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創新發展的影響

2016-07-11 00:35裴昉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12期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創新

裴昉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時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表明新形勢下我黨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本文試圖在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及其對民族創新發展的影響的基礎之上,提出當前應該進一步創新文化環境,激發民族創造力的觀點,以期對當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民族創新發展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創造力;創新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2-000-01

歷史經驗表明,文化是科技進步的母體,文化影響著科技的生成、發展和傳播,影響著創新的進程和結果。任何創新活動和創新能力必須有相應的科學精神相配合,如果缺少相應的精神氛圍和文化土壤,社會的創新能力難以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懷疑精神的匱乏和批判精神的缺失是阻礙民族創造力和創新性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對知識創新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風雨,不斷發展強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并兼容并包的文化系統,曾在鼎盛時期影響遠大至異域,具有強大生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天人合一”思想是從幾千年農業社會中生長發育起來的。傳統農業社會中,自然力對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起著決定性作用。人只能“順應天意”,將無力改變的自然災害看成“天”對人的懲戒。于是只能“盡人事聽天命”,把努力重點放在自我修養上。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明創造、哲學、藝術等思想中都隱含著“天人合一”精神?!疤烊撕弦弧币环矫婺茏屓酥匾曌匀灰幝?,但同時又在另一方面限制了深入探索自然規律,利用規律去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活動。在封建社會中,三綱五常、修齊治平之道逐漸成為上應天命的倫理道德基礎。因此在古代中國,倫理人文科學比自然科學更為發達。

2.實用主義

中國的宗教文化與西方相比并不是很發達。中國人敬神信教的目的大多具有實用主義特點。如敬拜祖先,主要是為悼念、盡孝道,求其保佑生活平安。是出于儒學基礎上的實用主義。重實用的觀念有利于人們應付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去獲取知識和創造技術。但過分重實用進而過分看重經驗和傳統,就會陷入因襲守舊、故步自封的困境。

3.自強和求新

中華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精神構成了幾千年來歷經劫難卻越挫越勇的品格。自古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念。自強不息自然會引申到求新、維新。但這些求新理念也是從“天道”中引申出來。因為天有陰陽五行運動,四季年月交替,人也應該順應天意而自強求新。

(二)中國傳統文化阻礙創新的消極因素

分析中國古代以至明清以來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看出: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著阻礙中華民族創造力的消極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封閉守舊。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明代中后期以后逐漸形成封閉保守的心態和意識。在理念上信奉“天不變道亦不變”,政治上以天朝帝國自居,閉關鎖國。這種因循守舊的文化觀念阻礙了需要開放性和開拓性支撐的民族創造力。

2.文化專制。高度集中的君權政治必然導致文化專制。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和精神被牢牢禁錮,阻礙創新活動的開展。

3.壓抑個性。傳統文化注重整體、均衡。對個性鮮明、標新立異向來都是嚴酷壓制。

4.中庸之道。儒家文化向來追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這種中庸哲學導致人們隨大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動機。

5.無為而治。道教文化中所謂的“虛靜無為”、“隨遇而安”等觀念,導致人們逃避現實,不思進取,阻礙了人們的創新意識。

正是上述這些文化弊端束縛了封建社會后期以后中華民族創造力的發展,導致中西文明差距拉大。

二、創造文化環境,激發民族創造力

在探究了文化因素對民族創造力的影響和阻礙之后,在培育和激發民族創造精神的時候,在構建和實施國家創新體系的時候,就必須注重文化環境建設,消除傳統文化中有礙于民族創新精神發揮的消極成分,努力營造能夠培育和激發民族創新精神的時代文化。根據對文化和創造力關系的分析,可以在文化環境建設方面作出以下努力。

1.進一步加強文化民主建設

要激發民族創新精神,就要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和諧安定的文化環境。只有這樣,人們才能自由勇敢的把全部精神意志集中在艱難復雜的創造活動上。在文化民主建設中政治民主建設是關鍵,因為在民族文化發展中政治文化處于核心地位。因此,當前在文化思想領域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外進一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2.進一步加強文化開放

在歷史進程中,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濟濟,學派林立的局面就緣于當時的文化思想大解放。因此,要增強民族創新力,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程度,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汲取精華、開拓視野、增強思維創新能力。

3.建設積極創新的文化機制。

文化建設需要強大的內在機制。首先,應該加強公民責任感教育。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在強烈的公民責任感驅動下進行的復雜艱苦的創造活動。增強公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從精神動力上激發民族創造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社會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社會文化機制和氛圍,激勵社會群體不斷進取創新。再次,要建立健全對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的支持獎勵機制。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建立切實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舉措。對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予以政治上、經濟上和精神上的保護和關愛。

如何發揮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關鍵在于如何從現實出發來詮釋和理解它,并結合時代精神進行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植根于厚重的文化土壤之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中國外文出版社,2014,9.

[2]司曉宏.面向現實的教育關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

[3]周忍偉,陳榮杰.中國文化導論[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3.

作者簡介:裴 昉(1986-),女,陜西渭南人,助講,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中國傳統文化創新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