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短種植體在后牙區應用效果觀察

2016-07-09 03:37陳淑萍李恩洪楊立明李小菊
飲食與健康·下旬刊 2016年8期
關鍵詞:植體牙槽骨上頜

陳淑萍 李恩洪 楊立明 李小菊

【摘要】目的 評估短種植體修復頜間距離過大病例的臨床效果。方法 收集下頜后牙缺失單冠修復的患者共28例, 剩余骨高度3.8-7mm的患者,共植入Bicon種植體35枚,其中6mm長度種植體17枚,5.7mm長度的種植體18枚。其中上頜竇區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經牙槽嵴上頜竇底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3~6個月后完成永久修復。結果 臨床追蹤12- 38個月種植體沒有明顯的邊緣骨喪失, 沒有種植體失敗。結論 下頜后牙缺失剩余牙槽骨高度較低時短種植體修復上下頜后部骨量嚴重不足的缺牙區雖在臨床上出現冠-種植體比例嚴重失調的現象,但并不影響其成功率。

【關鍵詞】牙;短種植體;冠-種植體比例(C/I)

后牙區是咬合力的主要承受區,在牙齒喪失后牙槽嵴發生骨吸收,加上下頜神經管或上頜竇的限制,往往造成種植床可用骨高度不足,使種植體植入與上部結構修復比較困難。以往通??捎孟卵啦凵窠浺莆恍g、上頜竇內、外提升術、植骨術、牽張成骨術等方法增加骨量,使得治療時間延長,增加了手術風險,加重了術后反應,同時也增加了治療費用。針對上述情況,近年來短種植體應運而生。自2013年起,我們對28例患者共應用了35枚短種植體經牙槽嵴頂入路行植入術,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F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28例后牙缺失患者平均年齡51歲?;颊呓浶g前檢查均無全身疾病,無吸煙史。缺牙部位頜間距離過大,下牙槽骨高度為6.0-7.0mm,上牙槽骨高度為3.8-6.0mm,骨高度不能滿足常規種植體植入的需求。共植入Bicon 植體35 枚。其中植入長度6mm 的種植體17 枚,長度5.7mm 的種植體18 枚。上頜竇區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經牙槽嵴上頜竇底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3~6 個月后完成永久修復。

1.2 手術器械及植入材料 美國生產的Bicon 種植體及相應配套的種植手術與修復工具。

1.3 效果評價 于術后當天、完成修復后當天、以及修復完成以后每6個月臨床及X 線檢查種植體周、種植體頸部牙槽骨情況。

2 結果 本組28例患者35枚種植體在二期手術時均獲得了良好的骨結合,修復后,隨訪時間12-36個月, 種植修復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X 線檢查,種植體頸部骨組織及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穩定。本組資料中,冠/種植體比為0.9∶1 至2.5∶1,其中超過1.6∶1 的修復體占65%。

3 討論

種植體及上部結構設計的主要目標是獲得與天然牙形態相似的修復體,能承受較大的咬合力,能保持長期的骨-種植體骨結合,所以一般種植體的尺寸設計是以天然牙的牙根的尺寸為基礎的。文獻報道,上頜天然牙冠/根比平均值為0.60,下頜為0.55[1]。對于種植牙而言,與冠根比例最密切相關的就是種植體的長度。后牙區失牙后骨高度不足常伴有牙槽骨萎縮吸收嚴重導致牙槽骨齦方骨量不足,最佳解決方案是Onlay 植骨以增加牙槽骨齦方的骨高度,但手術創傷較大愈合時間較長需開辟第二術區,增加了手術費用和風險,降低了患者的接受程度。但如果不增加齦方骨高度,我們在修復時就會存在頜間距離過大的問題,導致修復體冠根比失調。Schillingburg 等[2]認為,做為天然牙基牙的理想的冠根比是0.5:1,1:1 是其預期的最小值。Gilbert 等[3]認為附著喪失,冠根比增加是失牙的一個危險因素。Bicon 植體對傳統觀念提出挑戰,Schulte 等[4]對294例患者共889 顆Bicon 植體進行臨床研究,冠根比為0.5:1 至3:1。16 例植體失敗,存活率是98.2%。成功植體的平均冠根比是1.3:1。失敗植體的平均冠根比是1.4:1。結果顯示,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論并不適用于種植體的修復,成功植體的冠根比與失敗植體的冠根比無統計學差異。

本觀察中所有種植體長度均小于經典理論所要求的10.0 mm,結果顯示2 年的存留率為100.0%。35枚短種植體中,全部位于后牙區。本研究將上下頜后牙區短種植體的C/I 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測量分析,結果發現,C/I>1值為0.9-2.5:1,其中超過1.6∶1 的修復體占65%。隨訪觀察期間,X 線檢查,種植體頸部骨組織及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穩定。以往認為增加冠的高度會引起種植體在牙槽嵴頂處的應力增加,導致嵴頂處的骨喪失。Bicon 短種植體頸部骨組織穩定,首先與其斜肩式設計有關,能為種植體之上的骨提供更大的空間。其次,其1.5°錐形鎖柱的種植體-基臺的連接方式具有完全的細菌封閉的能力。其界面的微間隙小于0.5微米。這樣就防止了微生物滲漏問題,從而避免細菌引起骨吸收。

總之,Bicon短種植體在縮短治療周期、減少手術創傷與次數、基本上無需植骨的費用(有的僅需原位取骨)有一定的優勢,固然不可以適用所有病例但也可以作為解決臨床上某些特殊問題的一種補充手段,確實是一種簡單有效的上下頜后牙區骨量不足特別是頜間距離異常缺牙患者的種植修復方式,值得進一步關注。

【參考文獻】

[1] ASH M. Anatomy of premolars and molars//Ash MJr. Wheelers dent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occlusion [M]. 7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93: 195- 291

[2] Schillingburg HT, Hobo S, Whitsett LD, et al. Fundamentals of fixed prosthodontics. 3rd ed. Chicago: Quintessence; 1997, 89- 90.

[3] Gilbert GH, Shelton BJ, Chavers LS, et al. Predicting tooth loss during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role of attachment level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 dental conditions. J Periodontol, 2002, 73(12): 1427- 1436.

[4] Schulte J, Flores AM, Weed M. Crown- to- implant ratios of single tooth implant- supported restorations. J Prosthet Dent,2007, 98(1): 1- 5.

猜你喜歡
植體牙槽骨上頜
非手術治療植體周炎牙槽骨再生1 例*
從修復體設計談植體周炎的預防
牙周膜干細胞BMP-2-PSH復合膜修復新西蘭兔牙槽骨缺損
牙周炎種植位點的軟組織垂直厚度對種植修復效果的影響
磨牙根柱對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響
植體周炎再生治療短期療效觀察
動態載荷與靜態載荷三維有限元分析法的比較
上頜無牙頜種植固定修復中種植體位置對應力分布的影響
短種植體在上頜后牙缺失區的應用分析
右側上頜第一前磨牙三根管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