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夢”的文化場域與大學文化建設

2016-07-11 05:21李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主題教育班級文化中國夢

李艷

摘 要:

以“中國夢”為表述的中國實踐形成了現代中國的文化形象,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和探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眽粝氲奈幕w現,是中國夢的文化場域??梢哉f,以實踐為基礎的中國夢的文化場域呈現的開放性、延展性、整合性及現實性都是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的文化理路,是理論與實踐、現實與理想、超越與具體、普遍與特殊、社會與個體的統一。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進行大學文化建設,形成大學生自覺的文化實踐意識,對中國人實現夢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夢;文化場域;主題教育;班級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8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2-0033-06

以“中國夢”為表述的中國實踐,正以一種集體共識的文化影響力擴大著,成為我們今天話說中國、形象中國、認識中國、塑造中國的重要意識。正如習近平說“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F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筆者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鳳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边@段話道出了中國夢是中國文化場域的夢想和追求,是中國人的歷史與現實、偉大與艱難、光榮與努力、前途與命運、世界與民族、共同與自我的世代相承的文化過程。因此,對中國夢的理論闡釋原則,要體現和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特定要求和理性規定(這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中國近現代文化選擇決定的);對中國夢的實踐闡釋路徑。要體現和遵循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精神和思維方法(這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文化追求決定的)。其理論奠定和實踐基礎都是中國文化場域的時代寫真,是國家發展的寫真,是社會建設的寫真,是每個人活生生現實生活的寫真。所以,本文在兩個維度上(理論和實踐的維度)直抒中國夢的現實情懷。

一、“中國夢”的文化場域及學理特征

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個學理分析框架,“中國夢”的豐富學理內涵是與中國文化特質的歷史探尋、現實提煉、時代定位、實踐把握和世界展示緊密相連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學習歐美西方文化的富強發展中充實和光大中國傳統文化,堅定中華自身文化價值和中華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形成以探索和總結中國人的社會文化意識和民族文明發展為主旨,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質并囊括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的文化脈絡的高度概括。尤其百余年來,中國人在現代化發展的文化選擇中實現由傳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前工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社會變遷,不斷在總結中國現代化的發展理論、發展規律、發展精神、發展道路中實現中華文明的新躍遷和民族振興的新文化,創造“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基本經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新文化。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睘槟繕说摹爸袊鴫簟闭侵袊幕瘯r空交集中的高度濃縮。中國夢的文化場域顯然是中國文化的歷史、中國文化的實踐和中國文化的脈絡。以當今中國的社會發展的文化選擇這樣一條新路向為時空方位,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夢的文化場域匯集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和中國現時代文化的創新發展。近現代以來中國都在以開放的姿態不斷向其他民族文化學習,在學習中拉近與世界的距離,探尋實現強國富民夢之路;同時在吸取其它文明中又不斷傳承中華古老文明的精髓,在發展中綿延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同時更是在全球化的世界方位上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奇跡,不斷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摸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現實基礎??梢?,中國夢的文化場域匯集了他文化、自文化和新文化,聯接了歷史與未來、聯接了中國與世界、聯接了理想與未來。

可以說,中國夢的文化場域呈現的開放性、延展性、整合性及現實性都是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的文化理路:中國夢的文化場域的開放性是指在時間維度上向中國歷史開放,是歷史發展的接續;在空間上是向世界文明開放,是社會進步的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西方現代文明的吸收);在目標上是向未來理想開放,是人類進步的追求。中國夢的文化場域的延展性是指實現中國夢的理論依據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現代延展,是形成中國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向世界的延展,是中國文化歷史不斷向未來的延展。中國夢的文化場域的開放性是指建立一種符合當代中國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發展客觀要求的目標——中國夢實現的現實道路,必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會通、西方現代文化的“外在會通”、中國特色文化的創新會通的三種思想資源整合,在整合中才會內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實現夢想的現代化文化選擇進路。中國夢的文化場域的現實性是指中國夢的理論形態和實踐形態都是奠定在中國百余年來全球化過程中的發展道路上。是注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和實踐價值,探索中國特色建設發展道路,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文化選擇,實現中國夢的獨特優勢——“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不僅僅是一個夢想實現的訴求,更是一個夢想實現的行動。

