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影片《鐵皮鼓》對原作思想藝術價值的保留

2016-08-01 01:25張媛軍舒麗蘋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3期
關鍵詞:電影改編思想內涵藝術價值

張媛軍 舒麗蘋

摘 要:《鐵皮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廢墟文學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世人公認的偉大文學作品。1979年德國著名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對該作品進行了改編和拍攝,并接連獲得大獎,飽受贊譽。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通常都會引起廣泛爭議,導演們面臨的最大難題便是如何保留原作思想和藝術方面的價值。而沃爾克﹒施隆多夫卻成功地做到了既讓電影精彩好看,也不犧牲其藝術價值與思想內涵。本文將通過對影片中的表現手法和鏡頭的分析來闡釋其成功之處。

關鍵詞:《鐵皮鼓》;電影改編;思想內涵;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張媛軍(1983-),女,漢族,四川宜賓人,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舒麗蘋(1979.11-),女,漢族,四川仁壽人,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及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2

一、相關背景簡析

《鐵皮鼓》是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的代表作,也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廢墟文學的代表。它講述了由兩男一女三人行產生的三歲幼兒在目睹成人世界的邪惡和丑陋(充滿性、罪和政治謊言)后不想長大、結果停止長高直到20歲的故事,旁及三歲幼兒整個家族的乖舛命運。

不少人認為,這本書的成功與作者的身世有著密切的關系。格拉斯出生于德國和波蘭的爭議地帶但澤地區,還曾被迫在納粹德國的軍隊中服役,這些都使他對于圍繞著德國、波蘭和但澤地區所發生的歷史有一種超乎常人的切膚之痛。同時,他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波蘭人,這使他能從一種發自于家庭的微觀視角來看待這一段歷史。而正是這種獨特而新穎的視角,成就了本書的藝術魅力。但更多人認為,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于它體現了作者對于納粹勢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德國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原因的探索。同樣是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德國,作者并沒有一味的著眼于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小見大,耐心的為讀者進行剖析和展示。

沃爾克﹒施隆多夫是德國著名導演,他擁有在電影導演中少有的政治學背景,又和大部分優秀的導演一樣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他于1979年拍攝的由本書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鐵皮鼓》曾在戛納電影節中獲得金棕櫚大獎,又在1980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兩個重量級的獎項可謂是對這部電影最大的褒獎和肯定。

雖然在學術界中對于《鐵皮鼓》改編電影是否真正保留了原著的思想精髓還存在諸多爭論,但這部精心打造,并受到廣泛認可的電影使許多原本可能錯過這部巨著的青年人得以領略到原著中的深邃思想和藝術魅力,其功勞和價值不容忽視。

二、影片《鐵皮鼓》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分析

(一) 深邃鮮明的思想

改編電影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留和體現原著的精神內涵,因此,影片《鐵皮鼓》對原著的思想進行了非常到位的闡述。通過對影片的賞析,觀眾可以發現,影片有兩條主線貫穿始終:一是通過對奧斯卡母親、父親和舅舅三人扭曲的情感和肉體關系來體現但澤地區、德國和波蘭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歷史;二是通過奧斯卡的眼睛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納粹為何在德國找到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兩者相互交織,有機結合,非常鮮明。影片中的相應描寫,形散而神不散,細膩而不失典型,將這一主題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

1. 奧斯卡的母親、父親和舅舅三人之間的虐戀,對于但澤地區、德國和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歷史有著相當明顯的象征意義。對這種扭曲關系的描寫和政治映射,是原著思想價值的核心之一。

奧斯卡的父親是德國人,舅舅是波蘭人,當兩個男人在市場里爭論但澤地區的歸屬問題時,他們的手也分別在背后牽著奧斯卡母親的左右手,這一幕不僅僅是對這段三角戀情的細膩描寫,更是對在但澤地區這片有爭議的土地上暗藏著的危機的最好寫照,即使戰爭還未爆發,即使一切看似平和,實則激流暗涌,沖突的種子早已被埋下。

奧斯卡的父親在隨和、玩世不恭的表面下,隱藏的是一種對妻子的無視和冷漠。當奧斯卡的母親和舅舅在一邊彈唱一邊調情的時候,他的父親卻喝得醉醺醺地在和朋友們高談闊論。對于這樣一種漠然,作者試圖體現得是納粹德國通過打感情牌來掩藏險惡野心的事實。但澤地區的居民的確是以日耳曼人為主,當時德國當局打著“血濃于水”的牌子來爭取但澤地區的“回歸”,事實上,但澤地區只是他們的第一步,是納粹對于弱小國家的肆意欺凌和為更大的野心所做的準備。

