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鼻竇炎患者手術前后黏膜的結構及功能變化

2016-08-11 19:55張梅鳳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0期
關鍵詞:鼻內鏡手術慢性鼻竇炎

張梅鳳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鼻竇炎患者手術前后黏膜結構以及功能的變化。方法 60例慢性鼻竇炎并實施鼻內鏡手術治療的患者, 術前術后均給予糖精實驗以及鼻黏膜電鏡檢查, 對比患者手術前后黏膜結構以及功能的變化。結果 患者術前纖毛清除速率為(3.9±1.3)mm/min, 手術結束后纖毛清除速率為(7.2±1.8)mm/min,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颊咝g后纖毛結構相較術前存在較大改變, 纖毛形狀、內質網、密集程度等均出現改變。結論 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后黏膜功能及結構相較術前均出現較大差異, 鼻內鏡手術治療能有效改善慢性鼻竇炎患者纖毛結構及功能。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黏膜結構;黏膜功能;鼻內鏡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67

慢性鼻竇炎是當前臨床極為常見的一種耳鼻喉科疾病類型, 患者至少1個鼻竇表現出明顯的慢性、化膿性炎癥, 嚴重者將波及患者呼吸道系統以及腦部循環系統, 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影響[1]。鼻內鏡手術是當前臨床針對慢性鼻竇炎患者治療的常用手術類型, 本次研究將探討慢性鼻竇炎患者手術前后黏膜結構以及功能的變化,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慢性鼻竇炎并實施鼻內鏡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齡12~75歲, 平均年齡(45.8±10.4)歲。本組患者入院時均存在明顯的鼻塞、頭痛、流涕等癥狀, 部分患者存在眼內壓迫癥狀, 患者行鼻內鏡檢查可見鼻腔內存在不同范圍的炎癥及水腫癥狀。

1. 2 手術及檢查方法 本組患者均給予鼻內鏡下鼻竇炎手術治療, 患者術前應用CT對其鼻腔、鼻竇冠狀位以及水平位骨窗進行掃描, 明確患者病變位置、范圍后對患者實施篩竇分房分型, 給予鼻內鏡手術治療以切除患者病變組織, 選擇患者上頜竇口以及后鹵部位的黏膜組織作為觀察標準。本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收縮劑以及抗生素應用, 清洗鼻腔3次/d直至患者鼻腔內填塞物完全清除, 治療持續時間4~7周。

患者術前術后均給予電鏡檢查以及糖精實驗, 其中電鏡檢查過程中, 由檢察人員將手術過程中選擇的標本使用4%戊二醛+1%四氧化鋨進行雙重固定, 而后給予丙酮進行梯度脫水, 最后完成包埋、鉛鈾雙重染色, 使用電鏡觀察組織標本上炎性細胞浸潤、黏膜細胞水腫、黏膜息肉以及病理性腺體的出現情況;而糖精實驗則需要等待患者鼻腔分泌物完全清除后將少量糖精(0.5 mm)置于患者下鼻甲內側, 距離鼻閥距離約1 cm并嚴禁患者摳鼻或者用鼻大力吸氣, 指導患者自然吞咽, 統計患者糖精放置開始直至患者吞咽時感覺到甜味的時間, 并以此作為糖精在鼻黏膜纖毛上的運動時間[2]。

1. 3 觀察指標 測定患者術前術后鼻腔黏膜結構與鼻道黏液纖毛清除速率(MTR), MTR=中鼻道測試距離/測試時間, 測試距離=患者下鼻道距離2/3-0.5 cm。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黏膜功能 本組患者術前纖毛清除速率為(3.9±1.3)mm/min,

