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設”與漢語被字句的“偏離義”問題

2016-07-12 01:25濤,唐
語言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預設語義語境

顏 力 濤,唐 厚 廣

(遼寧大學 文學院,沈陽 110036)

漢語被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結構、功能與認知方面,以趙元任(1979/1968)的動作方向說、王力(1943)的話題轉換說、薛鳳生(1994)的主次話題說、張伯江(2002)的主觀移情說、宋文輝(2003)的凸顯說和宋文輝(2005)的主觀歸因說為主要代表。趙元任(1979/1968)的動作方向說對漢語被字句的研究,影響最為深遠,以處置說(王力1943)、不如意說(不企望說)(王力1943)、致使說(薛鳳生1994)、受影響說(張伯江 2001)為主要代表。前人研究成果頗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啟發與佐證:由不如意說(不企望說)(王力1943)衍生出的遭受說(丁聲樹等1961)、不滿說(呂叔湘1965)、非常規說(王靜、王洪君1995)、偶然說(杉村博文1998)、不可預測說(宋文輝2003)、意愿說(宋文輝2005、張萬禾 2007)等,似乎都圍繞人們心中“完型”展開,漢語被字句都不同程度地偏離了這個“完型”,從而給人帶來很多不快與失望。本文主要關注同漢語被字句“預設”相關的“偏離義”問題。

一 “預設”的分類

起初,人們對語言的“預設”研究不太重視“語境”,但直到發現“語境”對句子“預設”的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后,才有意識地把“預設”劃分為“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雖然如此,但語言畢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完全脫離“語境”的句子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們對“語境”該如何分割與處理?則成了我們劃分“語義預設”與“語用預設”的關鍵。George Yule(1996)用“潛在預設”(potential presuppositions)和“實際預設”(actual presuppositions)的區分,部分地解決了“預設可取消”現象對“語義預設”的沖擊:“所謂潛在預設是指一個句子所具有的潛在的,可能的預設,它是一個句子從語義上分析而得到的預設。潛在預設理論認為,如果潛在預設與特定的語境相容(不矛盾),那么它就顯現出來,成為實際預設(actual presupposition);如果它與一定的語境相矛盾,那么它就被取消而不復存在了”(魏在江2003:32)。George Yule(1996)認為這類“潛在預設”只有在具體上下文中才能成為“實際預設”(actual presuppositions),預設在一定語境下被取消,并不能否認句子本身所存在的潛在預設,只不過是這種潛在預設沒有實現為實際預設而已;這樣處理,就把句子在一定語境下對“預設”的取消,看成“實際預設”的表現,從而,不影響“語義預設”的存在價值。在這種分類觀點指導下,George Yule(1996:30)對潛在預設進行了詳細分類,如表1:

表1

George Yule(1996:27)認為語句表達中出現的任何特定的名詞性短語(any definite noun phrase)都有“存在預設”(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問題,這是非常普遍的(generally)現象。有關事實預設(factive presupposition),George Yule(1996)并未給出明確的定義,而是以“知道”(know)為例,認為像“知道”這樣的動詞后面引進的預設信息(presupposed information)被認定為事實,因此可描述為“事實預設”,George Yule(1996:27-28)還列舉了其他類似的動詞——“認識到”(realize)、“后悔”(regret)、“注意到……”(be aware that…)、“做……并不奇怪”(It isn’t odd that…)、“高興看到……”(be glad that…)。George Yule(1996:28)認為還有很多同誘發“事實預設”相類似的、其它形式的詞匯預設,他把這類預設稱為“詞匯預設”(lexical presupposition),認為“詞匯預設”是以表面上的斷言義(asserted meaning)為手段,向人傳達并使人接受另一種非斷言義(non-asserted meaning),George Yule(1996)列舉了“設法”(manage)、“阻止”(stop)、“開始”(start)、“又”(again)①以manage為例,George Yule(1996:28)認為:無論是managed,還是didn’t manage,managed都通??山忉尀閿嘌粤x(asserting)“成功”(succeeded)和非斷言義(non-asserted meaning)預設“人試圖做(tried to do)”。② George Yule(1996:28-29)認為:“英語wh-問句結構通常預設wh-form后的信息是事件的已知信息”,“這類預設使聽者相信出現的信息是真的”。③ George Yule(1996:29)認為:“違實預設”(counterfactual presupposition)預設“如果小句”(if -clause)中的信息在說話時非真。。George Yule(1996:28-29)還認為,不僅詞匯、短語可引發預設,結構也可引發預設,即“結構預設”(structural presupposition),“結構預設”指的是某些句子結構預設著部分結構為真,并舉例“wh疑問”(wh-question),如“什么時候”(When)、“在哪兒”(Where), George Yule(1996)認為這種“以結構為基礎的預設”(structurally-based presupposition)是表達說話者腦子里的想法(believes)同樣存在于聽話者腦子里的一種手段與方法②。George Yule(1996)還提出了“非事實預設”(non-factive presupposition),他認為像“夢到”(dream)、“想象”(imagine)、“假裝”(pretend)這樣的動詞在使用過程中,預設它后面的內容不是真的;這類由動詞引發的一類非事實預設,被George Yule(1996:29)稱為“非事實預設”。George Yule(1996)指出“違實預設”(counterfactual presupposition)的本質就是:所預設的不僅非真,而且與真相反,或與事實相反,George Yule(1996:29-30)舉了條件句“如果”(If)的例子③。有關“非事實預設”(non-factive presupposition),George Yule(1996)還對一些復雜結構的“非事實預設”進行過研究,并稱之為“投射問題”(the projection problem)。限于篇幅,暫不討論。

