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值得“自由”這一禮物嗎?

2016-08-01 08:46邵紅巒
北方文學·中旬 2016年6期
關鍵詞:自由選擇思考

邵紅巒

摘 要:《逃避自由》從分析中古時代及近代初期的歐洲文化來研究自由對現代人的意義,對象,佛洛姆主要是通過對于資本主義產生以及發展對于“個人化”、“自由”的影響,以中世紀末期及資本主義產生之出已然發生的事情,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對比性分析,重點放在在應對這樣突如其來的美好——“自由”的時候,資本主義產生及發展中的個人以及現代人的心理分析。

關鍵詞:自由;思考;選擇

全書主要分析資本主義這一因素對于個人的作用。在沖破了封建等級制度對自由的禁錮后,“個人化”以及“自由”的發展路徑又是怎樣的呢?佛洛姆以“個人化”的過程來講述自由,開篇用嬰兒與母體的關系來形容個人的出現(個人化產生),以這種形式類比出來所要講的主題,一個人的發展歷程與整個人類的“個人化”發展歷程有著相似性,嬰兒脫離母體,漸漸長大,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權威的互動,正是類似于人類自由之發展歷程。2016年6月23日,轟轟烈烈的英國脫歐公投最終塵埃落定,卡梅倫也提出辭職。然而早前進行公投的民眾看到公投的結果,最終幡然悔悟,后悔了。由此英國境內轟轟烈烈的“反脫歐”民運又成為民間主流,甚至有公民說到以為公投只是游戲,英國斷然不會脫歐,[1]但事實證明民眾公投致使英國脫歐成功,同時民眾在英國脫歐后,又深深的恐懼了。自由,如我們所盼出現了,如何應對這種自由,就成了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離開了安全的“天堂”,我們將如何自持?

一、自由與選擇

關于人類“本能”、“自由”、“選擇”這些問題,書中有所講解。有這樣一句話“人類從有生命開始,就必須對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做一抉擇。人類并非只能從事某一先決的本能行為,而必須在腦海中斟酌許多可能的行為方式,人類開始思想?!盵2]誠然,人類與動物的不同,有一個區分點就是本能對兩者行為的作用,人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逐漸擺脫本能對其行為其決定性作用的過程,這也是社會屬性逐漸顯現的過程。我們不像動物一樣根據本能行事,面對一件事情,該如何做就成為了一個問題。

正如作者所說,當人類必須要斟酌可能的行為方式的時候,人類開始有了思想。當人類擺脫了自然的指派,必須去按照某一路徑去行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就出現了很多條路,試想一種畫面,站在一個中心點,當你要行走,從你的前后左右延伸出很多條道路,在可見的視野范圍內你可能暫時看不出它們的不同,這時會不會有些恐慌和孤獨,你甚至可能希望由高于自己的一個行為者為你做一種選擇,或者干脆希望沒有這么多選擇。自由和責任是聯系到一起的,有時候可能沒有勇氣承擔選擇后帶來的責任,因為當初選擇的時候這些責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可以選擇另外一條便捷的路而不去承擔現在壓在自己身上的責任。當然,這是消極的,我們也可以勇敢的思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條件,思考每一條路徑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而進行最優的選擇,我們不必再忍受別人為我們作出的所謂“正確”的選擇所造成的結果。因為從一開始就只有我們自己,我們是積極地掌握著自己,自由的行走。

論及掌握自己,自由地行走,就涉及到了個人如何管理自己的問題。作者提到“由于想超越自然,想脫離自然及其他的人類……他是孤獨而自由的,但也是無權力和恐懼的。新獲得的自由顯然像是一個天罰;他脫離天堂的可愛的枷鎖,獲得了自由,但是他卻不能自由地去管理自己,去實現他的“個人人格”?!盵3]作者將新獲得的自由用“天罰”這個字眼來呈現,這一詞組恰當的描述出了新獲得自由時的這種尷尬的情形,正如他也說“天堂的可愛的枷鎖?!盵4]它可愛,但又是不利于我們的枷鎖。有了自由,但是不能自由地去管理。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力,但是對于選擇的標準是什么,并沒有能夠有很好的把握,而選擇所帶來的結果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當能夠自由的管理自己的時候,這種自由才是有效的,如若不然,這樣的自由倒真成了一種天罰,上帝也許在露出鄙夷的笑容,好似在說“沒有了我的庇護,看你小小的肩膀如何承受這樣大的苦難?!?/p>

