝通交流、互學互促的平臺;多承辦大型的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和論壇,組織人才群體多參加國際會議,借鑒他國對于非遺產業的發展和保護的經驗和方法,為本地區的非遺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3要為促進非遺相關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3.1吸引社會資源保護非遺

政府層面可以協調政府和各種社會力量,通過一系列相關的激勵政策吸引社會上的企業家和愛國愛鄉的華僑、海外人士等參與到非遺保護事業中來,與政府形成合力。加之政府可以構建相應的投資機制和開發獲利后的利益分配機制,堅持“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而且要明確從中收益的部分要相應回報到非遺的保護事業中來,從而可以擴大從事非遺保護的隊伍,對于一些表現突出的企業給予榮譽稱號,使得企業自身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3.2鼓勵和激勵非遺產業的轉型發展

政府要注重非遺產業的發展,鼓勵非遺產業對原有的技藝等進行創新性的研發,大力提倡利用“互聯網+非遺”模式建立網絡銷售模式,將非遺產品推向全國。

注重發揮西部非遺的地域特色的優勢,積極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良機,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在確保本質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將非遺文化注入當地的旅游開發中,對其進行創新性的設計與包裝,把其同旅游開發活動相結合,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被傳承和保護。

提高當地非遺的文化資源的吸引力,將其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在旅游商品的設計上,將非遺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商品中,開發簡便、精美的旅游紀念品。在保留傳統非遺產品生產方式的同時,設計研發一些具有時代感和現代氣息的產品,吸引旅游者進行消費,使地方非遺這一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4在“非遺”保護中傳播中國文化的精髓

近些年來,由于受西方現代文明的沖擊和中國教育考試制度的指揮棒下,使得許多青少年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毫無興趣,感覺學來無用,甚至對本民族的文化產生一種歧視心理,這給高校傳承非遺增加了不少難度。

相關政府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門一定要重視這一情況的出現,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方位教育傳承得以實現,包括高等中等小學及幼兒教育、社會和黨校的干部教育都參與進來。針對大、中、小學校設置相應的課程,尤其在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推廣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認知,加強文化基因認知的自覺,注重民族文化的啟蒙教育。

“非遺”保護與學校聯結,讓學校的教育功能為其所用,并同時為傳習班等非正規教育提供平臺,試圖以此解決非遺的傳承問題。與現代的教育教學體制銜接,是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效率的機制。通過學校教學改革,在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的同時也傳承民間文化,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成為新一代的文化傳承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對于學習本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樹立民族文化認知的自信心,通過大眾普及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為開發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后備人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的見證,在其中蘊含著我們民族國家的靈魂,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依靠政府層面相關部門的制度的制定和保護,還要集合各方的力量來支持這項偉大的保護工程,不僅要從制度制定上,更要從教育方式上開展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巧玲.論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基地的建設[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3(4).

[2]丁永祥.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略論[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基金項目]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項目編號:15EH184;2015年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項目編號:YB062;2015年甘肅省高等學??蒲许椖?項目編號:2015A-110。

[作者簡介]單麗瓊(1979—),碩士,講師,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劉昭(1980—),碩士,講師,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職能作用非遺
充分發揮巡視巡察辦公室職能作用
發揮財政職能作用 保障“十四五”戰略的實施
新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綜述
試論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的對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的傳承及發展探討
發揮人大監督職能作用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醫院部門會計職能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