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孟子“仁政”思想

2016-08-29 15:26謝祎睿
人間 2016年23期
關鍵詞:性善論仁政諸侯

謝祎睿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論孟子“仁政”思想

謝祎睿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本文對孟子的核心思想“仁政觀”進行了探討,從構成仁政觀的理論基礎、經濟基礎與實行仁政的根本之策來把握孟子這一重要思想,并對其當時的可行性與當下的現實意義進行了分析。

孟子;仁政;性善論;井田制;民貴君輕

一、理論基礎——性善論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各學說的理論前提和基礎,深入了解孟子的仁義、仁政、德育等觀念就會發現,這些思想理論都離不開人性本善之論。

首先要明確的是,孟子所謂“善”,是“善端”,而所謂“端”,意即萌芽、一種可能性。也就是說,“人性本善”并非說人性就是善的,而是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一種向善、性善的可能性。與之相反的荀子“性惡論”也是說一種作惡的可能性。雙方都并不是將人完全定性?!豆珜O丑章上》言及四心時也明確用了“端”這一概念——“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庇辛恕皭烹[、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人就有了追求向往仁義禮智即向善的可能性。而此“四心”又是人生而具有的,少其一則“非人也”。由此推之,則向善之心亦是與生俱來,即“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也即“性善”。為了說明這種“生而有之”的性質,孟子更是以水流比之,在與告子的辯論中,孟子言:“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币饧慈诵灾篇q如水往下流,這是肯定而絕對的。而且,既然生而有之,則就具有平等而普遍的性質,即“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所以,孟子所謂“性善”,強調人自然生成的可能性,強調生而有之的肯定性,更強調眾生平等的普遍性。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人性本善,那何以出現君子與小人、善人與惡人、賢者與平民等等分別呢?孟子又以水作比——“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币簿褪钦f,外在的“勢”使人有了善與惡的分別。所謂“勢”,可以用《盡心上》中“居移氣,養移體”來理解,即外在的環境和奉養可以改變人的氣體。當然,不僅僅是外部環境,人自身的修養也很重要。所謂“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是人自己選擇的后果,留有善之本心的人便能成為賢人君子,而失喪了的便只能為庶民小人。這也就是可能性的體現,人還是會受到后天的因素的影響使得這種本性之善走上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所以理解“性善”是不能簡單地認為孟子就是說所有人都是善良而不會作惡的,這樣的理解是膚淺而片面的。正是因為孟子強調的是“端”,所以才會更深層次地提出仁政、德育等以使人能夠“存其心,養其性”。

性善論的基礎性作用由此體現出來。人既有“四心”,則有“四德”,要守護仁義禮智并且“擴而充之”以達到“保四?!钡哪康?,就需要實行“仁政”。也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以人性之善行仁政而得天下。更為重要的是,孟子提出,這種仁政是每個君主都可以施行的,《梁惠王上》中就有“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明確了“是”和“為”的界限,進而又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法。至此,仁政論的理論基礎基本完整了。

二、經濟基礎——井田制

這是孟子思想中爭議很大的部分,很多人認為這是孟子思想不被重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孟子處在戰國時期,這是一個諸侯混戰、社會動蕩的時代,民眾的生存生活很成問題?!读夯萃跎稀贰敖褚仓泼裰a,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就反映了當時的百姓生活狀況。所以孟子提出了“制民恒產”,所謂“民之為道者,有恒產者又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這不僅是對民眾生活的保障,更是王道仁政實行的前提條件。因此,針對這個,孟子提出了恢復西周的井田制。事實上,井田制最早便是見于《孟子》,“方里為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便是孟子對于西周井田制的描述,當然這方面還有賴于更多的史料來證明支撐。不論井田制是否真實存在或是否就是孟子所說的樣子,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制度能否適應當時的社會狀況。我們知道,商鞅實行的是“開阡陌”而“廢井田”,這與孟子的觀點是完全相悖的,而史實證明商鞅的變法是很有成效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從反面看出,孟子的方法至少在當時所處的階段是不行的。這并不能說孟子就完全錯了,只是說,在那樣一個爭霸的時代,民生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孟子從民出發,這是肯定沒有錯的。但是他忽略了諸侯的出發點,諸侯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強兵富國、贏得戰爭、獲得土地、一統天下,而民生只有等整個社會真的安定下來之后才能被提上關注重點。因此,孟子的主張是難被諸侯采納的。

