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2016-09-15 03:09高麗華蘭瑋瑋
中國民間療法 2016年8期
關鍵詞:臺階上肢偏癱

高麗華 蘭瑋瑋

(山東省乳山市中醫院,264500)

?

早期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高麗華蘭瑋瑋

(山東省乳山市中醫院,264500)

腦卒中發病后,由于存在不可逆的運動神經細胞損傷,所以其功能恢復單純依靠藥物治療,可能達不到理想的預后效果[1]。針對神經細胞在損傷早期的可塑性特點,通過有效的康復鍛煉,可達到運動功能最大限度恢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預后[2]。另外有效的功能鍛煉還可以加強腦循環的建立,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代謝和重組的產生[3]。因此,只有適時的系統化的康復介入、采取綜合有效的措施,并注意循序漸進和患者的主動參與,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中樞神經受損的功能,為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創造條件。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科對12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2013年9月—2014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120例,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判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齡為60~80歲,偏癱側肢體肌力0~3級。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肢體癱瘓程度、病情嚴重程度、并發癥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以下早期護理干預。

1.肢體擺放和體位轉換(生命體征穩定48 h后進行)。定時翻身(每2 h/次)是預防褥瘡的重要措施。開始以被動為主,待患者掌握翻身動作要領后,由其主動完成。為增加偏癱側的感覺刺激,多主張偏癱側臥,此時偏癱側上肢應呈肩關節前屈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癱側下肢呈伸髖,膝稍屈、踝背屈90°,而健側肢體放在舒適的位置。仰臥位時,偏癱側肩胛骨和骨盆下應墊薄枕,防止日后的后縮,偏癱側上肢呈肩關節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癱側下肢呈屈髖、屈膝、足踩在床面上(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支持或幫助)或伸髖、伸膝、踝背屈90°(足底可放支撐物或置丁字鞋,痙攣期除外),側健肢體可放在舒適的位置。健側臥位時,偏癱側上肢有支撐(墊枕)肩關節前屈90°,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癱側下肢有支撐(墊枕),呈邁步狀(屈髖、屈膝、踝背屈90°患者不可懸空)。

2.偏癱側肢體被動活動(發病后1~3周進行)。多數腦卒中患者偏癱側肢體主動活動不能或很弱,肌張力低。為了保持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腫脹和僵硬,促進偏癱側肢體主動活動的早日出現,以被動活動偏癱側肢體為主?;顒禹樞驈慕岁P節到遠端,一般為每日2~3次,每次5 min以上,直至偏癱側肢體主動活動恢復。同時,囑患者頭轉向偏癱側,通過視覺反饋和治療師言語刺激,有助于患者的主動參與。被動活動宜在無痛或少痛的范圍內進行,以免造成軟組織損傷。在被動活動肩關節時偏癱側肱骨應呈外旋位,即手掌向上(仰臥位),以防止肩部軟組織損傷,產生肩痛。

3.床上活動(發病后3~4周進行)。①雙手叉握上舉運動:雙手叉握,偏癱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關節之上,在健側上肢的幫助下,做雙上肢伸肘,肩關節前屈、上舉運動。②翻身:向偏癱側翻身呈偏癱側臥,雙手叉握、伸肘、肩前屈90°,健側下肢屈膝、屈髖、足踩在床面上,頭轉向偏癱側,健側上肢帶動偏癱側上肢向偏癱側轉動,并帶動軀干向偏癱側轉,同時健側足踩在床面用力使得骨盆和下肢轉向偏癱側;向健側翻身呈健側臥,動作要領同前,只是偏癱側下肢的起始位需他人幫助,健側臥時肢體擺放同前。③橋式運動:仰臥位,上肢放于體側,雙下肢屈髖屈膝,足平踏于床面,伸髖使臀部抬離床面,維持姿勢并酌情持續5~10 s。

4.站立活動(發病后3~4周進行)。①站立平衡訓練:通過重心轉移進行站立位下肢和軀干運動控制能力訓練,開始應有治療師在偏癱側給予髖、膝部的支持,酌情逐步減少支持,注意在站立起始位雙下肢應同時負重。②偏癱側下肢負重(單腿負重):健腿屈髖、屈膝,足踏在矮凳上,偏癱側腿伸直負重,其髖膝部從有支持逐步過渡到無支持。③上下臺階運動:患者面對臺階,健手放在臺階的扶手上,健足踏在臺階下,偏癱側足踏在臺階上,將健腿上一臺階,使健足與偏癱側足在同一臺階上,站穩后再將健腿下一臺階回到起始位,根據患者的體力和偏癱側股四頭肌力量等情況,酌情增加運動次數和時間。

5.室內行走與戶外運動(發病后3~4周進行)。在患者能較平穩地進行雙側下肢交替運動的情況下,可先進行室內步行訓練,必要時可以加用手杖,以增加行走時的穩定型。上下樓梯的訓練原則是上樓梯時健腿先上,下樓梯時偏癱側腿先下,治療師可在偏癱側給予適當的幫助指導。在患者體力和偏癱側下肢運動控制能力較好的情況下,可進行戶外活動,注意開始時應由治療師陪同。

結果

效果評定:采用Flugl-meyer運動功能測評法(FMA)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6個月的肢體康復情況進行分析評定,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體恢復越好,總分<50分為肢體嚴重功能障礙。

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肢體功能無顯著差異,治療6個月后對比,觀察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FMA評分比較(分, ±s)

討論

腦卒中患者在患病早期進行護理干預一直是臨床中相對薄弱的環節,早期進行患肢的按摩與被動活動是防止和減輕二次損害的有效途徑和方法[4]。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結合患者的認知功能以及個體差異,針對性地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從早期的體位擺放到床上的被動、主動康復訓練,再到離床后的穩定性、協調性訓練及生活能力訓練等,醫護人員及康復師根據病情及時更新訓練計劃,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夏娟芬,何瑞英,沈炯.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2):135-136.

[2]陳海燕,蔡娜.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山東醫藥,2009,49(20):116-117.

[3]程瑞蓮,黃娟,顏美霞,等.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和心理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3):94-95.

[4]吳玉方,陳芳,陳選蘭.30例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訓練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4(12):38-39.

2016-02-24)

猜你喜歡
臺階上肢偏癱
膈肌訓練在腦卒中中促進偏癱康復恢復中的應用
革故鼎新 塵毒治理上臺階
錯誤姿勢引發的上肢問題
走在除法的臺階上
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的研究
侗醫用木頭接骨保住傷者上肢66年1例報道
神經松動術對腦卒中偏癱肩痛的療效觀察
強化肩胛帶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的療效
臺階
上肢負重振動訓練對偏癱肩關節半脫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