我們接受George Yule(1996)有關“潛在預設”(potential presuppositions)和“實際預設”(actual presuppositions)的區分,但有關“潛在預設”研究對象的范圍,我們不限于句子,而是放大到“小句”(clause),即包括內嵌小句與非內嵌小句。George Yule(1996)的分類內部存在一定交叉,有些不盡合理之處,下面,我們就在George Yule(1996)研究基礎上,對潛在預設做重新劃分。

我們把潛在預設分為四類:(1)普遍存在的預設,即“存在預設”(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我們認為不一定像George Yule(1996)那樣,把“存在預設”(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絕對限制在名詞性短語中,而是適度放寬,包括通過添加重音或焦點標記詞來聚焦的句子的預設,把它也算作一種存在預設(詳見例 6));(2)預設信息(presupposed information)被認定為事實的,即事實預設(factive presupposition),我們認為事實預設(factive presupposition)不應該受詞、短語或結構等誘發語種類的限制,因此,我們把George Yule(1996)的“結構預設”(structural presupposition)也歸并到事實預設(factive presupposition)中;(3)“非事實預設”(non-factive presupposition),即預設“命題為非事實的、或非真的”。由于George Yule(1996)的“違實預設”(counterfactual presupposition)與“非事實預設”(non-factive presupposition)并無本質上的矛盾,因此,我們的“非事實預設”(non-factive presupposition)涵蓋George Yule(1996)的“違實預設”(counterfactual presupposition)。

有關“詞匯預設”(lexical presupposition),George Yule(1996)認為:它是以表面上的斷言義(asserted meaning)為手段,向人傳達并使人接受另一種非斷言義(non-asserted meaning)。但是,George Yule的這種解釋,同非事實預設(non-factive)又比較接近,難以區別;事實上,George Yule的“詞匯預設”(lexical presupposition)指的就是“曾經發生過的過往的經歷”,例如(George Yule 1996:28):

1) He stopped smoking.(>>He used to smoke)他放棄了吸煙。(>>他曾經吸過煙)

2) They started complaining.(>>They weren’t complaining before)他們開始抱怨。(>>他以前沒有抱怨)

3) You’re late again.(>>You were late before)你們又晚了。(>>你們以前晚過)

George Yule(1996:28)在分析manage(設法)的時候,指出:

4) managed to do something(>>the person tried to do that something)設法做成了某事。(>>某人試圖做某事)

其實,我們也可把例4)的預設做如下理解:

4’) managed to do something.(>>the person tried to do that something before)設法做成了某事。(>>某人曾經試圖做某事)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George Yule(1996)的“詞匯預設”(lexical presupposition)理解為“帶有過往經歷義的預設”,我們姑且可稱之為“過往經歷預設”?;诖?,我們對潛在預設做了分類,見表2:

