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電視問政的問題

2016-07-29 17:04許艷青
2016年25期
關鍵詞:解決方案問題

許艷青

摘要:近幾年來,“電視問政”這樣一種利用電視媒體平臺直擊問責官員的電視節目在我國各個省市迅速興起,武漢作為此次“電視問政”風暴的發源地,其電視問政節目為全國的此類節目樹立了榜樣。本文通過分析武漢電視問政的現狀來剖析其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力圖為促進武漢電視問政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武漢電視問政;問題;解決方案

一、武漢市電視問政的現狀

2011年,武漢掀起了“責任風暴”,實施“治庸計劃”,著力改善武漢的發展環境,以促進武漢文明城市的建設,武漢電視臺全面響應,認真策劃和落實了直擊慵、懶、散源頭的“電視問政”欄目,并受到廣泛關注。2012年武漢電視問政喊出了“百姓參與,百姓評說,百姓監督”的口號,并在該年6月26日到7月4日,重磅推出了以“治庸問責,優化環境”為主題的“十個突出問題”整改電視問政;12月17日到21日,精心策劃了以“兌現承諾,優化環境”為主旨的“十個突出問題”整改電視問政。從“治庸問責”到“兌現承諾”,武漢電視問政也實現了從“自暴家丑”、挖掘問題到督促問題的解決、監督責任的落實的轉變。

在內容上,武漢的問政主題集中在“治庸問責”、“兌現承諾”、“轉變作風”上,體現了武漢電視問政內容與時俱進、逐步深入的特點,也表明了武漢落實治理慵、懶、散的決心和信心;問政曝光的問題也相當廣泛,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電視問政的基本走向是聚焦民生、關懷基層。在形式上,電視問政為政府和民眾提供了站在一個平臺對民生問題進行平等交流溝通的機會,使部分困擾民眾的“老、大、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時,打破了群眾“上訪難”、“見官難”的慣例,拉近了官員和群眾的距離。

總之,武漢電視問政在很大程度上問出了管理的體制缺陷,問出了官員的政治修養,也問出了市民的公民素質。武漢通過電視問政重新樹立了官員形象,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促進了文明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二、武漢市電視問政的問題

(一)內容上的局限

首先,范圍廣泛,碎片化較嚴重。電視問政的選題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力求呈現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體現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節目中所呈現的問題是民眾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大到曝光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不力、城市建筑規劃問題等綜合治理問題,小到揭露火車站附近打車遇司機繞遠路、政務中心無人值守等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事。然而,這些選題在被保留典型性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存在碎片化現象,即選題缺乏系統性。當前,武漢電視問政的話題主要集中在如環境污染、基礎設施服務等領域,而那些與百姓密切相關卻矛盾重重的公共服務領域如教育、醫療領域,卻被忽視了。這就使得問政話題不具有完整性,且范圍顯得過于狹窄。

其次,缺乏深度,體制探討不足。雖然武漢電視問政的節目風格以犀利火爆著稱,但是問政中對體制的討論也不多,問政的深度仍然受到質疑。其一是電視節目本身的局限性,如時間有限,要在短時間內將問題討論清楚有很大的困難,容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其二是問政的話題本身深度不夠。武漢電視臺問政話題的篩選標準是“不討論體制、機制問題,不裁決民事糾紛,只問行政作為”,因而問政話題多停留在交通、城管、食品安全、環保等民生政治層面;其三是節目的“尺度”設置不大,主持人、問政嘉賓和特約評論員作用的發揮都受限于節目的“尺度”,問題和點評都有些趨于溫和。

(二)形式上的局限

其一,主體不明,有損問政效果。電視問政的問政主體應該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電視問政的現場,問政的主體應該是由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代表和廣大市民等組成的問政嘉賓,但受客觀條件所限,節目主持人不僅擁有現場的最大話語權,而且把握著電視問政的節奏力度,使現場民眾政治表達的機會大大縮減,這很容易將電視問政變成主持人的個人脫口秀,從而大大折損電視問政的效果。