奧斯卡的舅舅表面上是和奧斯卡的母親情投意合,但他羸弱的外表和貪婪的內心也是顯露無遺的。關于這點,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鰻魚”之爭。當奧斯卡的母親因為丈夫購買并津津有味的食用腐爛牛頭上的鰻魚的事情和奧斯卡父親發生激烈爭論而傷心哭泣時,舅舅表面上看似在保衛母親的尊嚴,給予安慰,但下一幕,在母親的房中,奧斯卡看到的是舅舅貪婪的欲望之手悄悄伸到了母親的裙子下面……這讓觀眾們不禁想到德國和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歷史。當德國侵占了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的時候,作為鄰國的波蘭非但沒有做出強硬的正義抵抗,反而從中趁火打劫,從而助長了納粹德國的囂張氣焰,也可算是波蘭在二戰中咎由自取的一大因素。

最后將視角落到奧斯卡母親身上。相比之下,她的確是最脆弱、最無助的。沒有選擇的她只能在奧斯卡父親和舅舅之間尋求依靠和慰藉。但到最后,當她發現雙方都是虛情假意的時候,她絕望了,通過不停地吃生魚直到中毒身亡的扭曲方式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柔弱的女子在扭曲的感情中只能走到萬劫不復,而弱小的民族在囂張如虎狼的侵略者之間即使能謀求生存,也只能飽受喪失尊嚴的痛苦,生不如死。這恐怕就是作者對于爭議地區人民遭遇最痛苦的哀嘆。

2. 在探索納粹為何能在當時的德國生存和發展的原因方面,影片首先從小孩的視角展現當時人性的麻木。由于奧斯卡個子矮小,經常受到同伴的欺負和老師的針對。在電影中,觀眾看到的是一個長相文靜的小姑娘提議讓奧斯卡喝下孩子們撒了尿的湯,這不能不讓人覺得有些觸目驚心。但更奇怪的是,在這一切殘酷的事情發生的同時,一個大人就在不遠處專心的剝動物的皮,他看著這一切,不但沒有惱怒,沒有制止,還似乎有些興致勃勃。一個沒有對于弱者的同情,沒有對于孩子管教的社會,注定了是滋生政治問題、哺育戰爭種子的罪惡溫床。而當恃強凌弱成為了一種風氣和習慣時,一個民族走上極端主義的不歸路也就不遠了。

影片接下來體現得是當時文化的荒蕪。在影片中,觀眾看到奧斯卡家里墻上本來掛的是貝多芬的頭像,但隨著家里裝上了收音機,希特勒蠱惑人心的演講響徹千家萬戶時,貝多芬的畫像被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希特勒的畫像。對于這種文化被拋棄的現象,奧斯卡也有過抗爭,他用三拍子的鼓點把閱兵式上的進行曲變成了“藍色多瑙河”,但這畢竟只是作者對其希望的一種一廂情愿的寄托。畢竟,一個孩子又如何能夠阻擋整個民族墮落的腳步?德意志民族本來有著優秀的文明,這樣的文明足以成為整個民族的脊梁,引領人們去追求真善美的東西。但是一旦這些東西被別的東西所取代時,這個民族也就迷失了。

影片還體現了當時德國人對于生命的漠視。影片中,先是小孩子們將活生生的青蛙扔到了正在沸騰的熱水中,享受著一個弱小生命痛苦的掙扎;再是奧斯卡的父親看到腐爛的牛頭沒有絲毫的難過,心里想的竟然是上面蠕動的鰻魚,還逼迫自己的妻子吃掉鰻魚,口中念念有詞:“我可以是花了大價錢買來的?!边@樣的態度是可怕的,讓人不寒而栗。生命是值得敬畏的,人一旦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那么災難也就不遠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中被屠殺的數百萬的猶太人,不正是人們對于生命輕視的結果嗎?