表2

George Yule(1996)的分類,客觀上放大了傳統“語義預設”的范圍,但勢必同時壓縮了傳統“語用預設”的范圍,如陳新仁(1999)、魏在江(2003)把語用預設限制在廣告、修辭等特殊語境下,對“語用預設”采用了比較保守的處理辦法。本文把語義預設與語用預設的區別劃定為非廣告、修辭、網絡等特殊語境范疇下的預設與廣告、修辭、網絡等特殊語境范疇下的預設;由于本文把語義預設與語用預設的區別,僅劃定為語境種類的區別,因此,我們對潛在預設的分類同樣也基本適用于對語用預設的分類,兩者并不矛盾①“語境”對“預設”的影響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一個命題在脫離語境時,我們對它的預設會有很多種理解和猜測,最終,實際語境對各種可能的預設做出了選擇,或者說實現;另一種是一個命題在脫離語境時,雖然對它的預設可能會有多種理解,但最終的語境卻賦予了命題完全不同的一種“預設”。我們認為前者是語境對潛在預設的實現,屬于典型的語義預設;而后者是語境對命題預設的重新賦予,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屬于典型的“語用預設”,這也同時能解釋,為什么很多人習慣地把廣告或修辭里出現的預設看成典型的“語用預設”(如陳新仁1999、魏在江2003)。但由于語言事實比較復雜,這種分類雖然比較理想,但我們實際上卻很難具體操作,所以,本文暫不予采納,待日后做進一步研究。。由于我們把研究對象的范圍放大到了“小句”,所以,所謂“潛在預設”和“實際預設”的區分,也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了。

“預設”本身有一定的復雜性,George Yule(1996)對“潛在預設”(potential presuppositions)和“實際預設”(actual presuppositions)的區分,其實也可以算是對預設復雜問題的回避,但就“預設”目前國內外整體的研究狀況來看,還不失為對“預設”的一種較為權宜的處理辦法。

漢語被字句在廣告、修辭等領域內出現的數量有限,不便于我們做系統研究,但近些年網絡上出現的“被自殺”類特殊被字結構,卻反映了語用預設的偏離問題。雖然漢語被字句與“被自殺”類特殊被字結構在結構、語言單位上有別,但在“偏離義”上存在的某種共性,這又不能讓我們把兩者截然分開、孤立處理,把兩者一同討論也在理論上符合認知語言學語義語用合一、重“語感”,輕句法結構與語義簡單、直接對應的研究理念。下面,我們將在George Yule(1996)分類基礎上,對漢語被字句與“被自殺”類特殊被字結構分別從“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角度進行“預設偏離”研究。本文句子后面標注的預設都是實際預設(actual presuppositions)。

二 語義預設問題

(一)存在預設與事實預設問題?!按嬖陬A設”(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存在于所有被字句中①這里不包括“被自殺”類特殊被字結構。,但漢語被字句對存在預設是沒有“偏離義”的;但這并不影響漢語被字句隱含的“偏離義”,例如:當“飯”是特指時,“飯被吃了”有各種成立的可能:

5) a. 甲:飯呢? 乙:飯被吃了。(>>存在“飯”)(>>飯已經吃了)

顏力濤、柳英綠(2014b)的研究表明:例5)a中,問話者甲的隱含義是“飯應該存在”(或飯不應該消失),或“飯不應該被A吃”;答話者乙回答了“飯消失”的原因,即,“飯被吃了”,或“飯不該被A吃卻被A吃了”(顏力濤、柳英綠2014b:48)。乙答話中“飯被吃了”的潛在預設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這種存在預設在該例中也同時表現為一種實際預設,即,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乙答話中“飯被吃了”的隱含義是“飯不該被吃掉”,或“飯不該A吃”,此時,漢語被字句的成立是源于自身隱含的“偏離義”,由于例5)a的語境給得還不夠充分,所以,我們還不能準確地確定它的隱含義,但如果我們補出具體的語境,則能很準確地確定它們的隱含義,例如:

5) a’. 甲:晚上咱們回家吃吧,家里有飯! 乙:飯被吃了。(隱含義:飯不該被吃掉)

a’. 甲:晚上咱們回家吃吧,家里有飯! 乙:飯被張三吃了。(隱含義:飯不該張三吃)我們發現:例5)a’與a’,當補全語境后,隱含義也就明朗了,a’隱含義是“飯不該被吃掉”,a’隱含義是“飯不該張三吃”。隱含義發生偏離的還有以下的例子:

5) b. 飯被吃了,菜剩下了。(>>存在“飯”)(>>飯已經吃了)

c. 飯被吃了?(>>存在“飯”)