其二,流程僵化,易成審美疲勞。電視問政興起之初,廣大群眾為節目形式的新穎度點贊。然而自2006年以來,每次節目都有所突破,在不斷嘗試新的節目形式與環節的過程中,武漢電視問政在2012年已趨于成熟,形成了一套基本定型的節目流程,即“播放暗訪短片——部門領導回應——特約評論員點評”。如果每期節目按同樣的流程來進行,那必然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不利于節目的長期發展。

其三,官民對立,難以“問計”于民。被稱為“考場”的武漢電視問政現場,官與民的地位的設置是非常明確的:官員是被問責的對象,公眾是問責的主體,主持人和評審則是調解員。這樣的設置,使官與民在無形之中形成了對立的兩方,很容易形成民眾以“考倒”官員為目的,官員以“打太極”為手段的問政局面,使兩個利益體的矛盾在被無限放大,甚至會激化兩者之間的矛盾。顯然,這不利于官民之間的交流和問題的解決。問政的意義除了對官員的承諾進行監督檢驗之外,還應該有官員在面對棘手的問題時求智于民,利用群眾的力量解決問題。

(三)效果上的局限

評價機制缺失,效度不夠。效度即有效性,電視問政的有效性與對問政結果的評價機制是緊密相關的。評價機制越公平、有效,其問政結果的效度就越高。民眾當前對武漢電視問政的評價依賴于每場問政結束后觀眾手中的滿意度表決器,這既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又很難保證評價的持續性,影響最后評價結果的公正性。而且,由于前述問政主體的問題,群眾在電視問政中對地區、部門、官員的滿意度評價受到電視臺、主持人、發言嘉賓的影響甚大,納入地區考核評價的合理合法性受到質疑,可能成為另一種形式主義。

監督作用失效,信度缺乏。信度即可靠性,電視問政的信度是與監督作用的有效程度直接掛鉤的。監督越廣泛有力,其問政結果就會越符合人們的期望,問政結果的信度就相應的越高。在武漢電視問政的現場,不乏看到被問責官員在面對嘉賓和主持人的逼問時會誠懇地許諾“馬上就辦”的尷尬鏡頭,可是,在節目之后失去鏡頭聚焦的官員們是否會去盡職的履行承諾?不履行有什么嚴重的后果?誰來監督?如何監督?有什么監督信息反映的渠道?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民眾對官員們的踐諾情況的監督,也使得公眾對問政結果的信度大打折扣。

三、武漢市電視問政的解決方案

(一)強化問政內容

主題系統化,擴展廣度。電視問政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解決的問題顯然是有限的,但是,“民生無小事”,任何涉及民生問題的事都是大事,不能顧此失彼,區別對待。一方面應該對電視問政的主題進行多方位的梳理,使其能夠以點帶面,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中心輻射作用。這不僅需要節目組在前期采集制作時將相關的話題、短片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專題,而且需要主持人和評審嘉賓在節目中對觀眾進行有意識的引導,“舉一反三”,由一個典型的問題抓出一連串類似或者相關的問題,找出漏網之魚,一舉殲滅。另一方面也要逐步涉及并深入矛盾尖銳的公共服務領域,以“不回避,不隱瞞”的態度正視社會矛盾,直面社會問題,促進官民合作,共同解決社會問題。

問政問制度,強化深度。問政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解決百姓生活中的各種難題,然而,涉及民眾的問題很復雜,形成的原因也千奇百怪,因而,強化問政的深度,問出背后的制度偏差,才是治本的舉措。一方面,需要主持人和嘉賓在問政過程中敢于“口無遮攔”、觸碰禁忌,觸及根本,不畏權威,問出普通民眾想問而不敢問的問題,逐漸放大問政的尺度,并引領其成為一種問政風格。另一方面,廣大民眾要努力提升個人的政治參與素養,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電視問政中問出真正有水平的問題,督促相關官員為推進體制的改進和完善而努力。

