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旅游空間更新改造的方法研究
——論文化激活與旅游轉型

2016-09-14 08:30江愷強
四川建筑 2016年4期
關鍵詞:土城片區空間

江愷強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 400030)

?

文化旅游空間更新改造的方法研究
——論文化激活與旅游轉型

江愷強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 400030)

我國已經進入城市發展轉型期,面臨諸多城市病問題的挑戰。文章就是針對城市中出現的舊城風貌趨同、空間環境質量較差、活力衰退情況提出的從文化旅游的角度進行分析,來對城市空間重新塑造,并以重慶市城口縣土城片區舊城更新為例提出了更新策略,以期對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意義。

文化旅游;文化空間;舊城更新;策略研究

隨著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歷史文化逐漸遺失在大規模的拆舊建新當中。城市景觀同質化嚴重,城市風貌趨同,街區人氣不斷流失。如何從空間上恢復文化特色,同時吸引人氣達到恢復舊區活力,是當今眾多城市更新所面臨的問題。

所謂文化空間,是指具有文化性質或屬性上的地點、場所或是物質空間[1]。文化空間在形成上與區域傳統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受到居民、社會團體、外來者等主體的影響[2]。而文化旅游空間是指立足于文化資源,同時能夠滿足旅游中游客對文化的需求的場所、地點或是物質空間[3]。本文以重慶市城口縣土城片區為例,通過對規劃區文化脈絡和空間形態的分析,探尋以文化旅游為更新目的的更新模式的具體操作手段,為今后的相關更新模式提供一個參考依據。

1 項目概況與特征

城口地處渝川陜三省(市)交界處,是重慶市的西北門戶。土城片區位于城口壩子中央,三面環山,一面臨河,地處城口中壩高臺之上,而上下兩臺之間最大高差有近30 m,中間以崖線進行分界。整個基地分為西部河街片區、中部片區和東部片區(圖1)。

圖1 區域劃分

城口縣人文底蘊深厚。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曾經在此地屯兵;明清時期白蓮教和清軍活動的故事流傳下來;又有李先念、徐向前等革命前輩在城口活動過。城市中歷史古跡尚存。城口傳統建筑等歷史文化資源,代表了城口這個城市的文脈線索。結合當地其它文化要素,具體可以分為:以古城墻、古城門、三國文化為代表的城口土城(又稱葛城)文化;以蘇維埃紀念公園、紅軍活動遺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及結合陜西地區風格的川渝傳統穿斗建筑為代表的秦巴文化。

目前基地存在城市待更新地區普遍的問題:在長期未管控的基礎上,居民自建房屋較多,整個規劃區建筑密度偏大,公共空間被擠占,傳統建筑本身質量較差,同時缺少人員維護,展現出一片破敗不堪的情景。整體居住環境質量較差,同時人員流失,活力衰退??傮w而言,土城片區風貌雖然尚存,但是文化缺失嚴重,空間環境質量較差。

2 規劃思路與研究重點

針對土城片區的特點,舊城更新以文化為導向,以旅游轉型為目標,以文脈修復和空間品質提升為主線。規劃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設計策略:自下而上是結合政府的發展目標,根據政府提出的更新建議,提倡自主更新,積極引入特色民宿等新興產業,強調社區層面的微型更新,通過調動居民的主動性來自我更新的更新方式。自上而下強調結合更新目標,從城市層面整合資源要素,特別是對于城市特色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推進意義的人文景觀、建筑風貌、空間結構等。梳理和明確未來發展的空間提升方向以及文化展示架構,形成以使用者感受為核心的公共空間體系,整合并創造具有豐富文化旅游價值的公共空間。文化是旅游發展的精神內核,旅游依托的載體形式是空間[4],如何在更新中使規劃區向文化旅游空間轉型,創造出“文化——旅游——空間”三者能夠相互產生積極影響的更新模式,是本次規劃研究的重點。