顏力濤、柳英綠(2014b)的研究表明:例5)b“飯”與“菜”相對,在對舉語境下成立,表示“飯與菜本應同時存在或消失,但卻一個存在另一個消失”,b隱含“飯”和“菜”都應該被吃完,是對說話者“預期”的偏離;c表示對“飯被吃了”事件的疑問或不確信,隱含說話者對信任的偏離(顏力濤、柳英綠2014b:48),是對會話“合作原則”中“質”的準則的偏離。b的潛在預設和最終實現的實際預設都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c的潛在預設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但最終實現的實際預設卻只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兩例都隱含“偏離”義。

我們以“飯被吃了”為例,通過焦點標記詞“是”、“給”進行聚焦,可以改變預設,例如(顏力濤、柳英綠2014b:48-49):

6) a. 是飯被吃了。(>>存在“飯”)(>>飯已經吃了)(>>有東西被吃了)

b. 飯是被吃了。(>>存在“飯”)(>>飯已經吃了)(>>飯發生了某種變化)

c. 飯被吃飯的人給吃了。(>>存在“飯”)(>>飯已經吃了)(>>飯被吃飯的人施以了某種動作)

例6)a到c的潛在預設和最終實現的實際預設都是存在預設“存在‘飯’”、“有東西被吃了”、“飯發生了某種變化”和“飯被吃飯的人施以了某種動作”,以及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此時,a到 c不必然隱含“飯不應該被吃了”這層偏離義,但我們還是可以把被字句理解成“預設偏離”的現象,即,存在一個集合,被字句僅選擇了集合中的A成員,而不是集合中的其它成員,從這個意義上看,也可理解成一種“預設偏離”的現象。有意思的是,這種由焦點標記詞所誘發的預設問題,在George Yule(1996)的分類里并沒有明確的位置;這種句子在英語里多用分裂句進行表達,但在漢語里,則經常通過“焦點標記詞”的手段來完成。

(二)事實預設與非事實預設問題。當“飯”是特指時,“飯被吃了”有如下成立的可能:

5) d. 飯被吃了,怎么辦?

顏力濤、柳英綠(2014b)的研究表明例5)d有如下兩種理解:(1)飯被吃了這件事怎么辦?(>>存在“飯”)(>>“飯”已經吃了)(2)如果飯被吃了,怎么辦?(或者,假如飯被吃了,怎么辦?)(>>存在“飯”)(>>“飯”還沒有吃)根據(1),“飯被吃了”發生話題化;根據(2),“飯被吃了”與“怎么辦”構成廣義的條件關系復句(顏力濤、柳英綠2014b:48)?!帮埍怀粤恕钡臐撛陬A設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按照(1),d實現的實際預設仍然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同時,例5)d隱含“飯不應該被吃了”這層偏離義;但按照(1),例5)d實現的實際預設卻是“‘飯’還沒有吃”,屬于“非事實預設”(non-factive presupposition),此時,例5)d不必然隱含“飯不應該被吃了”這層偏離義,但“非事實預設”自身蘊含“偏離義”。

5) e. 他忘了飯被吃了。(>>存在“飯”)(>>“飯”已經吃了)

5) f. 雖然飯被吃了,但她一點也不生氣。(>>存在“飯”)(>>“飯”已經吃了)

例5)e“飯被吃了”的潛在預設與實際預設都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同時,e隱含“飯不應該被吃了”這層偏離義。例 5)f“飯被吃了”的潛在預設與實際預設都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同時,f也隱含“飯不應該被吃了”這層偏離義。

5) g. 他以為飯被吃了。(>>存在“飯”)(>>“飯”還沒有吃)

例 5)g“飯被吃了”的潛在預設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在例 5)g卻實現為存在預設“存在‘飯’”和非事實預設“‘飯’還沒有吃”,此時,例5)g不必然隱含“飯不應該被吃了”這層偏離義,但“非事實預設”自身蘊含“偏離義”。

(三)過往經歷預設問題。當“飯”是特指時,“飯被吃了”有如下成立的可能:

5) h. 飯又被吃了。(>>存在“飯”)(>>飯已經吃了)(>>“飯”曾經吃過)

5) i. 鄰居的狗兒又跑到咱家院兒了,注意!飯別再被吃了?。。?>存在“飯”)(>>“飯”曾經吃過)

