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意識之論爭及其當代啟示

2016-09-15 06:39韓彩艷
人間 2016年25期
關鍵詞:論爭儒家思想馬克思主義

韓彩艷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傳統意識之論爭及其當代啟示

韓彩艷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圍繞當下愈演愈烈的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全面回顧傳統意識的論爭,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前論爭中的各種意見的歷史淵源,而且可以使我們從歷史的論爭中直接獲得如何重新建構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參考。

儒家文化;論爭;啟示

習總書記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p>

社會是一個系統結構,因而任何一項社會改革都必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人們在進行經濟、政治方面變革的同時,必須有相應的思想文化變革與之保持同步。在當前,我國的經濟政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必然觸發人們去探索如何在思想意識方面也來一番轉換,以重新建構與經濟政治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當代中國文化精神。

一、傳統意識的釋義

傳統意識就是在某一民族歷史文化中占據統治地位而成為人們普遍的生活指導原則的觀念系統。作為傳統意識的觀念體系,具有如下特征:

1.與社會政治經濟同構,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是其價值觀念的體現。

2.超越具體個人的存在,成為全社會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是一社會最基本的行為規范。

3.滲透于社會各個階層的思想意識中,為社會大多數成員所共同信仰認同,成為一個民族的價值中心和心理結構中的組成部分。

顯而易見,在中國歷史上,符合這一定義而成為中國民族傳統意識的,恰恰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一套觀念體系,因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而被我們稱之為中國傳統意識。

二、傳統意識的爭論

(一)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意識的全盤性否定。

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是把民族復興的問題從直接的經濟政治功利轉移到思想文化價值層面。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意識的全盤性否定有現實的觸機和西方意識的傳入。

1.現實觸機。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中國社會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進步,封建軍閥不斷鬧出復辟帝制的丑劇。而傳統意識中的儒家思想似乎與封建專制有不可離散的姻緣,傳統意識中的邪惡因素助長著軍閥們的倒行,袁世凱頒布了“尊崇孔圣文”、“祭孔令”,恢復清代的祭孔儀式,同時,袁世凱還通過一切的傳統手段證明復辟帝制的合理性。人們對封建帝制是深惡痛絕的,而袁志凱的這一行為,使人們在痛斥袁世凱的同時,也產生對儒家思想的憎恨與厭惡。專制制度表現著傳統的邪惡,而傳統又助長著專制的復辟。

1915年5月8日,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國恥日,袁世凱承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這一舉動,全國各界群情激憤,斥責袁世凱的賣國行徑,堅決反對日本的侵略陰謀,迫于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二十一條最終宣告無效。[1]

袁世凱借助孔教復辟的倒行使人們比以往更加疏遠傳統意識,而袁世凱的賣國行徑,使知識分子人民的力量與國民思想覺悟的重要性。這兩方面更加堅定了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對國民思想的啟迪。

2.西方思想意識的輸入。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規模輸入進一步暴露了中西思想文化之間的巨大落差,使人們清楚的看到了傳統意識與具有現代化價值導向的西方意識的抵牾之處。如蔡元培用孔子學說與西方的實用主義做比附,孔子講“尊王”,實用主義講“民主”;孔子講“唯女子難養也”,實用主義講“男女平等”。在深入對中西文化作了比較之后,無疑促成了人們對傳統意識的全面反叛,以西方的價值尺度為衡量標尺。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對儒家思想進行全盤批判,由于每個人思考問題的角度及個人的親身經歷的不同,對儒家思想批判的方式和對象也就不盡相同。陳獨秀主要是從現代社會生活的角度和現代精神生活的角度猛烈的抨擊各種傳統觀念,指出人應該具有真正的人格獨立和政治經濟上的平等,而儒家的各種觀念意在使人的成為封建統治的附庸,而儒家的各個部分及其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統一的整體,所以針對儒家思想并沒有可以繼承和改造的部分,應該以西方意識完全取代。胡適則側重從儒家學術方面給予抨擊,打破儒家長期壟斷中國思想的局面。在1919年2月,胡適出版了《中國哲學史大綱》,這部著作在學術方面并沒有引起大的轟動,而在思想變革卻具有極大的價值,給儒家思想以重重一擊。

(二)現代新儒學對傳統意識的“創造性轉換”。

馮友蘭高揚儒學,試圖把西方哲學融入儒學之中,以期實現儒家思想的“創造性轉變”。[1]主要是對程朱理學的新發展。馮友蘭認為“哲學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辟R麟對陸王心學的“新發揮”,著重從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生存與延續的維系方面,從儒家思想與中國新文化建設關系方面,去肯定和高揚儒學的價值和意義。熊十力主要是通過儒家思想的自我改造來實現儒家思想的新發展。[1]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傳統意識的科學性評判。

當時中國革命的一些特殊需要,決定了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只能把理論活動的重點放在唯物史觀的傳播介紹上。中國馬克思者對傳統意識的研究評判,通過對新儒家思想的批判反駁,闡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待傳統意識的基本原則和立場,同時,通過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的系統研究,科學地評價傳統的思想文化。

三、啟示

之前一直沒有提及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還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只有當物質基礎得到滿足,我們才會去追求精神的滿足?,F在,是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當前,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是復興傳統文化,而不是復古。之前主要是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國傳統文化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涵。[2]

[1]趙德志.傳統意識的現代命運[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

[2]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J].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5(08).

[3]張路園.近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統文化基礎研究述要[J].求索,2010(3).

[4]許青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統文化淵源及其實現路徑[J].求索,2009(7).

[5]史福偉.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契合[J].新疆社會科學,2014(2).

G40

A

1671-864X(2016)09-0160-01

韓彩艷(1994.12-),女,漢族,山西運城,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猜你喜歡
論爭儒家思想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論風格》文本系譜與論爭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中學新詩教材的一場論爭及其意義
村上春樹文學翻譯論爭背后的譯論之辨
儒家思想與書法
從“三吏”“三別”看儒家思想在杜詩中的滲透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