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2016-10-09 08:36鄭劉根姜春露向必偉程樺
大學教育 2016年9期
關鍵詞:課程建設資源

鄭劉根 姜春露 向必偉 程樺

[摘 要]普通地質學是高等院校地學相關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也是非地學專業通識教育的重要課程。該課程以地球科學基本理論框架為知識內容,以構建科學的地學思維方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核心的地球系統科學觀為教學目標。針對“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問題,可以從分層次課程定位、比選優秀教材、教學內容體系構建、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及優化課程考核方式等幾方面對該課程進行探討,以期為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提供參考。

[關鍵詞]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9-0119-03

一、引言

普通地質學承載的是地質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它是地質學專業的入門工具。對于地質專業及其相鄰學科專業的初學者,普通地質學課程承擔了啟蒙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的任務。[1]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學生專業興趣的引導和專業基礎知識的儲備起著重要作用。

當代人類面臨著資源、生態、環境、災害等多重因素影響,靠單一的追求社會快速發展已無法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人類面臨的生存問題越來越復雜、嚴峻,單一的學科知識已無法滿足解決現實問題的需求,需要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自然科學知識甚至法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知識協同解決。安徽大學立足安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地質學、地理信息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測繪工程等學科專業基礎上著力打造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資源、生態與環境創新人才。目前,學科群下各相關專業已把普通地質學作為學科平臺課程開設,學科群體系下如何進行該課程的建設是一個重要而又新穎的問題,筆者在此針對該問題進行相關探討,以期能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二、課程建設思考

(一)分層次課程定位

普通地質學課程內容囊括了從地質學研究的顯微尺度、微小尺度的礦物、巖石,到中、大尺度的造山帶及全球板塊,乃至行星地質,從外動力地質作用到內動力地質學活動再到天體運行以及生命起源,從地質學大類學科的諸多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到資源-環境-災害與生物演化、人類發展等,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2]根據不同的專業需求,該課程應該分成三個層次,具體見表1。

(二)比選優秀教材

教材在課程教育尤其是專業基礎課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它既是知識的載體,又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一本好的普通地質學教材不僅要在內容內容上涵蓋地質學科的主要知識點,更要深入淺出地將深奧的概念、復雜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便于學生接受,同時還要反映學科發展的前沿。[3]因此,教材的挑選必須慎重。

進入21世紀,我國地質教育迎來又一個高峰,出版了多部普通地質學教材,這些教材的顯著特點是知識體系的構建仍然以地質作用及其產物為核心,但注意吸收歐美發達國家編寫的同類教材的優點,同時增加“板塊構造”、“地球系統科學”、“地質資源”、“地質環境”等科學前沿。[4]

從教材的可讀性、知識的連貫性及新穎性、教材的出版水平、教材的認可程度等方面來看,南京大學舒良樹主編的《普通地質學》(2010年第三版)不失為一本優秀的教材。該教材是我國第一本全彩色銅版紙印刷的教材,其中包含400多幅彩色圖表,其中三分之二的彩圖是新選圖件,90多幅照片是主編親自拍攝的典型地質現象。該教材體系合理,概念準確,詳略得當,圖文并茂,受到國內地質教育界的普遍歡迎。

此外,國外教材相對較為注重教材的積累和傳承,且出版周期較短,保持了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可以作為補充教材。如Lutgens和Tarbuck主編的《Essentials of Geology》(11th edition)、Plummer,Carlson和Hammersley主編的《Physical Geology》(15th editon)。[4]

(三)構建教學內容體系

普通地質學課堂教學包含三個部分知識。第一部分是地學背景知識板塊,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特征、地質構造、地質年代、古生物學和礦物等內容;第二部分是地球動力作用板塊及其產物,包括內力、外力地質作用;第三部分是地球的資源與環境知識板塊。[5]

針對不同的專業,教學內容重點應有一定的區分。對于地質學專業,第一部分知識中的地質年代和礦物學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知識,應重點并詳細講解。第二部分內容是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應以講解和討論為主,注重讓學生理解。對各種地質作用過程,授課時應重點圍繞“成因、特點和產物”這條主線來解釋各種地質作用之間的異同點及其內在關聯性。而第三部分內容,應作為科普化、通俗化知識,力求深入淺出,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

對于資源、生態與環境專業的學生,第三部分內容應作為重點講授內容講授。授課過程中要圍繞“資源的利用前景和可持續發展”以及“地質災害與人為地質作用”來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注重地球科學探索方法,而非一味灌輸地球科學知識點;重知識框架的介紹而非單純知識點的灌輸,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和總結。2.注重引領學生了解學科前沿,而非一味接受傳統知識,授課教師要涉獵廣闊的知識,了解地球科學各個分支領域,隨時關注各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在教學的同時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及時更新相關教學內容;課堂上授課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對當前社會所關注的諸如資源開發、地質災害、全球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直接影響到沿海城市生存空間)、物種多樣性減少等熱點問題開展討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地球科學的興趣,增強學生作為地球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6]