例5)h中“飯被吃了”的潛在預設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但在例5)h卻實現為存在預設“存在‘飯’”、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和過往經歷預設“‘飯’曾經吃過”,同時,例5)h隱含“飯不應該被吃了”這層偏離義。例5)i中“飯被吃了”的潛在預設仍然是存在預設“存在‘飯’”和事實預設“飯已經吃了”,但在例5)i卻實現為存在預設“存在‘飯’”和過往經歷預設“‘飯’曾經吃過”,例5)i仍隱含“飯不應該被吃了”這層偏離義。

(四)漢語被字句語義預設的偏離問題。漢語被字句語義預設的偏離,主要是從兩個角度考慮的:優先考慮的是預設內所隱含的“偏離義”,其次,當預設內不隱含“偏離義”時,這層偏離義便通過句子的隱含義體現出來。

三 語用預設問題

(一)“被自殺”的個案分析。漢語“被自殺”類特殊被字結構是在網絡中出現的語言現象,符合我們所說的“語用預設”特點,我們將通過對“被自殺”的個案分析,來探討特殊被字結構的預設問題。

“被自殺”在網絡中剛出現時,脫離具體語境,我們理解上是很困惑的;百度百科提供了“被自殺”較早的、影響較大的出處:

2008年3月13日凌晨4時55分,阜陽市穎泉區豪華辦公樓“白宮”舉報人李GF在安徽省第一監獄醫院死亡。

2007年8月26日,李GF返回阜陽市當天被潁泉區檢查院帶走,隨后被拘留、逮捕。此前李GF曾多次到北京舉報當地張ZA違法占用耕地、修建豪華辦公樓“白宮”等問題。李GF是張ZA的下屬,死亡前3個月,被捕入獄的李GF曾寫信給張ZA懺悔,說是受人唆使舉報他,請求其原諒。檢察機關出具的調查結果顯示,李GF屬于自縊身亡,但其家屬不認可李GF自殺的結論,認為死亡原因蹊蹺。網民也懷疑李是被殺,部分網民為了嘲諷這種現象,提出了李GF死于“被自殺”的說法。(百度百科)

在這個語境下,“被自殺”的預設是“自殺并非事實”;百度百科對“被自殺”的意思做如下解釋:

“被自殺”一詞的大意是說:一個沒有自殺動機的人,突然因某種變故而死亡,而死亡現場呈現自殺的跡象,或被他人安排成自殺的樣子?!癝uicide”(自殺)本是一個不及物動詞,然而它卻有個不合語法常規的用法——suicided(被自殺)。

“被自殺”的意思僅就如此嗎?事實上,即便是在今天,“被自殺”的意義仍不定型,仍隨語境改變。我們已有很多人探討過“被自殺”問題,但仍沒有人系統探討過“被自殺”究竟一共有多少個意思?我們下面將按照“被自殺”在網絡中出現的時間先后順序,對“被自殺”的隱含義與預設問題,大體做下梳理和意義上的歸納:

第一類:由眾多原因導致的,必然的、可預見的、被迫的、非自愿性自殺(>>自殺并非真實)

5月17日16時24分,株洲市紅旗路待拆除高架橋發生部分橋體垮塌,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事故。(本報今日A11版)。

這是一起本不該發生的公共安全事故,“肇事者”是一座年輕的橋,它生于1994年,“享年”不過15歲。這樣一座正值當打之年的橋,卻被毀棄。表面看,這座高架橋死于自殺,因為它毫無征兆,是突然自行坍塌。實際上,它是“被自殺”,因為數天前,它就被下了死亡通知。正因如此,它的坍塌便是注定。不過,一座已經被判死刑的橋,一個本來該是意料之中的坍塌,造成這樣的慘劇,實在不能不令人扼腕。我們分明可以感覺到,這座“被自殺”的橋暴露了多重病灶。因為,悲劇的導演不是橋,而是人禍。(《一座“被自殺”的橋多個待暴露的病灶》 來源:揚子晚報2009年05月19日13:29:59)

第二類:被誤傳或被惡意誤傳為自殺的自殺(>>自殺并非事實)

近日,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被傳自殺,原因不明。各媒體記者試圖求證此事,卻發現他的兩部手機都已關機,由此使得事態更加撲朔迷離。對此,白巖松的同事辟謠,稱其在央視沒權,不可能犯經濟錯誤,他人品人格有保證,不可能出現生活問題,所以他沒自殺理由。白巖松聽到自己自殺消息后則稱:“不管外界怎么說,我該怎么做新聞還是怎么做?!保ā堆胍曋鞒秩税讕r松被傳自殺》。漢網-武漢晚報2009年10月30日03:35)