3 設計原則

3.1規劃統一原則

在更新中應該整合城市的文化資源,土城片區只是作為城市文化中的一部分,不能單獨將土城的文化與城口文化割裂開來進行研究,需借助城市本身的文化資源綜合考慮。同時,整體性原則也適用于規劃區內的產業功能、視線通廊、綠地景觀、空間格局等方面,最大化的保留城市原始特色風貌。在更新過程中應使文化、空間、旅游作為一個整體,將文化作為物質空間的精神內涵,依托文化空間發展旅游,使“文化——旅游——空間”形成相互交融的整體。

3.2文化原生原則

在發掘城市本地文化特色時,需保證文化的原生性。有的城市為豐富自身文化多樣性的需求,隨意添加外來文化要素,造成各種文化要素雜糅在一起的文化亂象。城市舊區是城市記憶的承載者,也側面記錄了城市的歷史變遷,隨意增添外來文化要素,打破了城市原有文化生態格局,破壞文化的原生性。在更新過程中應順應城市文化發展脈絡,積極推進本地文化的前進發展。

4 設計策略

4.1構建更新次序,整合空間構架

通過對土城片區現狀問題的梳理,結合當地政府的意見,在更新過程中采用以點帶面示范式更新,達到對土城片區進行整體性更新的目的。規劃依據政府意見結合上位規劃,對規劃區內的三個片區進行層次性和遞進式的策略設計:西部河街片區為最具有開發及示范價值的地區,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功能、環境整治以及風貌改造,形成土城片區新的景觀形象;對第二個地區中部區域的行政功能進行精簡,對土城路兩側和縣政府及縣委為主的政務中心以及土城南城門周邊進行風貌改造,打通中部區域的步行通道(圖2),打通蘇維埃紀念公園和市民廣場形成一個整體的開敞空間;東部區域現狀環境不佳,問題復雜,要求按照總的更新目標研究整治對策。

圖2 步行系統規劃

對于片區的整體空間,尊重街區格局,施行“去腐、存老、織新、重組”空間策略,多方位、多角度的提升空間環境,以達成“留白減密、提升風貌、控制高度、濕度強度、貫通視廊”的目的。具體措施有:(1)去腐:拆除功能多余或質量較差的建筑或構筑物以及層數較低布局混亂的建筑(2)存老:保留一些具有特殊意義或是具有典型肌理特征的建筑或構筑物,如城墻城門、政府大院等;(3)織新:依據原有空間肌理重建部分建筑,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間界面;(4)重組:整合建筑布局,使其更符合功能需求,順應街道空間布局。

4.2挖掘文化資源,塑造特色風貌

經過對城市文脈的梳理,結合城市文脈中的三條文化線索,建立起文化旅游路線,通過充分發掘人文旅游資源,確立了“老街印象、秦巴風情、紅軍文化”的目標導向,并通過整合整個城口縣城的旅游文化資源,例如以古城門城墻的組織、紅色文化、歷史名人、節慶習俗和市井風情的展示,搭建旅游體驗服務的平臺,來增強針對外來人口的異質化的文化氛圍和吸引力。

4.2.1老街印象

“老街印象”是指在空間中植入土城片區在發展過程中自身的文化內涵,以此來呼喚老城口人對于老街的記憶,吸引本地人流。將這種風格運用于片區的環境塑造上,通過對功能業態、綠化鋪裝(灌木、喬木、鋪裝材質、顏色等)建筑風貌(立面、風格、顏色等)、景觀小品(窨井蓋、休閑座椅、垃圾桶、電線桿、標識設施、花壇、雕塑、文化墻等)制定相應街道環境治理導則,進行特色化打造。另根據縣志描述,用還原重建或符號化的形式展現原有城門所在,敞開四座城門附近的視野通廊,增強“老土城”的氛圍。