中國夢的文化場域的內在規定及在現實中呈現出的特性都是奠定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的,是實踐賦予其本質及本質特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之一就是:因為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與其它自然存在物不同之處在于人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有目的、有計劃、能動的,“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盵1]人就是在社會活動中含有自己的目的、愿望和計劃,所以“人不是簡單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具有理智的人的自然存在物。人不像動物那樣無意識地適應自然界,而是在適應自然界的同時使自然界適應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盵2]中國夢就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在與自然、與社會、與謬誤、與一切不合理的抗衡中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與設定,是中國人以更為激動人心的形式抒寫的生活目標,是現實中生活的超越和在期待、希望、憧憬和向往的理想中生活?!跋胂蟊戎R更重要”雖然這是愛因斯坦針對科學研究來說的,但人類沒有理想如同在黑暗中彷徨前行,“對于人類的存在與發展來說,美好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則比人類已經獲得的全部成果更重要,因為只有理想才能引導人類為使自己崇高起來而斗爭?!盵3]但人類的一切理想能稱其為理想,都與人的社會實踐相關,都是人在改造認識世界的活動中形成,“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盵4]中國夢無論作為觀念形態還是作為行為形態都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合理性說明,才能擁有現實性根據。所以,中國夢的文化場域也是以實踐為基礎和根據的。

實踐是中國夢的文化場域的基礎和根據,正是因為如此,實踐一方面決定了中國夢的文化場域具有開放性、延展性、整合性和現實性,中國夢在當代呈現出宏大敘事、上層建筑、未來指向、共同意識、普遍追求等;另一方面,實踐又內在地規定了中國夢實現條件、實現基礎、實現方式和實現道路的復雜性,它的文化場域又是一種具體的、微觀的、生活的、個體的一種呈現。以實踐為基礎中國夢的文化場域具有雙重性。正是實踐的目的性與行動性、理想性與現實性、超越性與具體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等矛盾規定決定了中國夢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建設過程,其文化場域是復雜的,在肯定“中國夢”的理想性、宏大性、普遍性、共同性的文化發展趨向的確定性基礎上,還要明確“中國夢”所具有特殊歷史定位及所形成的理性文化模式內在的特定內涵,是時間、空間、場域和內在結構的特殊性,實現過程所呈現的多樣性、具體性、微觀性、個體性、生動性,即在中國夢實現過程中它的諸多規范、復雜形態、內在結構所呈現出來的現實性、生成性和活動性。在實踐過程中“中國夢”作為一種“尚未完成的設計”,其文化場域中各種文化(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創新文化、世俗文化等)都有可能對已有的理念和規定做出新的補充和豐富,生成新的規范,從而在不斷可以獲得更多豐富的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選擇更切中國實際、中國文化的實現方式。

