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節鏡輔助復位與傳統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對比觀察

2016-08-05 21:19張虎葉明鈞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19期
關鍵詞:傳統手術脛骨平臺骨折臨床療效

張虎?葉明鈞

【摘要】 目的 觀察并對比關節鏡輔助復位與傳統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手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應用關節鏡輔助復位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5%)低于對照組(2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臨床功能優良率為 87.5%, 高于對照組的 6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兩種手術方式均具有一定療效, 關節鏡輔助復位術療效更為顯著, 手術時間短, 創傷小恢復快, 安全性高, 應用價值明顯,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關節鏡輔助復位;傳統手術;脛骨平臺骨折;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071

脛骨平臺骨折是關節內骨折的一種, 由于骨折部位的治療難度大, 臨床治療較為棘手[1]。目前, 常用的傳統手術是通過切開后直視下復位內固定, 由于切口大導致創傷恢復慢, 易引起術后并發癥。近年來, 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 關節鏡輔助復位漸漸被應用于臨床治療[2]。關節鏡輔助復位術是一種新型手術, 臨床治療中仍需更多引證。為此, 本院隨機選取80例患者分別應用兩種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并對比其療效?,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齡(41.7±10.1)歲, 包含車禍高能量損傷18例, 墜落傷9例, 運動損傷9例, 其他原因4例。脛骨平臺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10例, Ⅱ型19例, Ⅲ型9例, Ⅳ型2例。研究組患者中, 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齡(42.1±9.2)歲, 包含車禍高能量損傷19例, 墜落傷10例, 運動損傷8例, 其他原因3例。脛骨平臺骨折分型:Ⅰ型11例, Ⅱ型18例, Ⅲ型10例, Ⅳ型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病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Ⅰ、Ⅱ、Ⅲ型由前外側切入, 并使脛骨外側平臺骨折線充分暴露, 將半月板下筋膜組織橫向切入, 使外側關節面充分暴露, 觀察分析骨折及平臺塌陷狀況等, 如發生平臺塌陷應采取開骨窗頂抬植骨進行復位。復位成功后選用松質骨拉力螺釘與解剖鋼板進行固定。脛骨平臺骨折Ⅳ型由前內側切入, 復位及固定方法與Ⅰ、Ⅱ、Ⅲ型相同。合并軟組織損傷依照患者個人情況采取一期或二期治療。

1. 2. 2 研究組患者應用關節鏡輔助復位術治療:按照患者骨折狀況選擇入路部位。于患肢大腿中段應用止血帶進行止血, 使用關節鏡對關節腔進行探查, 了解患者交叉韌帶、半月板損傷狀況, 及時清除瘀血、組織碎塊。具體操作程序:①脛骨平臺骨折Ⅰ型骨折未發生明顯移位, 應通過關節鏡采用前交叉定位器于距關節間隙2 cm進行定位, 復位并使用螺釘固定。②脛骨平臺骨折Ⅱ、Ⅲ、Ⅳ型, 由前外側入路, 使用關節鏡探查, 依平臺塌陷方向進行頂抬, 并使用同種異體骨粒進行填充, 使平臺塌陷恢復高度。骨折發生劈裂移位處于鏡下復位, 成功后按照骨折類型及骨折移位塊情況選取松質骨拉力螺釘或可吸收螺釘進行內固定處理。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以及臨床功能優良率?;颊吲R床功能優良率采用Rasmussen脛骨踝部骨折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3], 評分為0~30分, 其中≥27分為優, 20~26分為良, 10~19分為可, ≤9分為差。功能優良=(優+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手術狀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發生1例關節僵直,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5%(1/40);對照組發生3例關節僵直, 4例創傷性關節炎, 1例膝周軟組織損傷,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0%(8/40),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臨床功能狀況比較 研究組臨床功能優良率為87.5%, 高于對照組的6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的膝關節骨折, 對該病的治療很大程度上影響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傳統手術治療雖具有一定療效, 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如恢復慢、創傷大、并發癥多等[4, 5]?,F可見, 微創科技的發展使關節鏡輔助復位這一新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臨床治療, 療效顯著。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5%)低于對照組(2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 關節鏡輔助復位臨床應用優勢顯著, 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提升安全性, 提升治療效果。研究組臨床功能優良率(87.5%)高于對照組 (67.5%) (P<0.05)。由此可見, 關節鏡輔助復位較傳統手術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狀態。

綜上所述, 兩種手術方式均具有一定療效, 關節鏡輔助復位術療效更為顯著, 手術時間短, 創傷小恢復快, 安全性高,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威, 宋耀宗, 王世武.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觀察.北京醫學, 2012, 34(11):965-967.

[2] 李泳高, 馬儉凡, 張昊, 等 .脛骨平臺骨折手術療效影響因素的探討.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9(21):36-37.

[3] 楊家琪, 王平理, 王炳杰.脛骨平臺骨折的損傷機制、影像學分類及其診斷價值.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2, 21(6):378-380.

[4] 石巖, 崔文崗, 肖德明.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新進展.國際骨科學雜志, 2013, 34(3):174-177.

[5] 路磊, 陳鵬.關節鏡輔助下微創脛骨平臺骨折的手術治療.浙江創傷外科, 2013, 18(6):906-907.

[收稿日期:2016-02-01]

猜你喜歡
傳統手術脛骨平臺骨折臨床療效
不同方法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觀察
傳統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效果比較
枸櫞酸咖啡因治療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臨床分析
微創手術治療胃潰瘍42例臨床分析
研究腹腔鏡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術中的臨床應用
早期應用前列地爾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觀察
可吸收螺釘治療34例老年脛骨平臺骨折并發骨質疏松的效果及其對疼痛和并發癥的影響
改良乳腺癌手術與傳統乳腺癌手術臨床利弊對比分析
不同方式治療小兒疝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胸腔鏡治療急性膿胸的臨床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