4.2.2秦巴風情

“秦巴風情”主要通過片區中的建筑形制進行反應,建筑風格偏向巴風,突出巴山原鄉在建筑細節上的差別,并以秦巴風情的穿斗建筑為基調,加入城口土墻、垛木房特色,并呼應土城概念。局部地段點綴徽派、湖廣的硬質山墻(弧線、碼頭)和精美的木雕磚雕,增加立面變化,同時在建筑山墻或懸魚處使用特色符號增添人文氣氛,如代表城口巴人所屬龍蛇巴人的巴蛇吞象,或是選用白虎、廩君化虎等符號圖案。

4.2.3紅軍文化

通過將紅色文化與古代文化結合,整治更新與旅游發展結合,將土城片區打造成未來的一個紅色旅游目的地。結合紅軍公園、蘇維埃紀念公園等紅色資源,再現紅軍戰斗時的情景,激發游客的愛國情緒和戰斗熱情。在環境整治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紅色文化的環境要求,選用紅色系灌木、具象景觀小品的方式來營造紅軍文化氛圍。

4.3營造傳統漫游空間,打造老街步行氛圍

通過結合坡地丘巒,對現有公共空間進行整合、疏通,形成多條立體化的自由路線,相互搭接、轉換,可自由組合為不同長度、不同區域分布的街巷空間,并提供豐富的景觀體驗。此外,在保留原有空間格局的情況下,增加縱向步行通道。未來圍繞崖線建立觀景平臺,或是通過在崖線修建棧道或城墻的形式,環通整個崖線景觀,增加了步行系統的連通性和步行體驗的趣味性。

為營造出老街區步行環境,規劃將基地內的汽車站遷出,基地內外減少機動車的流動。并將土城路定位為步行街道,原則上不允許機動車進入,緩解機動車的通行和停放壓力,同時保障步行的安全和舒適,還原老街本身的步行氛圍,提升規劃區的旅游趣味性。

4.4引入特色優勢產業,重煥社區人文活力

為符合對土城片區的定位,將基地內部的農貿市場遷出,將行政功能進行精簡,同時替換東部片區功能。經過功能置換后,西部河街片區以傳統零售商業為主,包括特色餐飲和創意集市;中部片區行政功能精簡之后,將糧倉周圍打造為城市民宿、娛樂休閑、創意文化功能集群;而精簡之后的行政組團,也代表了紅色文化中的紅色政權;與之相對的蘇維埃紀念公園周邊經過整合后流出的開敞空間作為民俗文化的展示空間,具體包括建立民俗文化館、民俗文化墻等措施;針對東部片區,在考慮盡量使用原有環境的情況下,建立藝術部落和鄉野民宿這樣具有極其具有個性的空間。盡可能的在產業功能上聚集人氣,保證社區的人文活力不再衰退。

5 結束語

文化旅游空間更新,不是通過對空間簡單的環境改造就能滿足居民的使用需求的,而是需要改變傳統的簡單環境改造理念,賦予地區一定的人文內涵,探索城市的文脈體現城市文化與空間整治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同時還應該考慮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體驗,具體來說,文化旅游空間更新的根本問題就是旅游者眼中的城市文化傳承如何在物質空間上的具體體現,這當代諸多城市病的解決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依據。

[1]向云駒. 論“文化空間”[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35(3):81-88.

[2]李玉臻.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文化空間研究[J]. 學術論壇, 2008(9) :178-181.

[3]喻學才. 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J]. 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6(1): 63-70.

[4]侯兵, 黃震方, 徐海軍. 文化旅游的空間形態研究——基于文化空間的綜述與啟示侯兵[J]. 旅游學刊,2011,26(3) :70-77.

江愷強(1991~),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市更新。

TU984.181

A

[定稿日期]2016-05-27

猜你喜歡
土城片區空間
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片區綜合開發的投資模式探討
展望臨港新片區金融改革與創新
土城鎮紅色文化旅游創新區多元發展模式研究
青島新片區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區地圖
土城蟲茶與茶幫
潘聞丞的土城隨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