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語用失誤看中英問候語的差異

2016-07-09 19:14郭嬌
考試周刊 2016年52期
關鍵詞:語用失誤差異

郭嬌

摘 要: 使用問候語是中西方共有的文化現象,然而受傳統習慣、思維方式等差異的影響,其使用情況差別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本文從語用失誤的角度,剖析中英問候語的差異,號召人們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理解、接納這種差異,并積極采取措施減少甚至避免語用失誤的發生。

關鍵詞: 語用失誤 中英問候語 差異

1.引言

1.1關于課題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廣泛。問候語,作為交流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受社會環境、傳統風俗等差異的影響,對問候語的誤解在所難免,給人們帶來了諸多困擾。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者們陸續從語用失誤角度對中英問候語的差異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社會在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環境也在演變,問候語的內容和形式必然會隨之變化。因此,這一課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期望本文能帶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1.2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語言學家詹尼·托馬斯于1982年提出來的,指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因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語言表達失誤。1983年,托馬斯在《跨文化語用失誤》一文中給語用失誤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將語用失誤劃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

近年來,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屢見不鮮,往往詞不達意,甚至引起文化沖突。因此,進行語用失誤研究意義深遠。

1.3問候語

問候語,又稱招呼語、見面語,是指問候他人時使用的一種簡短而重要的語言交流形式,可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反映出人們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的變化。恰當地使用問候語,不僅能反映說話人的自我修養,還能體現說話人對他人的尊重。通過問候語,甚至能大概推斷出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角色身份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2.從語用失誤看中英問候語差異的表現

2.1中西方的問候方式之比較

在中國,人們問候他人時一般會說“吃飯了嗎?”“去哪兒???”,這一類的問候語句型簡單、固定,幾乎適用于任何情境。有時說話人甚至會“明知故問”,比如遇見要去上班的人,會說“上班去呀?”,碰到正在照顧孩子的人,會說“看孩子呢?”。此類問候語則較具體,依聽話人所處的實際情境而定,往往問得越具體,越能體現對他人的關心。

然而,在西方國家,人們一般會說“Hello!”“Good morning!”或“How is it going?”。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談時,“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ity?”也是一些比較常見的方式。此類問候語往往是泛泛而談,與交通、新聞、天氣等不涉及個人隱私的話題相關,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問候語都是一種人們向他人表示尊重的客套話,但是其各自的使用方式、含義和功能卻大相徑庭。在一種語言情境下適用的問候語在另一語言環境下未必恰當,甚至會引起矛盾。

2.2中西方的回應方式之比較

稱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問候方式,我們不妨以此為例探討中西方兩種不同的回應方式。當得到稱贊時,中國人通常會立馬否定他人的贊賞,以此表現一種謙遜的態度。然而,在同樣的情況下,西方人一般會很高興地回應“Thank you very much.”或“You look nice too.”,表示對贊美者的感謝。因此,西方人有時會不理解中國人為什么非要拒絕他人的贊美,甚至會覺得中國人很虛偽。

中國人的回應通常簡單、直接,比如“吃了?!被颉吧习嗳??!?。事實上,可能說話人并不關心你究竟有沒有吃飯,也不在意你到底去哪兒,純粹是期望通過會話表示一種問候和關心,有時問候語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所指代的含義,因此并不需要十分明確、具體的答案。

西方人一般會繼續談論說話人發起的話題“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Yes,it is really a sunny day...”或“Absolutely,he is an excellent athlete...”。但是,如果他們感覺說話人侵犯了自己的自由,則一般會說“You have nosed into my affaires.”“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表達自己的反感。如果有人對他們說“Have you eaten?”,人們就會誤認為這是一個邀請信息,甚至會認為說話人懷疑他們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

3.從語用失誤看中英問候語差異的原因

3.1缺乏文化常識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對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缺乏了解,是造成語用失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跨文化交際的參與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文化常識教育,也很少有機會接觸這類知識,因此不具備嫻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由于歷史傳統、經濟形態甚至地形地貌等的影響,不同的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異的文化傳統,這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了諸多障礙。中國人的個人隱私意識沒有像西方人那么強烈,個人的收入、信仰及感情狀態似乎都是可以公之于眾的,他們習慣于通過詢問個人狀況表達自己對他人的關心和友好。然而,西方人十分忌諱別人提及自己的私人信息,任何“越界”的言語和行為都將被他們視為對自己的冒犯和失禮。

3.2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差異,同一個思想或概念,英語有英語的表達方式,漢語有漢語的表達方式。

根據母語遷移理論,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有時學習者使用母語的習慣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發展語言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接觸的母語信息會對今后的語言學習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人們通常會不自覺地將在母語環境中建立起來的語言習慣轉移到外語交流中。

3.3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很難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有重課本知識、輕實踐運用的傾向,一味地重復記憶知識點本身,而缺乏真實的語言操練環境,這就造成某些外語學習者的應用能力較弱。有研究表明,因為接觸到的文化常識相對廣泛,實際運用的機會也較多,與其他群體相比,外語專業的學生出現語用失誤的情況相對較少。

4.解決方案

4.1強化文化意識

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人們可以多吸收一些介紹西方風土人情的信息,系統比較二者的差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避免將母語的語言因素機械地運用到目標語言環境中。另一方面,人們應該培養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態度理解、接納外來語言文化,“入鄉隨俗”,“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4.2注意語音和語調

語音、語調在語言交流中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有時甚至比話語內容本身更具說服力。語調太高或聲音太大,往往會顯得出說話人態度傲慢;而語調太低或聲音太低,則會使對方聽不清楚。

清晰的發音和合適的語調,是可以通過語言練習培養的。網絡為此提供了便捷的途徑,VOA和BBC等音頻材料都是良好的聽說、模仿材料。

4.3選用恰當的語言和方式

使用恰當的語言和方式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這要依據說話雙方關系的親疏遠近、所處的特定情境進行選擇。

分角色小組活動、英語沙龍,到國際展會、外貿企業,都是提高英語水平的好去處,有意識地嘗試摒棄中式英語和閉塞的思維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營造文明和諧的跨文化交際環境。

4.4完善外語教學機制

語言應該是一門聽說讀寫等全面發展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用最精煉準確的語言、最靈活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除了傳授知識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恰當地運用知識,這就需要把語用內容引入課堂。有條件的學校最好盡可能早、盡可能多地開設外教課程,通過英語文化節、英語角等活動創造、模擬真實的語境,鼓勵學生靈活地運用學過的語言規則。

5.結語

如今,跨文化交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層出不窮的語用失誤現象深刻反映了中英問候語的差異,雖然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并在逐步改善這一狀況,但是這條路仍然任重道遠。減少語用失誤、更恰當地使用問候語,有待個人、學校、社會等各方共同努力,有著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

[2]黃次棟.語用學與語用錯誤[J].外國語,1984,(1):13-18.

[3]何自然.語用學與語用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歡
語用失誤差異
相似與差異
找句子差異
DL/T 868—2014與NB/T 47014—2011主要差異比較與分析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研究
語用失誤與外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及解決策略
關于商務英語中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探析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分析研究
M1型、M2型巨噬細胞及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miR-146a表達的差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