二、“中國夢”的主題教育及內在要求

中國夢不是懸置在我們現實生活之外的一種文化設計,就當前中國社會建設發展的現實而言,是以這個共同的理念形態約定了人們現實的活動,是以一種內在的力量引導人們前行,是以“歷史的籌劃”不斷通過實踐展開和進行著的生活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念的力量就在于不斷以觀念的形態變成改造現實世界的物質力量,這種來自精神的力量顯然不是頭腦自生的,是以一種集體的共同智慧向個體的現實力量轉化?!袄碚撝腔郾M力揭示和展現事物運動的規律和條件及其變化的多種可能性,實踐智慧則在這個基礎上,根據主體需要和能力,權衡和比較各種可能性的價值,將實現某一種可能性確定為具體任務,并千方百計地促使其成為現實”[5]“中國夢”既是理論智慧又是實踐智慧,是在實踐生活中不斷由理論智慧向實踐智慧的轉化,又由實踐智慧提升為理論智慧。這種在實踐的文化場域中會通了思想、經驗、文化、反思、超越和創新,就是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的會通。這就意味著中國夢研究的主要任務不僅僅在于理論建構意義上的學術梳理、范疇演繹和普遍原則的確定,作為一種引導中國社會建設與文化發展的現實意識力量,也不僅僅在于以中國實踐特有的方式表達時代精神、解決重大課題和深透實踐本質,更重要的是在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會通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人民大眾傳播研究,實現由精神力量向物質力量的飛躍,生成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這是由解釋世界向改造世界飛躍的過程。進行中國夢的主題教育顯然是中國夢的文化實踐場域,是中國夢的文化場域中極為重要自覺活動。只有把揭示出來的社會實際理解為思想意識的深刻基礎,并自覺地面向人民大眾把這一發展目標的任務標示為生活的根本,在這個整體意義上,與民族狀況、時代任務及其問題的積極對話和各種智慧會通才會有國家意義、民族意義和大眾意義。

中國夢的文化場域的實踐基礎不僅在學理上可以揭示中國夢的內在規定是包含著雙重趨向的: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文化傳統與文化創新、宏大敘事與微觀具體、共同理想與個體現實、理念抽象與生活生動,而且在學理上還可以看出在實踐中由于實踐主體是以一定目的和手段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對特定的事物和活動進行特定的選擇、計劃、操作和改變,使事情和行動朝著有利于自己或按照預定目標發展的方向實現,這就決定了實踐主體也是認識主體,是包含實踐活動知識、價值選擇能力和達成目標決策的知識主體。這種知識主體既要有關于目的需要知識,即基于主體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經過各種價值評估和選擇而形成的對通過勞動改造后的事物狀態達到自己滿意程度的預期,又要有完成目標的操作知識及透過具體時空的各種變動不居特殊“現象”而把握內在穩定的規律,有關于改造對象的知識、主體能力的知識、時空條件的知識、價值評價選擇的知識,綜合運用的知識、方案制定的知識等。因此,以實踐為基礎的中國夢決定了它文化場域的主體是知識主體。知識主體不會自動生成,是要通過一定的教育和實踐過程才會形成。而只有形成了知識主體,才能把代表國家意識的價值追求變成廣大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自覺行動,中國夢才會由理念向現實轉換,中國人的一切夢想才會實現,才會有實際的無窮的力量。因而,當下針對廣大群眾開展中國夢的主題教育,就具有了現實意義:一是理論建設意義。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6]在面向人民群眾進行中國夢的主題教育中,深化中國夢的理論建設,給予中國夢更為扎實的理論支撐。二是實踐協調意義。社會有機體的“價值共識”是形成社會個體巨大凝聚力的重要方面,通過中國夢的主題教育使社會個體在實踐中實現邏輯上“內在關聯”。只有在目標上共識,價值利益一致,才會有不同個體的有機協同行動。在中國夢的文化場域中社會不同個體的“價值共識”,是實踐協調有序活動的基礎,對于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實踐協調意義。三是文化創新意義。從總體上看,中國夢就以中國作為整體研究對象進行高度的社會文化意識概括,是通過中國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道路和制度的創新,進行主題教育所展開的文化場域是完成創新傳達和進行創新推動,同時也是實現由中國夢的頂層設計的宏大理念向大眾微觀意識轉化的文化創新,其中轉化涉及到許多理論問題、實施設計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創新思維,具有文化創新意義。

面向社會大眾進行中國夢的主題教育要關注由中國夢的文化場域的學理特征所決定的基本轉化要求:

一是由中國夢文化場域的宏大敘事與微觀具體、遠大理想與現實實踐的特質決定了進行主題教育需實施由理論邏輯向認識結構的轉化要求。理論邏輯在于通過剝離具體細微的生活繁節和多樣現象達到對對象內在深層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和揭示,其呈現出來的邏輯是高于生活和超越現象的。中國夢文化場域內透著對社會及實踐的深層把握,理論邏輯具有宏大敘事特征。理論要成功地掌握群眾,主導的塑造主體必須對理論自身進行重新整理和規順,意識形態能夠成功地成為群眾生活的力量,必須進行一種“還原”的努力,通過研究解決與社會大眾的一種直接關系結構—認識結構。認識結構可以把高于具體生活的理論智慧轉化為主體樂于接受的生活智慧,是將理論(意識形態性的智慧)接引到主體的現實生活的認識結構當中來,成為支撐主體行動的力量。認識結構關心如何通過建構中國夢的知識結構解決意識形態變成認識主體的實際的智慧操作技藝,關心如何把認識內容通過管用的渠道輸送到認識者的心靈,通過研究者的努力建構一種能夠合理解釋“中國夢”并有效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問題的大眾文化表達形式。在歷史上,毛澤東十分重視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通俗易通的知識,他反復強調“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7]他在不同時期用通俗易通的思想表達了深刻的道理:如“打土豪,分田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等,再如他所著的著名“實踐論”、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矛盾論”、等文章,都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闡明深刻的知識。當然,這些工作急需廣大學者的艱難努力才能完成,就目前而言,這也是“中國夢”的主題教育研究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是由中國夢文化場域的世界文明與中華文化、價值共識與個體多樣的特質決定了進行主題教育需實施由學術話語向生活話語的轉化要求。對“中國夢”的理論闡釋和研究路徑是奠定在中國語境的解釋原則,所展開的學術研究形成的學術話語既是深化“中國夢”的學理內涵基礎,又是對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未來中國文化系統和政治架構的理想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形成具有闡釋力的理論框架?;诋斀裰袊幍氖澜缗c民族、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全球理念與特色發展、社會整體與大眾個體等這一時空文化場域,毫無疑問,在中國夢的理論思維空間里能夠有根據闡釋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需要選擇的道路、模式和規律,能夠合理地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制度和文化,從而更加有效地解決中國社會在發展中所遇到各種現實問題,更加有力地回應各種社會思潮對當代中國人精神和意識的干擾,更加鮮明地明辨和應對國際思想界對中國文化選擇的責難和疑慮,并且通過建構一種基于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有效分析中國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問題,同時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話語權的理論研究,這種學術研究不僅對社會發展是必要的思想準備,同時所形成的學術話語也是面向大眾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必要的理論知識儲備,為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進行理論奠基。但是,面向大眾開展具體的教育活動顯然不能直接使用學術話語,學術話語是由一系列命題、概念、邏輯、判斷、原理構成的理論知識體系,是用強大的邏輯思維透過豐富復雜的表象撲捉和提煉的本質及規律,具有較高的抽象性。這是不適合大眾的,只有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話語才會深透心靈。因此,中國夢的理論準備是必要的,同時面向大眾進行宣傳教育,對學術話語進行轉化也是必要的,是廣大知識分子和工作者需要努力研究的工作。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就是把艱深玄奧的哲學語言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生動話語的成功范例。能達到這樣的水平需我們深入接觸生活、接觸大眾,需用樸素的情感向大眾學習語言,切切實實地架起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理、制度為基礎的中國夢同大眾之間的話語橋梁。

三、“中國夢”的大學文化及建設選擇

面向大眾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是我們黨歷來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尤其是對高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一是國家建設需要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人才,高素質人才將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領軍人才;二是各種社會思潮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過程容易對大學生產生影響,迷亂他們的意志;三是大學生正是世界觀、價值觀、生活觀形成定位的重要階段,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培育,形成社會的傳播體意義重大;四是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水準和理論修養,具有放眼世界和胸懷祖國的情懷,形成他們的中國夢意識,更有利于擔當社會責任,不負歷史使命。因此,在新時期努力探討在高校大學生中進行以中國夢為主題教育的意識形態工作意義重大。

