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2016-10-09 07:43吳艷楊有龍
大學教育 2016年9期
關鍵詞:數學教育高等教育教學管理

吳艷 楊有龍

[摘 要]目前高等教育在教學形式、教學管理和學生評價三個方面存在問題。教學形式上重課堂灌輸,輕研討輔導,導致學生同質化;教學管理上重量化考核,輕過程效果,導致管理簡單化;學生評價上重考試成績,輕綜合評估,導致高分低能化。課堂灌輸教學固然重要,但更應重視研討輔導、心靈碰撞,避免同質化;教學管理上,應重質輕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使管理人性化和實效化;學生評價上,應重視綜合評價,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使學生評價科學化和有效化。

[關鍵詞]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考核;數學教育;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9-0001-03

高等教育教學的質量關乎人才的成長和國家的發展,影響到眾多學子的切身利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學生評價和教學形式必須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達到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切記片面化、功利化和主觀化。為此,我們需要撥云見日,抓住根本,分析現狀,提出對策。本文從教學形式、教學管理和學生評價等三個方面剝繭抽絲,簡要論述了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的策略。

一、針對教學形式上重課堂灌輸,輕研討輔導,導致學生同質化的策略

目前課堂教學依然是高等教育傳授知識的主渠道和主戰場,高校針對課堂教學設有教學督導,行政領導隨機聽課,每學期舉行學生評教等監督措施,重視課堂教學的程度可見一斑,然而培養創新型人才,一味重視課堂教學遠遠不夠。而且,教師一人賣力主講的傳統化教學模式,對信息化時代成長的青年人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作者參加的一次教學研討會上就聽到有人說:“在課堂上如果學不到知識,學生還不如逃課;若是通過強行手段把不想上課的學生趕到課堂,不起好作用,反而影響其他學生?!边@種現象的出現,難道是老師的課堂教學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作者了解到一位國家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了督導、同行老師的公認,而且他在教學方面頗有建樹,著作頗豐,應該說學生不會逃課,然而部分學生依然逃課。除去正當的事由外,逃課現象促使我們在教學方法上要應勢而動、因勢而謀,使學生珍惜大學的寶貴時間,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課堂灌輸教學固然重要,但更應重視研討輔導、心靈碰撞,避免同質化。隨著許多大學新校區的建設,加之科研指標的考核壓力增大,除了上課時間,老師并沒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面對面交流溝通,也無法答疑解惑,學生感覺大學還和中學一樣,就是上課-做作業-考試-看分數。部分教師認為數學學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及嚴密邏輯性的特征,使得灌輸式教育成為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對于培養學生創造性而言,其實質上又是一種扼殺。[1]這樣的教學,學生學習的方法、思考問題、明辨是非的機智和火花從何而來?創新思維的訓練從何而來?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因此就成為一句空話。特別是每年的研究生入學面試,作者深有感觸,簡單的問題,參加面試的學生要么都會,而且答案一樣,要么都不會。有的教師形象地說面試結果,就是大家都貼在地上,很少看到勇敢的站立者。

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表明我們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傳道”,更要“解惑”。因此教師不能單調地,一成不變地,照本宣科地灌輸。教師必須重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才能調動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使教學成為教師和學生合作互動的溝通過程。這種溝通既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教師要完成“傳道”這個重要的教學任務,就必須與學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師生關系,使教師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加深與學生的溝通,重視與學生在情感和思想層面上的溝通、交流,讓學生主動起來,積極起來,勇敢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更平易近人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打成一片。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更愿意“吐露真言”和“表現自我”,教師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理解學生,知道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知識特點,性格特點,從而因材施教。教師不僅要為學生釋疑解難剖析原理,還要指導學生提高綜合素養,教師將學生視為子弟推心置腹,學生將老師作為良師益友開誠布公。

因此我們需要注重理論性課堂教學與實踐性課程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性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輔助課堂教學,而且在于培養學生如何發現知識、探索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驗技能,有助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應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應加強討論課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踴躍發表個人見解,認真聆聽不同意見的習慣,讓思想的碰撞產生創造的火花。

