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的對接

2017-01-16 11:36杜娟
東方教育 2016年15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族地區小學教育

杜娟

摘要:通過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歷史、科學、藝術等多方面價值,探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小學生德智體美教育相融合的路徑,并從政府、學校、傳承人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期為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的對接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學教育

1.引言

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民族地區的文化生態漸趨惡化,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嚴重的傳承危機,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顟B傳承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之道,探索多種傳承方式顯得尤為必要。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都突出強調了教育傳承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1]。民族地區的小學立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文化空間,在保護傳承本民族遺產文化中占據明顯的地域優勢[2]。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民族小學教育中,可以使少年兒童在其價值觀形成的時候就將本土文化扎根于心靈,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覺性,逐漸樹立起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由此利于提高少年兒童的綜合素質,同時更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推進。

2.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的融合路徑

2.1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認知教育的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內涵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知識,反映了民族地區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及精神面貌,對其進行保護對于維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民族地區的小學應挖掘當地民俗特色文化資源,積極參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主體的建議意見,組織專業教師團隊編寫出通俗易懂的地域民俗文化校本教材,將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間傳說故事、民俗節慶文化、民族服飾文化等以選修課、自修課的形式列入小學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小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能力,增強其民族文化認同感。

2.2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科學認知教育的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原生態地反映了各民族地區不同時期生產力發展實態、人類的創造能力和認識水平,體現了民族地區群眾對大自然、生產生活實踐的科學探索,具有重要的科學文化價值。通過總結歸納本民族傳統歷法、傳統工藝、民間醫藥等具有科學價值的遺產項目,為小學生的自然科學課程補充設計文字與圖片生動結合的輔助教材,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從而培養小學生對本民族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民族自豪感。

2.3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體育運動教育的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舞蹈、體育以及重大節慶活動都蘊含著豐富的體育運動教學資源。將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等項目滲透到小學生的體育教學內容中,不僅可以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增加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增強學生身體素質,而且可以加深少年兒童對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感知。為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小學教育的融合,民族小學一方面可以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發展的文化空間,通過在重大節日舉辦一些民族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體育活動。另一方面,通過開設民族舞蹈和體育課程,使傳承傳統舞蹈、體育項目成為常規的教學活動。

2.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審美教育的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等內容都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藝術內涵,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獨特的藝術情趣和審美取向,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民間小學應定期組織小學生參觀欣賞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民族服飾以及美術書法作品,從而培養其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審美情操。同時,可以開設民族音樂、舞蹈、美術和書法等特色藝術課程,加強特色民族文化藝術對少年兒童的藝術熏陶,培養小學生對民族特色藝術文化認知能力。

2.5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擁有豐富的倫理道德資源,形象生動地傳揚著各族人民積極向善的倫理觀念,為少年兒童的德育提供了鮮活的材料。民族小學可以將民間傳說故事、傳統禮儀和節慶儀式中的優秀道德文化資源編為兒童品德教育讀本,為小學生的感恩、禮儀教育提供特色素材。另外,民族小學可以采用符合兒童無意識模仿和具體形象思維等心理特征的娛樂體驗方式,如講述民間傳說故事,觀看道德教育影片,欣賞傳統音樂等,增強其受教育效果。通過將本民族道德文化資源應用在小學生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充分發揮民族優秀道德文化的示范作用,使民族精神在少年兒童中得到傳承和弘揚。

3.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學對接的保障措施

3.1制定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對接的政策措施

制定合理的政策,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是民族小學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力保障,因此,民族地區的各級文化和教育部門要依據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狀況,擬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小學的項目推薦計劃,并周密制定“非遺”進校園的實施方案。另外,各級文化、教育部門應加強小學教育資源建設和師資培訓,為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對接工作創造條件。最后,文化和教育部門要加強對保護傳承“非遺”小學的監督和管理,對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績突出的小學給予適當的獎勵,對考核與評價不合格的學校責令限期整改,從而規范和鼓勵小學教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3.2開發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對接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它規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具體實施方案,同時為學校教師的教學提供方向指導,開發遺產保護對接小學教育的課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對接的課程體系開發主要從小學教育中的拓展課程和探究課程入手。拓展課程的開發,要求學校首先挖掘發現本民族的民間傳說、表演藝術、體育等項目,然后將其整理為可進入課堂的校本化的教學資源,最后依據這些教學資源設置反映民族地域特色的藝術欣賞、書法練習、民族體育等拓展課程。探究課程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參與重大民族節慶文化活動,定期參觀民族工藝品展覽等社會實踐探索活動。

3.3引導傳承人參與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對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的順利對接,離不開民間藝人的支持與幫助。因此,政府和民族小學要積極引導民間藝人參與支持教育保護遺產的活動。一方面,政府通過對傳承人的政策扶持和培訓教育,增強其文化自覺性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鼓勵其參與民族小學的遺產保護活動。另一方面,民族小學將傳承人聘請到學校,擔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教學,并鼓勵其為校本課程的課時安排和校本教材編寫建言獻策,為民族小學的遺產教育工作提供指導。

4.結語

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表演藝術、傳統體育項目內容,通過采用參與互動和直觀感受的方式將其應用在小學教育中,可以讓少年兒童在感知、體驗中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逐步培養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興趣。民族小學與民間藝人應在政府政策引導下積極合作,落實學校教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的順利對接。

參考文獻:

[1]孫偉.讓民族傳統文化薪火相傳——論高校藝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民族藝術研究,2011,4(33):166-171.

[2]李衛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路徑探析——以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4):44-48.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族地區小學教育
新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綜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的傳承及發展探討
探究“學講計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民族地區城鎮規劃現狀淺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研讀教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
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與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談小學語文課堂的生活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