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應論視閾下的中國政府網外宣翻譯研究

2016-07-09 02:22蘇艷蕊
現代交際 2016年12期
關鍵詞:順應論外宣翻譯翻譯策略

蘇艷蕊

[摘要]中國政府網的英文網站是國內外人士了解中國各項事業發展狀況的窗口,外宣翻譯工作在促進國際社會對我國的了解與合作,打造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為國家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輿情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而隨著電子政務的發展,政府英文網站的建設成為我國的形象代言,因此,英文網站建設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形象的樹立。

本文將以瑞士語言學家耶夫·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順應論作為指導,在以順應論視閾為研究背景下,如何探析出對外宣更有效的翻譯方法以及翻譯策略,并結合有代表性的例子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譯者自身的翻譯水平,對以后外宣翻譯的發展也有啟示性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政府網 外宣翻譯 順應論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082-02

一、外宣翻譯

外宣翻譯,顧名思義就是把對外的一些宣傳資料翻譯成以目的語為形式的一種工作模式。就我國而言,其主要工作內容就是中譯英,或是譯成其他外文,以此來傳播中國的聲音。盡管目前對于外宣翻譯并未給出統一的定義,但已有多位學者嘗試對外宣翻譯做出一些定義。 張健認為,“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目的、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介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的各類外籍人士)為主要傳播對象的交際活動?!保◤埥?,2013)黃友義指出,“外宣翻譯是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各種信息翻譯成不同的外文,并通過圖書、報紙、期刊、等紙質或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以及各種國際會議對外發布和傳播中國的觀點?!保S友義,2004)外宣翻譯措辭的獨特的語言特點對英譯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譯文的準確關乎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評價及認同以及國家形象和軟實力建設。因此在進行外宣翻譯實踐時,譯者更應注重目的語讀者的可接受度,盡量做到翻譯的準確性、針對性、目的性和政治性。本文將從中國政府網上選取具代表性翻譯實例進行外宣英譯分析。

二、順應論與翻譯研究

順應理論是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維索爾倫于1987年在其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ion(Jef Verschueren,1987)一書中首次提出,并于1999年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Verschueren,1999)中進一步完善的語用理論。為了滿足交際的需要,維索爾倫認為語言應該具有順應性,即語言的使用者能夠從語言所提供的可適范圍內做出協商性選擇和靈活變通。(Verschueren,1999)語言順應論可總結為三點:做出選擇,語言的三個特點,語言的四個角度。由于語用者會做出種種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選擇,因此語言具有變異性、順應性、協商性。(Verschueren,1999)戈玲玲在她的論文中提出:“對于詞意的選擇,可以通過對語境的感知來進行科學翻譯”(戈玲玲,2002)。曾文雄認為:“一方面,翻譯是應完全按照一定的上下文進行,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來進行翻譯;另一方面,每個具有理論指導的翻譯策略都有其價值?!保ㄔ男?007)

順應性延伸出來了四個方面:1.語境關系順應;2.語言結構順應;3.順應的動態性;4.順應的意識突顯性(維索爾倫,2003)。由此可見從翻譯的層面, 順應就是盡量去使譯文滿足目標語讀者的需求, 從而達到交際意圖。順應論的四個方面已成為目前外宣翻譯的重要理論指導,故此本文將從順應論的這四個方面來對外宣翻譯進行分析。

三、順應論在外宣翻譯實踐中的應用及相關策略

(一)語境關系順應

維索爾倫認為,“由于語境因素的多樣性,所有的語言都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為了避免含糊,我們有必要在一定的語境下進行語言分析,因為語境有助于準確表達文本的意義?!保╒erschueren,2000)“語境關系順應表明溝通過程,不僅是語言要素動態的聯系上下文,而且需要語言使用者靈活運用不同的交際原則?!保╒erschueren,2000)因此,他提出交際語境包括物質世界、社會世界、精神世界。

Example 1.公辦民辦并舉,增加學前教育資源,抓緊解決“入園難”問題。

We will encourage both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bodies to provide preschool educational services in order to increase resources and promptly solve problems concerning acces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在例1中,“入園難”是指幼兒教育服務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西方大多數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在公立幼兒園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因為西方發達國家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教育,而中國人更喜歡政府提供支持的私立幼兒園,這種中西方的差異使得譯者在翻譯時面臨著文化差異方面的問題。在翻譯的過程中,如譯者用“concerning access to preschool education”來進行詳細說明,說明譯者考慮到了交際語境中的社會世界。

(二)語言結構的順應

由于交際選擇總是在所有涉及到各種變異的語言結構層面上展開的,因而語用現象可以和任一結構層面發生關聯。維索爾倫認為“語言在表達自己的語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這個詞是最小的語言單位,它是可以組織的基本單位彼此在我們的日常使用的交流”(何琪,2013)。而譯者在進行翻譯選擇時應該使原文結構與原語特點相匹配,也就是說為了達到原文所要達到的要求,被讀者接受,就必須從語音到語言都要符合譯入語的特點。

Example 2.加快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構建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

We will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the fiscal, taxation, and financial systems; make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s conducive to transforming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velop a financial system that is comprised of diverse organizations, provides efficient service, exercises prudent oversight, and keeps risks within bounds.