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應該發揮大學班級的作用和功能。在高校的學習組織結構中班級具有基層文化單元的特點:一是高校班級是大學生日常組織活動和學習生活的基礎空間,是大學生精神紐帶的縫紉機;二是在文化場域中,大學班級作為實體性文化場域具有文化哺育、文化滲透、文化引導的微型空間作用,具有主體直接聯接、內容具體豐富、方式靈活機動等特點;三是由于易形成大學生情感紐帶,所以班級文化可以以基本情感為積淀進行有效文化傳播;四是以班級為單位形成的利益群體,是社會群體的縮影,容易達成文化價值共識,形成公共價值意識。因此,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重視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尤其通過建設大學班級文化開展意識形態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有利于接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實際狀況,更好地進行有針對性的工作,取得實效。

目前,進行以“中國夢”為主題教育活動,就應該發揮大學班級作用,通過形成大學文化氛圍和文化機能,樹起大學生的人生理想,揚起理想的風帆,遠航于未來的征途。

就現實而言,開展“中國夢”的主題教育,發揮大學班級文化作用,要進行切實可行的班級文化建設。圍繞“中國夢”主題教育進行大學班級文化建設要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堅持中國夢的理論知識融點原則,把中國夢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結合起來的理論知識滲透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因此大學班級的主題班會和研討要呈現這方面的內容。二是堅持中國夢的人民大眾基礎原則,就是對中國夢的學術話語進行大眾化話語轉化,在開展大學班級文化建設中使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發出多樣的具體形式,寓教于樂,在靈活感性的活動中體會中國夢想的現實追求。三是堅持中國夢的現代傳播方式原則,大學生對現代傳媒的使用率高,具有較好的新媒介素質,在大學班級文化建設中要充分運用這一手段進行有效的中國夢主題教育。針對上述三個原則,開展大學班級文化建設實施中國夢主題教育的設計方案為“三位一體”的實施措施?!爸袊鴫簟敝黝}教育是一體,是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圍繞的軸心。三位是指:班級主題演講、我愛家鄉攝影展示、互動微信傳送。其中班級主題演講是對中國夢認識的深化和中國意識的強化,通過自我講解和情感抒發,達到對國家和民族認知深度和聯接密度;我愛家鄉攝影展示是通過圖片對家鄉展示形成根的情愫和歸屬意識,達到從中國夢到故鄉夢再到父母夢的親情和根感鏈接;互動微信傳送是利用現代傳媒技術進行互通式傳播,通過微信傳遞有關中國夢的生活信息,利用生活指引方式確立理想意識。

首先,從中國夢的文化場域來看,涵蓋著多向度文化,有歷史維度的、現代維度的、世界維度的、實踐維度的、宏觀維度的、生活維度的、創新維度的、制度維度的等,這種包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探索的文化選擇的中國夢,在學理邏輯上需要通過有系統的講解、闡釋、論證才能入理入心,才能在思想意識上形成基本觀念,這是需要理論功力才能進行。當然,在大學,主要在規范性主渠道教學中來進行。在基本奠定學理基礎上,通過班級文化活動達到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所以,在大學班級中進行中國夢主題活動設計是非常必要的。設計定期召開班級主題講演計劃,規劃出演講基本步驟,演講人員,規模安排,形成大學班級“中國夢”主題演講模式。從大學班級的特點來看,可以開展以“中國夢、大學夢、我的夢”為主題進行征文和演講活動,使大學生在對國家、未來、理想的抒懷中把祖國、民族、自我的命運連接一起,形成理念基礎上的情感共識,從而達到價值共識。