第三類:制造自殺式假相的自殺(>>自殺并非真實)

重慶打黑風暴可謂如火如荼,烏小青雖然是以受賄罪名進入看守所,但是,他與涉黑案件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烏的落馬源于今年4月被央視新聞調查曝光的“奧妮拍賣案”,他涉嫌違規操縱拍賣重慶化妝品廠和奧妮化妝品有限公司的“三工場”65畝地,該土地為中糧集團旗下地產公司“中糧鵬利”成功購買,而“中糧鵬利”的老板就是重慶“黑老大”陳坤志。合乎邏輯的猜想是:重慶的黑惡勢力希望烏小青“自殺”,也許目前涉案更深的某些黑惡勢力“保護傘”也希望烏小青“自殺”,而因烏小青牽扯過來的涉案人員更希望烏小青“自殺”。也正因此,烏小青在戒備森嚴的看守所果然成功“自殺”,我們不能不聯想到這種“自殺”是否是“被自殺”,是否是外面的腐敗分子與黑惡勢力與看守所的“內鬼”互相勾結,威脅烏小青自殺或者直接制造自殺的假相。(《網友質疑烏小青“被自殺”猜測是誰逼其走絕境》。解放網-新聞晨報2009年12月01日07:57)

第四類:失手的自殺(>>自殺并非真實)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法國媒體1月6日報道,阿富汗警方稱,阿富汗北部昆都士省一輛小型公交車發生爆炸,炸死14名塔利班武裝分子。原因竟是武裝分子安裝炸彈時,炸彈意外提前爆炸。(《巴士炸彈提前爆炸 阿塔利班分子“被自殺”》。中國日報網站2010年01月06日13:53)

第五類:被篡改為“自殺”的自殺(>>自殺并非事實)

新《三國》目前已播大半,一路高唱收視凱歌的該劇日前卻遭遇眾多觀眾“圍攻”——在《三國演義》原著中,關羽本來是戰敗后被俘誓不歸降,孫權下令將他斬首,老版《三國演義》也是遵循原著,可是在新《三國》中,關羽之死卻被改成自殺,這一改動引起了許多觀眾的爭議。飾演關羽的于榮光則認為關羽自殺的死法更加英偉和蒼涼……(《關羽“被自殺” 歷史不堪改編之重》。搜狐娛樂報道2010年)

第六類:把自己二元分隔后的自己殺自己的自殺(>>自殺并非真實)

據悉,《環形使者》由布魯斯·威利斯、許晴、約瑟夫·高登等中美一線明星主演。該片講述的是在未來世界里,時空穿梭成為可能,有一群受雇傭回到過去謀殺目標的殺手被稱為環形殺手。有一天一個殺手接到了任務,回到過去之后卻發現要殺的對象竟然是30年前的自己。從短短的一分鐘的預告片來看,懸疑緊張的劇情,未來都市的科幻場景、驚險刺激的唱片和幾位主角的表演都令人十分驚嘆。該片已經定于2012年9月28日全球同步公映。(《布魯斯·威利斯〈環形使者〉“被自殺”》。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2012-04-29 04:52:00)

第七類:經本人自愿同意而非經本人執行的自殺(>>自殺并非事實)

美國赫芬頓郵報消息稱,佛羅里達州一警官近日射殺了一名男子,起因是該男子宣稱要自殺。據報道,該男子名為喬治·路易·賈瑞特(George Louis Garrett),現年66歲,在被射中后送醫不治身亡。警方接到有人持槍藏匿室內并威脅要自殺的舉報之后,在凌晨三點到達賈瑞特的住宅。在他持槍離開房屋并拒絕放下武器以后,一名警官開槍射中他,最終致其身亡。報道還指出,開槍的這名警官已有“前科”。2002年,一名威脅要自殺的婦女同樣被其射中身亡。在該新聞下方的評論中,獲得最多人支持的一條是:“我以為協助人自殺是非法的?!逼渌W友評論說:“本頓警官(涉事警官)的確找到了一種特別的方式來阻止自殺?!薄叭绻銗鄣娜四弥鴺屝家詺?,而且你想救他的話,千萬別報警?!薄埃ㄟ@是)被警察自殺?!保ā都~約男子威脅要自殺被警方擊斃 網友評論:“被自殺”》。人民網2012年09月27日21:55)