手術結束后纖毛清除速率為(7.2±1.8)mm/min,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黏膜結構 本組患者術前電鏡檢查可見其纖毛柱狀細胞較為稀少, 纖毛整體存在粗細不等、粘連、紊亂、融合等現象, 同時患者鼻腔結構內杯狀細胞數量明顯增多、橋粒連接不清、內質網擴張、細胞連接松垮、線粒體空泡, 存在纖毛核型不夠規則、間隙擴大現象;患者術后電鏡檢查則可見其纖毛形態已經基本恢復正常, 纖毛數量明顯增多, 短線毛、微纖毛數量均勻存在, 纖毛粗細變為均勻, 整體排列較為整齊、密集, 存在“9+2”結構, 內質網、線粒體結構恢復正常。

3 討論

當前臨床針對慢性鼻竇炎患者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兩種類型, 其中保守治療主要是通過對抗生素、血管收縮機、黏液促排劑、抗組胺藥、高滲鹽水等藥物的應用, 而手術治療則包括鼻內鏡下鼻竇手術、上頜竇鼻內開窗術、上頜竇根治術、鼻內篩竇切除術、鼻外篩竇切除術等多種類型, 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3]。鼻內鏡手術是當前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的常用手術類型, 其手術過程中能夠通過對細長軟管鏡的應用對患者鼻竇內部結構進行全面清晰的探查, 同時不對患者鼻腔、鼻道產生刺激, 最終徹底清除患者鼻竇內病變, 這一過程中不會對患者鼻竇黏膜及結構產生影響, 促使患者鼻竇黏膜結構、功能快速恢復正常[4]。

事實上, 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檢查時可見其鼻黏膜顯著增厚、固有膜水腫、血管壁增厚等癥狀, 部分患者管腔甚至直接閉塞, 病情持續一段時間后可見患者鼻黏膜被明顯破壞, 出現鱗狀上皮化生以及肉芽組織, 鼻黏膜正常結構被破壞, 黏膜功能也由此受到嚴重影響[5]。本次研究中針對患者術前鼻黏膜進行檢查, 可見患者鼻黏膜纖毛清除功能嚴重受損, 纖毛結構出現異常變化, 相關細胞組織也存在明顯異常癥狀, 患者術前纖毛清除速率為(3.9±1.3)mm/min, 手術結束后纖毛清除速率為(7.2±1.8)mm/min, 患者術后鼻黏膜纖毛清除速率相較術前明顯增高(P<0.05), 代表著患者黏膜纖毛功能相較術前明顯恢復, 主要原因則是由于鼻內鏡手術下患者病變組織完全清除, 在后續各種藥物作用下纖毛結構開始恢復正常, 患者病情也得到有效治療。

綜上所述, 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后黏膜功能及結構相較術前均出現較大差異, 鼻內鏡手術治療能有效改善慢性鼻竇炎患者纖毛結構及功能。

參考文獻

[1] 史凌改, 王廣科, 劉宏建, 等.慢性鼻竇炎患者手術前后黏膜的結構及功能變化.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14):65-66.

[2] 藏志敏.慢性鼻竇炎手術前后鉆膜的結構及功能變化分析.基層醫學論壇, 2013, 17(28):3795-3796.

[3] 李健鷹, 楊莉萍. 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前后黏膜的結構及功能變化. 河北醫藥, 2010, 32(11):1452-1454.

[4] 李海霞. 慢性鼻竇炎患者手術前后黏膜結構及其功能的變化分析. 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5):18-19.

[5] 羅金橋.鼻內鏡手術前后慢性鼻竇炎患者鼻黏膜形態及功能的變化.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34):35-36.

[收稿日期:2016-03-11]

猜你喜歡
鼻內鏡手術慢性鼻竇炎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與護理
鼻內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與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分析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過程中的護理配合
短期布地奈德混懸液經鼻霧化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療效觀察
全程護理對鼻內鏡手術患者術后康復及滿意度的影響
鼻內鏡下治療鼻竇炎對中下鼻甲處理的價值評析
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心得體會
經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療效觀察
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下鼻竇手術的臨床療效觀察
右美托咪定輔助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壓在鼻內鏡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