其次,中國夢的主題教育既是理念層面上的認識體驗和觀念形成,也可以把思想理論通過容易感知的視覺藝術形式進行傳達。因為視覺藝術具有形象性、審美性、表達性、直接性、豐富性、生活性、蘊意性等特質。格式塔心理學提出視覺思維力在于具有不同維度的現象直觀、視覺圖示、經驗分析等,通過視覺傳達將信息輸送到受眾,更容易使人保存記憶和需求,或形成情感和審美依賴?;谥袊鴫糁黝}教育的特點和大學班級的場域優勢,以及手機照相功能的普及,可以設計進行班級主題攝影展覽,在大學班級中進行“我愛祖國、我愛家鄉、我愛生活”主題攝影展示,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的生活體驗,探求攝影這種便捷又實用的講述方式。生活中美麗山水、質樸鄉野、勤勞農民、市民生活等各種影相,通過這種靈活便捷的表達形式,讓大學生在班級文化組織結構中形成發現美的能力、感知生活的情感,理解國家、家鄉的意義,在意識上生成內在的關聯性。 蘇珊·桑塔格指出“攝影暗示,如果我們按攝影所記錄的世界來接受世界,則我們就理解世界?!盵8]“它意味著把你自己置于與世界的某種關系中,這是一種讓人覺得像知識,因而也像權利的關系?!盵9]所以,以中國夢為主題進行大學班級文化建設中要設計開發多種確實可行并具有價值的形式,攝影圖展就是一種可以探索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之一。

最后,微信是基于智能手機支持多人群體聯絡移動軟件,是通過網絡快速傳送文字、視頻、語音和圖片,具有即時性、個性化、社交化、多樣化特點,具有推送新聞、傳播聯通、文化延展、媒介搭載、解讀教育、信息控制等功能。這種利用現代傳媒技術進行互通式微信傳送的傳播,在大學生中使用率極高,從《關于網民使用微信的調查》(2013)(中國互聯網社區)顯示,本科學歷用戶占一半多的比例。通過以大學班級為范圍對中國夢相關信息搜集、提煉、編輯,把生活中真實感人的故事及時傳送出去,同時還可以設計規劃推送蘊涵正向價值和積極思想的故事,分享正能量信息,也可以對有些傳播新聞進行討論和點贊的交流,還可以在微信中加推一些倡議,設計和選擇一些真人真事的勵志事跡進行微信共享。再有還可以把中國夢的主題轉化為多種形式(故事、事件、圖片、主旋律影視作品等),運用微信具有群體交流能力,使中國現代文化層面的價值觀、人生觀、生活觀等影響力按幾何級擴大,形成規模性的話語權,抵制各種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

此外,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進行大學班級文化建設,還可以探索其他文化形式的教育活動,如設計閱讀經典書籍聯盟、主旋律電影賞析和經典紅色旅游等。閱讀經典書籍聯盟是通過組織倡導在班級讀好書讀經典互動活動,提升大學生閱讀能力、評價能力和欣賞能力,在品評中塑造大學生民族靈魂,打造大學生中國氣質,注入中國夢想;主旋律電影賞析是幫助大學生通過豐富的電影人物及故事情節進行價值識別和判斷,意在運用形象和可感知的電影故事幫助大學生進行價值辨析,提高價值鑒別和認知能力;經典紅色旅游是通過進行紅色旅游活動,了解先輩為夢想浴血奮戰的歷史,以此激勵實現理想的斗志。這些活動的開展無疑會提高中國夢主題教育的效果,形成更為有品質的大學班級文化,形成主渠道教育不能起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1.

[2] 科爾紐.馬克思的思想起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75.

[3] 孫正聿.哲學通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193.

[4][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9.

[5] 黃志軍.論辯證法的兩種形式[J].哲學研究,2013(5):16-20.

[7] 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8][9]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黃燦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22,4.

[責任編輯:龐 達]

猜你喜歡
主題教育班級文化中國夢
增進大學生黨員主題教育實效性之應然選擇研究
“中國夢”哲學邏輯視域下高校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
高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入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研究
建設班級文化,增效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問題與應對策略研究
幼兒園主題教育背景下的環境創設
獨立學院班級文化建設探索與實踐
美媒:非洲人欲在華追求“中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