第八類:被看作自殺的自殺(>>自殺并非真實)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8日報道,8日當天,印度尼西亞泗水市動物園一只18個月大的非洲獅,因為頭卡在鐵籠的鋼絲上而離奇“自殺”。雖然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但是獅子的尸體尚未找到。此消息一出,令所有人感到嘩然,對動物園管理措施的批評也接踵而至。(《印尼動物園獅子鐵籠內“被自殺”》。環球網2014-01-10 14:15)

我相信,實際生活中,“被自殺”的意思還不止以上總結的八類,可見,“被自殺”語義是不自足的,預設也隨之多種多樣:但“被自殺”隱含的“不該是自殺”這層隱含義,卻是這些語境下的共性。

根據我們語料的實際考察和語感,從使用數量與頻率來看:“被自殺”的預設基本都是非事實預設,所不同的是,有的是違反事實的預設,有的是違反真實性的預設。事實與真實相近,但也有所不同,前者強調事件是否符合現實,現實生活中是否真實發生了這樣的事;后者強調事件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合情理。第二類、第五類和第七類都屬于違背事實的非事實預設;第一類、第三類、第四類、第六類和第八類都屬于不合情理的、反真實的非事實預設。前者強調“自殺”這個事件并非事實;后者強調“自殺”這個事件并不合理,偏離了“自殺”事件的理想認知模式。這些“被自殺”在預設中都蘊含“偏離義”,符合漢語被字句式對“偏離義”的要求。另外,有意思的是,“被自殺”似乎排斥存在預設、事實預設和過往經歷預設,八類中的“被自殺”都沒有這三類預設,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被自殺”向人傳達的不只是一件完成的事件,而是傳遞事件表面之外非事實、非真實的東西。

(二)漢語“被自殺”類特殊被字結構的語用預設偏離問題。我們又考察了其它相關的特殊被字結構,與“被自殺”結構相仿。

以上研究表明:漢語“被自殺”類特殊被字結構主要通過預設義內蘊含的“偏離義”,即,非事實預設,使整個被字結構具有“偏離義”。其中的非事實包括非事實與非真實。

“被自殺”類特殊被字結構與存在預設、事實預設和過往經歷預設排斥,它們向人傳達的不只是一件完成的事件,而是傳遞事件表面之外非事實、非真實的東西。

無論是普通的被字句還是“被自殺”類特殊被字結構,無論是語義預設還是語用預設,在預設中,都依靠“偏離義”;即便是在預設中不蘊含“偏離義”的,在句子中也會隱含“偏離義”。

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要看到,無論是語義預設,還是語用預設,都無法完全用“預設偏離”做周遍性解釋;部分可能通過句子隱含的“偏離義”來彌補。

【附記】本文得到了匿名審稿專家和吉林大學文學院柳英綠老師的指導,謹此一并致謝。

陳新仁 1999 廣告用語中的語用預設,《修辭學習》第1期。

丁聲樹等 1961 《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商務印書館。

何自然 1988 《語用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 1965 被字句、把字句動詞帶賓語,《中國語文》第4期。

杉村博文 1998 論現代漢語表“難事實現”的被動句,《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宋文輝 2003 《現代漢語動結式配價的認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宋文輝 2005 主觀性與施事的意愿性強度,《中國語文》第6期。

王靜、王洪君 1995 動詞的配價與被字句,沈陽、鄭定歐主編《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力 1943 《中國現代語法》,商務印書館。

魏在江 2003 預設研究的多維思考,《外語教學》第2期。

薛鳳生 1994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結構意義——真的表示“處置”和“被動”?,戴浩一、薛鳳生主編《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沈家煊譯,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顏力濤、柳英綠 2014a “人際關系”理想認知模式(ICM)背景下漢語被字句的特點研究——兼及漢語被字句構式義的統一性解釋,《長春大學學報》第3期。

顏力濤、柳英綠 2014b “物”做主語的漢語被字句,《漢語學習》2期。

顏力濤 2014 《漢語被字句的“偏離義”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張伯江 2001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對稱與不對稱,《中國語文》第6期。

張伯江 2002 施事角色的語用屬性,《中國語文》第6期。

張萬禾 2007 《意愿范疇與漢語被動句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趙元任 1979/1968 《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商務印書館。

George Yule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歡
預設語義語境
創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解讀
語言與語義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吃+NP”的語義生成機制研究
問題是預設與生成間的橋
對新聞采訪中語用預設的探討
新聞采訪中語用預設探討
跟蹤導練(三)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