由此可見,影片和原著一樣,沒有顯著的政治批判,也沒有做作的痛苦呻吟,觀眾看到的是導演用舉重若輕的方式揭露了人類歷史上一段最不堪的事實,極大地保留了原著的思想價值。

(二) 冷酷幽默的語言

原著中充滿嬉笑怒罵的黑色語言一直是為讀者所稱道的部分??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政府通過“假大空”的政治灌輸腐化了德國人的語言和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德國人不得不重新尋找真正的、鮮活的語言來解放自己僵化的思想,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廢墟文學絕對不是格拉斯的專利。廢墟文學幾乎是那一代作家共同的聲音,一度空前繁榮。但是,作者獨樹一幟,借用了長不高的主角奧斯卡的眼睛,從下到上的看著這個虛偽的世界。奧斯卡外表天真無邪,換來的是人們對他的毫無戒心,于是他能更清楚地看到身邊人們的本色。奧斯卡看似是個孩童,卻能用超乎成人的冷靜眼光來看待世界,近乎殘酷的嘲諷身邊荒唐不堪的人和事。

在改編的電影中,奧斯卡的扮演者大衛﹒本奈特有著天真可愛的外表,而他的臺詞卻是冷酷而不失幽默的,體現出和他的可愛外形極不相稱的性格:

“慢慢地熄滅的火堆里冒出的煙,像第五條同樣肥大的裙子蒙住了我的外祖母,把她,她的四條裙子,她的嘆息聲,圣者名字的呼喚聲,同科爾雅切克一樣地罩在裙底下。等到兩個穿制服的人變成搖搖晃晃的圓點,慢慢消失在電線桿之間的暮色中時,我的外祖母才費勁地站起身來,似乎她已經生了根,而現在正把這剛開始生長的植物連同泥土和纖維一齊拔出來?!?/p>

“本人系療養與護理院的居住者。我的護理員在觀察我,他幾乎每時每刻都監視著我:因為門上有個窺視孔,我的護理員的眼睛是那種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藍眼睛的我?!?/p>

“克勒普有時用安排時間表來消磨時間。他總是一邊排表,一邊大嚼血腸和問扁豆。這一事實證明了我的一個論點,它斷然宣稱:夢想家都是貪食者??死掌湛傄ú簧俟し騺硖钏臅r間表。這一事實又證明我另外一個論點:唯有貨真價實的懶骨頭才能做出省力的發明來?!?/p>

“據說,每回大火起時總要在場的民眾都同聲高唱圣母頌,而且還宣誓賭咒。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科爾雅切克幾次縱火的場面,必定莊嚴肅穆?!?/p>

觀眾被這樣的矛盾所左右,時而忍俊不禁,時而如坐針氈。在這一點上,原著的藝術魅力在改編的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保留。

三、結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永恒的傷疤,對于這段歷史的反思從未停止。無數藝術家和思想家都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向后世傳達他們的呼喚,呼喚人類用理性去克服人性中的貪婪,呼喚每個民族都不應選擇麻木不仁,不應放棄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無論是《鐵皮鼓》的小說還是電影,都沒有選擇一味地進行空洞的說教,也沒有選擇用血腥和暴力的描寫來刺激他們的受眾,而是運用較溫和的手法輕松的帶領讀者和觀眾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每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都具有這樣的品質,它融合了各種相互矛盾的特性,卻又能使其得到有機的統一,并在其間游刃有余?!惰F皮鼓》的小說和改編電影都被很好地賦予了這樣的品質,它們共同的價值也就在于此,深刻而不沉重,有趣而不低俗。

參考文獻:

[1]君特﹒格拉斯. 鐵皮鼓[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2]《鐵皮鼓》簡介[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鐵皮鼓.

[3]王光利. 鐵皮鼓的荒誕與真實:一個多聲部敘事交響的象征世界[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1.(04).

[4]張束,馮勇. 從《鐵皮鼓》論小說改編電影[J].電影文學, 2008.(05).

猜你喜歡
電影改編思想內涵藝術價值
從英美哥特文學電影改編看文學的影像化
中國傳統武術思想內涵及其對現代武術發展的啟示
淺析現代包裝插畫設計的商業應用
融合與創新:偽滿洲國建筑研究
以《歸來》為例探討文學電影改編藝術
古城墻中所包含的藝術文化解析
淺談當代藝術在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研究
《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改編模式研究
淡化教育痕跡,強化隱性教育
審美文化視域下莎士比亞悲劇的電影改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