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報業的民意表達淺析

2016-07-29 08:02李丹丹
2016年25期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李丹丹

摘要:網絡作為“第四種媒體”,已經給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傳統報業的發展在新媒體環境的包裹之下尋求著自身的生存,傳媒是傳播與延續客觀信息的永恒載體,如何應對新媒體的競爭以及實現自身的網絡化生存是每一個傳統報業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圍繞某新聞的時政板塊的特點分析以及如何實現創新價值來淺析在新媒體環境之下傳統報業的民意表達,從而增強社會民主意識,為傳統紙媒尋求一種新的發展出路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澎湃新聞;創新價值;發展出路

如今,人類的知情權在新媒體環境之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遠在天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能被及時地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它瓦解了傳統媒介時代那種“一對多”的傳播主導權,使得人人都成為了自媒體,民意有了事無巨細的自由表達平臺。

當下的新媒介發展日新月異,由于技術背景、消費者背景以及產業背景等等各種因素共同促進或者制約著媒介融合的廣度與深度。民意在民主制度的體制框架范圍內得到了有效釋放,某新聞為民眾提供了自由討論的平臺,為紙媒的生產發展提供了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鮮活的范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民主與法制。

一、某某新聞的時政版塊特點

(一)原創內容專業化、優質化。脫胎于《某早報》的某新聞主打的是時政新聞,它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的受眾去閱讀,原因之一就是它內容的專業化與優質化,時政版塊的特色是“原創”與“深度”。有大量資深的采編人員,這是新聞高質量內容生產的一個重要的保證。它主要內容的定位與傳統紙媒的性質密不可分,也契合了目前新媒體平臺中資訊內容的發展模式。

網絡上層出不窮、光怪陸離的資訊很多,而在社會上很多容易被忽略的“民意碎片”也不受重視,而某某新聞的時政版塊則滿足了受眾的知情權,也在社會上形成了巨大的聚合作用,使不被重視的“微價值觀”得到了有效傳播與擴散。

(二)細化版塊,有效疏導民意。某新聞的獨家、高質的時政和思想資訊與評論不僅滿足了用戶對新聞新鮮性、時效性的要求,也從質的層面滿足了受眾的不同層次方面的需求。

目前很多新聞客戶端根據自身的特色進行了一些整改,除了在內容上以多版塊、多頻道的方式保證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更是通過點擊量等方式來決定新聞到底如何排序。針對這樣的新聞呈現局面,某某新聞將時政新聞細化為眾多版塊,“中國政庫”以洞悉中國方向的時政解讀為重點,“中南?!币詸嗤氈碌念I導人報道為主,“輿論場”主要是傾聽復雜事件的弦外之音,“打虎記”力爭成為中國反腐報道的第一平臺……某某新聞從量的維度上來滿足受眾對內容的特定需求。

(三)以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新媒體在不斷地拓展,受眾也有了更多的渠道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閱讀,所以新聞的提供者更加注重從受眾的興趣愛好出發進行新聞的采集和發布。

某某新聞在時政版塊上進行了內容的及時甄別并且進行實時的更新與報道,它的交互性也加強了受眾的新聞信息參與能力,這是與傳統的媒體議程不同的一大新的特點,也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網絡技術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我們所生活的時空被驟然壓縮,信息發布與信息接收也是隨時隨地可以進行,不再局限于一些限定的地理與時間節點。

二、網絡輿情下的民意表達

(一)某新聞時政版塊的群體集化效應。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熱點、生活現象與社會熱點不斷進行融合、沖突,作為一種特定的群體心理,有時候個體的侵犯傾向會在群體情緒中被放大,而個體所作出的決定也會比原來所堅持的觀點更加地極端,這就是群體極化效應,在某某新聞中也存在這一效應。

各種信息通過在網絡上進行迅速地傳播,受眾在各大論壇、微博與微信上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網絡媒體的強大影響力深刻影響了受眾的感知狀況,網絡民意得到自由的傳播與表達。

(二)尊重民意主體。很多情況下,每一個人都不能做到完全參與到社會公眾的事務中去,人的能力以及精力是有限的。在傳統媒體上,民意的主體主要是在幕后,但是新媒體的發展讓民意的主體有了最大限度的活動空間,擁有了自由表達的機會。

某新聞秉著尊重民意的原則,在特定的區域開辦問答區,鼓勵受眾進行留言,屬于觀點的多重集合,反饋自己的信息,參與互動,調動了受眾的積極性,也實現網絡民意的互動性,增強新聞的閱讀興趣性以及價值。

三、對于某某新聞時政版塊的思考

(一)注重內容與技術發展。新聞的發展不再是傳統媒體僅以內容就能取勝,而是更加注重功能設計、視覺設計和讀者互動等等因素。某新聞主要創新的地方就是將優質的傳統新聞內容移植到新媒體平臺,但在用戶體驗、視覺設計上仍沒有突破性的創新,這也是很多人對其未來發展提出質疑的一個原因。

在民意的表達上,內容還不夠完善。這也是某新聞以后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個地方。新媒體無疑加重了受眾的爭奪戰,在這種狀況下,任何一個媒體想要脫穎而出,不得不爭取受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傾聽民意的表達,順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真正實現內容與技術的有機統一。

(二)時政內容的影響力有限。在網絡上有一些素質底下的網民肆意謾罵,或者是語言激進,但是在某種程度上說,它也是一種網絡民意的存在方式,需要凈化傳播環境。再從某某新聞的定位入手,可以看出它主要專注于時政與思想。

從政治環境來看,時政報道所受的各種約束仍然存在。從受眾喜好來看,時政新聞的受眾面其實是很有限的,而且它的受眾群體主要是集中在文化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對于時政內容這一方面是比較感興趣的。

與時政新聞相比,像明星吸毒、明星離婚等這樣的八卦新聞更加吸引受眾的閱讀,點擊量也會更大。網絡媒介的發展也是時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網眾的思想轉變以及啟發有著重要作用。

四、結語

傳統媒體應該取長補短,在挖掘自身傳統優勢的同時,還應該從新媒體身上學習信息傳播方法與策略,轉變自身的舊有理念,實現有效傳播。由此可以顯見,某新聞的時政內容所依托的議題或者是所突出強調的議題,其實是由媒體和公眾這兩種力量來為之提供,這種議題更具有貼近性與歸屬感。在層層的擴散與傳播中,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的準確性、客觀性、真實性以及內容的深度性,有效反饋受眾的信息,注意民意的表達。

在正確看待某新聞運作與實施過程之中,以Web2.0時代為代表的這樣一種新的環境之下來看待議程設置,可以從“內部”視角來思考新聞本身特有的原因及其影響。

故而新聞應該堅守自身的特色,打造不同的創新價值,只有堅持本身所具有的鮮明特色并發揮其有效的作用,把宏觀的信息展望與微觀的互動導向相互結合起來,在新的時代潮流之下,結合當前的現實情境以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優化內容配置,尊重民意主體,才能實現自身的長足發展。(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喻國明.傳媒新視界—中國傳媒發展前沿探索[M].新華出版社,2011.01.

[2](美)詹姆斯·羅爾(James Lull)著,董洪譯.媒介、傳播、文化——個全球性的征途[M].商務印書館,2005.11.

[3]馬為公,羅青.新媒體傳播[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0.

[4]邱林川,陳韜文.新媒體事件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

[5]方建移,張芹.傳媒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09.

[6]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

猜你喜歡
新媒體環境
新媒體成為高校黨建“新武器”
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新媒體與英語聽力自主學習策略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數學教育方法的優化
試析央視六一晚會的視覺傳播及創新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