人類脫離自然是漫長而延續的過程。仍然有著原始的關系阻礙著人類人性的充分發展。作者說“與自然、家族、宗教的同一性,使個人有安全感。它屬于而且根深蒂固的生活在一個有組織的整體中,在這個整體中,他擁有一個無可懷疑的位置?!盵5]在等級制社會,這種情況更加明顯,每個人被固定在社會賦予他的固定的位置上,地位是與生俱來的,不論是痛苦或是快樂,只要能夠保證生存,一般情況下這種平衡就會一直持續下去。觀之歐洲文化,由于宗教思想的影響,這種等級制更加穩固。由中國封建社會來看,也正是如此,統治者注重思想控制,被統治者接受這種思想的引導,在能夠保持生存的條件下,在固定的位置上生存著?!掇r民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中著重強調一個概念——安全第一。[6]經過長期的磨合,農民與上層階級形成了一種近乎于穩定的保護人與被保護人的關系。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家族、宗教的同一性阻礙了人類自由意識的發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何談能夠有批判性思維和獨立自由精神的產生。這種情況類似于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前的伊甸園的生活,在嚴密的等級制下生存的人甚至不知自由為何物,也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但人類不會一直生存在這種狀況之下,個人化進程總是要繼續的。佛洛姆說到“如果個人化過程所依賴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環境,不能作為實現個人化的基礎,而同時人們又已失去了給予他們安全的那些關系(束縛),那么這種脫節的現象將使得自由成為一項不能忍受的負擔?!盵7]他很理性地提出了自由在當個人化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社會、政治環境時,才會成為一項不可忍受的負擔。換句話說當兩者關系適應時,自由還是有著它應有的光輝的。從社會發展的走向來看,由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普遍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結束了明顯的等級制。[8]以前等級制給人們的安全的關系(束縛)打破了,在這個關鍵點,經濟、社會、政治的方面的環境影響著自由對個人化的作用。

二、思考的必要性

作者說到“可是,唯有當我們有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時,表達我們想法的權力才有價值?!盵9]這一句說出了獨立思考的必要性。有了這樣的權利,而我們不會利用,那么這樣的權力于我們來說也只能是滿足我們的幻想,并不能真正的用到實處。關于如何有能力有自己的想法,第五章給出了一些答案。唯有內在的心理狀況能夠是我們確定自己的個人地位,且不受外在權威的束縛,才能有可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中世紀給人以束縛的是整個社會環境,確切的說是嚴密的等級制度。而現代來看社會依然有一種培養我們屈從于權威的趨勢。這是一種在思考方式的錯誤的引導與培養,我們屈從權威,自然缺少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在思考方面存在著這樣的現狀?!叭缃裎覀円勋@得了自由的最后一項——言論自由……但現代人卻完全不會利用它,終是人云亦云,毫無主見……我們已不再受要我們一意遵行的那些外在權勢的控制,卻忽視了具有同等權威的輿情與公眾意識?!盵10]這種狀況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普遍地存在著。我們不會利用我們的自由。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一個社會現象,甚至一條娛樂新聞,大眾的意見會表現出空前的一致,會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時間發生,有一人指出問題,大眾在不甄別的情況下人云亦云,輿論一邊倒,當事件繼續發生,又出現了新的聲音,原先的大眾意見又如數轉而支持新的聲音,即使是相矛盾的。當言論自由以這樣一種方式被使用著的時候,也許前輩們費勁心血的斗爭結果就成了一個名稱,一項虛幻的權力而已。所謂的權威輿情的力量有的時候會非常的強大,足以左右事情發生的方向。我們要甄別信息,做出簡單的思考,很多的網絡群體事件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思考,沒有得到真實消息的途徑,“沉默”在此時就顯得相當珍貴。

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從個人心理分析的角度也可以找到答案?!耙粋€人放棄了他獨有的個性,變得和周圍的人一模一樣,便不再感到孤獨和焦慮?!盵11]有了自由,必不可少的就會產生孤獨和焦慮,現代人擺脫這種孤獨和焦慮的方法之一,就是舍棄自我,尋求和周圍人的同一性。由此可以想象一種情形,在一條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所有的人朝著一個方向走著,只有你一個人逆著人流的方向,這種孤獨感可想而知,甚至產生一種恐懼感。這當然是一種比較極端的狀況。在運動場上,人們習慣逆時針奔跑,你不會想著要逆著人群,順時針奔跑,這其中當然涉及到安全問題,但也能說明問題。同樣的,在對待一個問題上,我們第一反映是更趨向與多數,尤其是在與自己并不太大利害關系的問題上,會簡單的服從多數。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相信獨立思考的力量是支撐著這些少數人的。