(四)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目前信息量大、知識豐富的階段,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要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注入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任務驅動法是讓學生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來解決教師設置的一系列問題。[7]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方法,將學生逐步導入分析問題—獲取新知識—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良性循環中。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任務驅動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因材施教。在使用該方法的過程中,教師對問題的設置十分關鍵,既要將需要講授的知識蘊含在問題中,又要循序漸進,使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逐步解決問題,同時發現一些新的問題。具體步驟可按提出問題、初步討論問題、知識補充與問題分析、綜合討論、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教師應該做到引而不發,在關鍵時刻提點學生,不能全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共同查找資料、進行討論,推薦組內一名同學進行匯報。每次小組成員表現計入平時成績,作為最終考核的一部分。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普及,教師在制作地質類課件時,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媒介并用的優勢,有意識地通過多媒體介質提高課件的可視化程度,實現課件的情景再現功能,優化課堂教學手段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不僅包含有靜態的圖像,也包含視頻、動畫和影視片斷等素材,能夠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如講到地球的形成與演化和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時,傳統的教學一味強調概念的準確表述,教師呆板灌輸,學生的理解全憑天馬行空的想象,缺乏感性認識,效果必然很差。如果通過讓學生觀看一些效果逼真的模擬視頻,學生不僅能將抽象晦澀的概念充分理解,而且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的要點。質量較好的視頻素材其實并不難獲取,如Discovery、BBC以及國家地理等欄目錄制的科普紀錄片,經典的有《地球的成長》、《地球形成的故事》(BBC)、《活著的石頭——地質學概述》(PSB)等影片,這些影片制作精良,是理想的基礎地質學類課程的教學素材。[8] [9]

慕課具有課程資源豐富、學習時間和地點自由、教學模式靈活、能夠獲取相關學分和學位等多種以人為本的優勢[6],也可以引進普通地質學教學,讓學生有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五)優化課程考試方式

目前通行的考試以閉卷考試方式占主導地位,促使學生考前突擊、死記硬背,且以客觀題為主,答案唯一,學生無需主動思考,僅憑記憶就能獲取高分,這樣極不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要轉變命題方式,將強調記憶的試題轉變為開放的自主命題,引導學生在理解書本知識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和靈活運用知識,實現教考合一。

一方面應增加平時考核的適用性,激發學生自主思考,使其親自動手查找文獻,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將原來的“授予式”教學模式改變為學生主動的“發現式”或“探究式”學習,轉換教學的主體,使學生由教予對象真正轉變為學習的主體??己朔绞娇梢造`活對待,如將出勤率、課堂提問、小組討論情況、課后思考練習及文獻資料檢索等納入平時成績考核范圍。[10]

另一方面要提高試卷考核的開放性,因為對于初學者來說,由于沒有建立起地學思維模式,多數學生很難通過一門基礎課的學習就形成地質學知識的框架體系,甚至對地質術語的表述都很難精準。[11]在實際考核中,基本概念和術語考核可以讓學生自主列出20~30個重要專業術語,并自主選擇6~8個進行解釋,這樣就賦予學生在考試中較多的自主性。此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熟悉的地質現象或地質作用類型,要求盡量使用專業術語地質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解釋。同時,讓學生針對一些簡單的野外實際現象進行專業描述,并討論其成因,所有題目不限制必須用文字作答,也可用圖作答,而且鼓勵用圖作答,因為一圖勝千字。如果學生能用圖準確地作答,說明其對相關內容真正做到了理解并運用。對學生成績評判的主要依據是其答題是否能熟練運用規范的地學術語及基本概念,同時也要著重考查學生的表述是否符合地質作用過程及地質邏輯。

[ 參 考 文 獻 ]

[1] 舒良樹,解國愛,王博,等.新形勢下普通地質學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2] 舒良樹.普通地質學(第三版)[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

[3] 楊治東.對高校優秀教材研發要素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0):19-20.

[4] 魏智如,李凱明,王春慶.我國普通地質學教材的出版歷程與分析[J].中國地質教育,2015(2):36-39.

[5] 陳健,劉文中,陳萍,等.新就業形勢下“普通地質學”教學內容調整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5(2):45-48.

[6] 袁愛華.普通地質學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舉措[J].中國地質教育,2014(2):31-34.

[7] 朱銳,張尚峰.任務驅動法在普通地質學教學中的應用[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10):163-164.

[8] 徐慧,章國安,嚴燕.現代化教學手段下教學模式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77-80.

[9] 隋振民,王宇,馮軍.多媒體“地質地貌學”課程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改革措施[J].中國地質教育,2012(1):75-78.

[10] 姜春露,鄭劉根,程樺,等.地質學專業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5(11):146-147,149.

[11] 張尚峰.普通地質學課程考試改革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10):167-168.

[責任編輯:劉鳳華]

猜你喜歡
課程建設資源
外賣房等
我給資源分分類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資源回收
高職機械類專業“CAD圖形設計”課程建設
MOOC時代創新區域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研究
《海圖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