(二)豐富問政形式

主體明確化,提升問政效果。一方面需要重新設計節目的議程,包括重新分配主持人、評審嘉賓、相關官員和問政嘉賓的現場話語權,督促主持人歸還現場最大話語權,干好本職工作,不可越俎代庖。另一方面,對嘉賓和官員進行引導,淡化爭鋒相對,使他們加強交流和理解,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主動掌握話語權,使電視問政真正成為一個促進官民溝通的平臺。

流程多樣化,保持吸引力。豐富節目流程,需要節目策劃組通過各種方式對節目流程進行創新,如可以通過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媒體或者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與廣大民眾進行互動,時時關注民眾對于電視問政的期望和對當前電視節目的真實需求,并通過適時對電視問政的節目流程和形式做出調整,以保持其長久的吸引力。

官民平等化,共商民生大事。將電視問政打造成一個促進官民之間平等交流、共商民生大事的平臺,是電視問政的最終目標,也是電視問政的意義之所在。使官民平等化,必須要正視“考”的概念,誠然這個平臺需要公眾對官員的作為進行監督和質疑,但是這絕不能表現為對官員爭鋒相對的“倒逼”,而是真正的發自理性的追問,考出官員的問題意識;不是以問倒官員、看官員出丑為樂,而是以民愿意向官訴難、官樂意為民解憂為美,考出官員的作風態度,從而找出問題的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三)優化問政效果

建立評價機制,提升問政效度。要提高電視問政的效度,必須建立一套環節完整、內容全面、結果透明的評價機制。首先就要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將各個指標進行量化,明確影響電視問政評價結果的關鍵要素。其次,要對電視問政的前期、中期、后期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前期評估主要是對電視問政節目設計的創新性和合理性進行評估,包括節目流程是否新穎、問題設置是否合理、參與代表是否廣泛等。中期評估最主要的是要評估電視問政在進行的過程中官員和百姓的參與度,包括場內和場外的所有參與者①。對電視問政后期的評估是評價機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要關注問題的解決程度和民眾的評價,如相關曝光問題是否在問政后被重視、被調查,相關的責任人是否受到懲處,政府有哪些組合拳來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等。問政結果的落實是百姓的最終關注點,只有讓百姓切實看到電視問政在轉變行政作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職能等方面的成效后,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和持續關注。

發揮監督作用,強化問政信度。首先,建立一個電視問政曝光問題督查整改落實情況的官方通報網站,由官方在上面實時更新相關的整改落實情況,以方便群眾加強對問政的監督。其次,拓展監督舉報的渠道,充分發揮網絡監督的作用,鼓勵網民群眾隨時舉報曝光問題的整改情況。最后,要建立和落實百姓滿意度反饋機制,讓百姓對問題的解決成效進行打分,并以此作為衡量政府行政行為績效的標準。讓群眾隨時通過多渠道監督,并將群眾的反饋與政績考核直接掛鉤,能發揮監督作用,催生政府的內在執行力,強化問政信度。(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

注釋:

① 王珊.責任政府視角下的電視問政研究——以武漢市電視問政為例.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48.

參考文獻:

[1]王珊.責任政府視角下的電視問政研究——以武漢市電視問政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2]張潔.武漢電視臺“電視問政”欄目品牌構建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3]王高巖.政府善治視域下的電視問政[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4]王靜.電視問政節目研究[D].新疆大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5]熊英,喻圓圓.試析武漢電視問政節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人文論壇,2013年,卷(00期).

[6]楊詩哲,田惠風,程文浩.電視問政:現狀、問題及未來深化[J].長江論壇,2014年,卷(第6期).

猜你喜歡
解決方案問題
艾默生自動化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和折中方案
S700K-C轉轍機防水解決方案探討
避開“問題”銀行股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4G LTE室內覆蓋解決方案探討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Moxa 802.11n WLAN解決方案AWK-1131A系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