我們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知識,也知曉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也試圖動用思考的力量,但是我們真的思考了嗎?還是只是籠中鳥,在大的框架內幻覺自己在思考? “由于他覺得必須表示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忘記了,他是在重復另外一個人的權威意見,故而相信,他的這個看法是經由自己思考而獲致的?!盵12]作者指出了這樣一種獨立思考的幻想,這種情況最隱蔽,以至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見過。聲稱是思考的結晶,但是我們真正的了解我們所思考之物嗎?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確實動用了自我思考的力量,給權威的觀點找理由,找論據,但是有的時候并不去思考他們說的到底對不對,在此就出現了批判性思考和創新的問題。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可否先放下已知的結果,或者抱著對已知結果的懷疑的態度。陳景潤證明1+1=2,他用嚴密的邏輯,證實了這個問題,在我們看來也許無用,但是他思考的過程是可貴的。

照作者所說,還有一個問題阻礙著我們自由的思考。 “現在流行的一種可悲的迷信的想法是,只要知道的事實越多,一個人便可獲得關于真實事情的知識……他們的時間與精力由于需要學習越來越多的事實,而消耗殆盡,以至于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思考了?!盵13]作者犀利地嘲笑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一經典。仔細想想,事情貌似也正如作者說的這樣。人的時間精力有限,當都耗費在對越來越多的事實的積累上,哪有精力再去思考。大可以在與別人的談論中搜索自己腦中所積累的事實,隨便提取幾條,你都會贏得“博學”的美譽??v使腦容量無限,但真正的智者并不是以量取勝或者用已知的事實去教導他人,因為好似只要肯積累,任誰都有可能成為“博學的人”,真正的智者應該是散發著思考的光輝,并且將這些思想的路徑與給予他人,用思考的力量預知未知的世界。也許在積累到一定程度之時,我們該停下來將我們所得整理歸納,思考并且運用。

三、結語

人們獲得了所謂“自由”這種東西,縱然自由有他的萬般好處,但是人們同時也失去了原來固定的安全感。如作者反復強調的在大機器生產面前,作為一個個小齒輪,個人尤其是中產階級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不安全感以及無權力感,或者說是缺少對自己承擔自己選擇所造成的結果的承擔的勇氣。這是自由的另外一面,我們不得忽視的一面。面對這樣的無力感,有些人選擇放棄或者逃避這種自由,即便是交出自我,放棄自我選擇的權利,由第三者來決定他們的未來,去服從某種權威。

命運似乎進入了一種循環,人們再一次失去自由。只是他們服從的權威由神轉而到世俗,進而到一種經濟制度,進而到現代人的內心的束縛,自由的敵人貌似越加強大也越加隱秘,隱秘到我們自以為自己享有自由,在與明顯的外在的權威束縛的斗爭中我們勝利了,但又產生了更強大的敵人,但我們不自知,少有真正的獨立思考,少有批判性思維,在巨人的肩膀上大部分的我們沉醉于水平線上的風景。我們忘了的后人也想把我們作為巨人而去眺望更高處的寬廣。也許是某一個節點的出現才能叫醒沉睡的我們,但是我們就是在這樣一種的被動的狀態下發展著。等待下一個節點,等待下一次發展。對于作者提到的教育的方式,我們都知道,教育至關重要,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的教育也許能為這一問題的解決發揮一些作用。

參考文獻:

[1]夏國涵.英國脫歐的深層原因及歐盟下步改革措施,鳳凰國際智庫, http://pit.ifeng.com/a/20160630/49271552_0.shtml,訪問時間:2016 年 6 月 30 日.

[2][3][5][7][9][10][11][12][13][德]E·佛洛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0頁.

[4] 2000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劉海林的譯本中第27頁翻譯成“新獲得的自由成了詛咒,他擺脫了天堂甜蜜的束縛,獲得了自由”。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21頁,第71頁,第111頁,第114頁,第125頁.

[6][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顯,劉建等譯:農民道義經濟學.譯林出版社, 2013年3月第2版.

[8]施治生,徐建新主編:《古代國家的等級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

猜你喜歡
自由選擇思考
“互聯網+”時代新聞采訪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飛機燃油系統對多路輸入信號源選擇的方法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語用”環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美國壟斷不了“自由”“民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