在例2中,把“監管審慎”譯成“exercises prudent oversight”這一適當搭配,其中“exercise”指的是進行或實行一個計劃,“prudent”意味著謹慎的、明智的,“oversight”指的是疏忽、忘記做某事。在原文本中,“監管審慎”是以密切關注并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目標,從詞的結構層面順應了譯入語的特點。因此,譯文中 “exercises prudent oversight”的搭配更易于英語讀者理解接受。

(三)順應的動態性

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的選擇必須積極順應具體的語境以及具體的語言結構。(何自然,2001)這就是順應的動態性,順應論的核心。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充分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使譯文的翻譯在讀者的接收范圍內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語境決定語言,語言影響語境,這兩者是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楊蒙,2006)故此可知,語境并非一成不變,他是隨著交際的發展而不斷向前推進的,語境和語言結構在語言選擇過程中產生的結構性互動能夠動態地產生話語意義,也就是說語境是動態發展的。

Example 3.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建設高性能寬帶信息網,加快實現“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示范應用。

We will vigorously develop the next-generation IT industry;build a high-performance broadband information network;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and promote demonstrations on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在例3中,“三網融合”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很容易理解,但由于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并沒有十分清晰的認識,因此他們理解起來卻有些困難。譯者在此句中并不直接把“三網融合”翻譯成簡單的詞或詞組。而是使用了順應策略將“三網融合”進一步翻譯成“電信網絡”“廣播和電視廣播網絡”“互聯網”。這種闡釋性的釋義能夠很好地傳達上下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更易于目的語讀者接受。這種譯文隨著語境變化而不斷進行動態順應的過程使目的讀者可以完全理解源文本的意義。

(四)順應的意識突顯性

維爾索倫發現雖然由于每個人的意識程度和特性存在差異,因此人的語言行為是處于具有完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一個連續過渡位置。(徐守桓,2007)同樣,意識程度問題也存在于翻譯過程中。意識程度導致的翻譯活動差異通常被分為兩類:一是當意識程度較低時,翻譯活動就被看成雙語交際中的自然行為;二是當意識程度較高時,翻譯活動就被看成是某一特定理論指導下所發生的特殊選擇的過程。(張新紅,2001)

Example 4.國家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改造和新建2.3萬所鄉鎮衛生院……

A special fund was included in the state budget to renovate or build 23,000 town and township hospitals…

在第4個例子中,譯文里修飾詞“新”被省略了,這是因為漢語里常用到程度修飾詞很容易造成程度夸大或者語義重復,而因為英語中“構建”一詞涵蓋“新”(new)的意義,故譯者將其刪除,這就是譯者并沒有將句子翻譯成“build newly 23000 town and township hospitals…”的原因。這表明翻譯應基于使讀者更好理解源語言的意義這一目標來進行精確的選擇,同時也表明譯者對英漢雙語之間的差異有著清晰的認識。

四、小結

在當代全球化及行信息化背景下,中國政府網作為一個對外傳播國家主流信息的網站,它是國外了解中國最新國情和發展動態的權威信息來源,其外宣翻譯的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筆者從順理論角度出發,針對中國政府網站的外宣翻譯的順應性進行分析,得出語言是靈活的這一觀點。由于順應動態性的基礎是語言的協商性和變異性,因此,作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尤其應注意目標語言的靈活運用。在翻譯中主要通過語境關系、語言結構、動態性、意識突顯性四個方面來進行語言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是相互獨立的。相反,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組成了連貫語言使用的一個整體。此外,維索爾倫順應論的中心是說話者和譯者,因此譯者的努力可以消除很多文化或語言上的歧義。這一理論也充分肯定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讓我們明白,譯者對語言進行有根據的選擇是出于讓讀者更好理解全文,而并非是無意識行為??傊?,一篇好的譯文需要作者從多個方面進行考量和選擇,也基于此,譯者應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積累翻譯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Jef Verschueren.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ion[M].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2]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黃友義.堅持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06):27.

[4]戈玲玲.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外語學刊,2002(03):7-11.

[5]何琦.順應論視角下政論文本的翻譯[D].蘭州大學,2013.

[6]何自然,吳亞欣.語用學概略[J].外語研究,2001.

[7]維索爾倫(著),錢冠連,霍永壽(譯).語用學洽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8]徐盛桓.認知語用學研究論綱[J].外語教學,2007.

[9]楊蒙.語境順應與文化翻譯[J].外語教學,2006(27):3.

[10]張健.外宣翻譯導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18-70.

[11]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代外語,2001.

[12]曾文雄.語用學翻譯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麗

猜你喜歡
順應論外宣翻譯翻譯策略
順應理論視角下的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探微
國際傳播視閾下的外宣翻譯特點探析
順應論理論下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初探
江西省高校門戶網站外宣翻譯現狀研究
順應論視角下的廣告語言模因研究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跨文化意識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