除了“制民產”外,“薄民稅”也是一個無錯但不合時宜的主張,保民固然重要,但集中一切資源投入戰斗是更為現實的需要??梢哉f,和平年代,孟子的這些主張是能夠被采納的,但在戰爭年代,孟子的主張未免有些欠妥,缺乏可行性。但我們還是應看重孟子這種“以民為本”的出發點,尤其是對于當下政策的制定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根本之策——民貴君輕

此可謂孟子最具有深度與前瞻性的考慮?!侗M心下》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干水溢,則變置社稷?!边@一段論述很深刻,也很大膽??梢哉f,在當時能夠對君民關系認識到這樣一種層面是非常不容易的。孟子之前的孔子、子思不乏對于民的重視,但將民置于君之前,甚至認為諸侯行為如果危及國家就應該被替換掉,這種思想在秦朝建立封建專制制度后是不可能產生的,也只有在春秋戰國這樣的時代才能被容納?!白冎弥T侯”帶有一絲悖逆意味,也難怪朱元璋將孟子逐出孔廟,對其著作進行刪減。

既然民貴,那么能否得到或者保有天下就在于是否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所謂“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既然如此,那么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要“保民”。這個詞在《孟子》中時常被提到,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等。如何“?!??首先肯定要解決民的生存問題,即要“養民”,如何“養”?便要用到上文提到的“制民產”、“薄民稅”。關于方法的合理性就不再贅述。待到民眾的基本生存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就應該提高人民的道德修養了。冉有問孔子:“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泵献右惨詾椤爸斺孕蛑?,甚至以孝悌之義”是民富后的首要任務。這也就是要“教民”。儒家對教育的重視由來已久,孔子便有“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孟子有性善論,肯定人的“善端”,但如何發展還是與后天的影響有關,前文已有論述。良好的教育不僅有助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重要的是對于國家的治理有協助推動作用?!峨墓稀酚醒裕骸叭酥械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彼?,教育的重要意義在于明人倫,而人倫道德一旦規范起來,就更易施行仁政。

“民貴君輕”之間還有重要一環,即社稷。我以為,孟子對于社稷的辦法主要體現在對君臣關系的處理之上。一個國家的穩定不僅在于安撫民心,與國君朝夕相處的臣子也是關鍵因素?!睹献印るx婁下》提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边@種近乎平等的君臣關系與后來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論斷是完全相反的,

是難以被專制社會容忍的,受到這種思想影響的黃宗羲撰寫的《原君》、《原臣》已被視為是對封建專制的反抗與斗爭,而不僅僅是一種治國理念了。在孟子看來,君臣只是分工不同。君要“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臣則是“為天下,非為君;為萬民,非為一姓”。尤其是后一句更能體現孟子對于君臣各司其職之看法。當今社會雖不存在君臣關系了,但是還有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存在,孟子的思想可以指導現代官員更好地為萬民服務,使天下受利而釋害。雖然孟子的這部分思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被中國社會接受,但是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價值與思想意義,以及對現代國家社會治理的重要指導作用。

[1]楊伯峻著.孟子導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1

[2]孟子.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2

[3]李興和.孟子“性善”略論[J].思想戰線:1995(2):14-19

[4]謝耀亭1,郝怡2.王道仁政:孟子政治思想論析[J].古今論析:2013:81-85

B222

A

1671-864X(2016)08-0104-02

作者:謝祎睿(1995—),女,漢族,湖南長沙,本科,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猜你喜歡
性善論仁政諸侯
五張羊皮
烽火戲諸侯
孟子的性善論思想詮釋
烽火戲諸侯
從孟子“性善論”看“好為人師”的當代意義
烽火戲諸侯
孟子說仁德
孟子的性善論思想及其道德教育價值
《論人民民主專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