許多教師已經把課堂教學資料放到網上,讓學生提前閱讀和觀看,甚至練習。因此,師生可以利用這樣的平臺資源和機會,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和鉆研知識,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而不只是聽眾。事實上,移動設備越來越受到青年學子的青睞,據美國北卡萊納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的統計報告知悉,這所大學2014年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時99%帶有筆記本電腦,93%帶有手機,18%帶有平板電腦。[2]因此可充分利用電子資源,進而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自己的理解和見解,探討并幫助解決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課堂時間是非常寶貴的,一切準備工作應放在課堂之外,從而讓課堂成為師生思想交流的舞臺和心靈溝通的橋梁。

二、針對教學管理上重量化考核,輕過程效果,導致管理簡單化的策略

量化評價用數字描述評價對象,其標準是明確的, 使用量化指標可以減少人為干擾的因素,體現客觀、公正的原則,因此比較節約制度操作費用。雖然以量化考核為基礎的崗位津貼制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例如鼓舞了高校教師的工作熱情,要求排課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發表論文數量急劇增長,但也逐漸顯露出一些負面作用和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如教師工作上的重量輕質,因為教師過于注重工作的數量,必然會犧牲工作的質量。教師的業績貢獻不應僅取決于冰冷的教學課時數、發表論文的篇數、主持科研項目的多少以及到校經費的額度,還應取決于課堂教學質量、論文的學術價值、科研成果的學術影響力等令人看重的質量指標。

高水平的教學成果往往需要多年的沉淀和積累,而過于強調量化考核指標,往往誤導教師要為論文的篇數、充足的課時而疲于奔命和應付。許多學者也對大學里的“量化考核”評價機制之弊端提出了嚴厲的批評。[3]我們知道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是大學發展的基石,優秀的本科教育是學校的立校之本。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把本科教學作為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學校的資源配置、師資力量和工作評價等方面都要體現以教學為中心,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因此不是簡單的要求教授必須為本科生年均授課32學時,而是把在教學管理中怎樣激勵教授愿為本科生授課看得尤為重要。

量化管理可能誘使教師追求短期行為,追求獲得最大的計量得分,獲得業績獎金、職稱晉升和個人名譽, 而不去努力實現培養人才、創新知識的目標。而強化過程和效果的質量考核難以即時鑒別,其客觀價值的體現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周期,具有明顯的滯后性,這使它的評估只能通過主觀評價。因此在教學管理上,應重質輕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使管理人性化和實效化。

許多大學在考評教師教學時,以學生的評教為主,但應注意到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其見效周期長,同時師生之間除了授課的趣味差異以外,還傾注了情感的互動。[3]量化考核制度的錯誤導向,使功利主義傾向在教師中日益膨脹,使教師的功利意識和浮躁心態被強化。[4]教學考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查漏補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達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合理的制度和平時的提醒、督促,帶給教師的是教學水平的逐步提高。平時多關心教師的成長和了解他們遇到的各種問題,提供寬松的環境和人性化的關愛,比年終式的“秋后算賬”更能達到管理的目的。只有切實建立起科學、穩定有效的評價體系,才能真正調動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勵教師為高等教育事業不懈努力、盡心工作的目的。

因此以人為本尊重教師,將教學的自主權下放給教學單位,教務部門只是服務教學,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服務類問題,而不能將教師的教學權利進行剝離。例如作者曾遇到過這樣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中期,所在學校要求所有教師必須學習ppt的制作,學校使用多媒體技術。然而近幾年有的學校卻又一再申明數學課不能用多媒體上課。作為普通的教師是否應該有基本的課堂教學權利,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師生的喜好,合理恰當地做出選擇,而不是根據“行政命令”教條地使用教學手段。許多教師認為,教學內容是關鍵,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駕馭能力才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其他的教學手段只是錦上添花,而絕不可能成為教學考核評定的核心部分。

三、針對學生評價上重考試成績,輕綜合評估,導致高分低能化的策略

由于獎學金的杠桿作用,學生對學業成績的競爭非常激烈,特別當教學管理者只以學生課業成績的高低評價教師教學水平,評定學生的獎學金時,進一步使青年學生誤認為,只要課業分數高,就擁有一切,意味著獲得高額的獎學金和具有研究生推免資格。這種現象、認識與我們的教育教學目的背道而馳,與培養創新人才、精英人才的目的相向而行。

不可否認,課程的考試成績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但絕不是唯一的指標,特別是當考題過于注重做過的練習題和教師的復習范圍時,成績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騙性。例如筆者聽一位大學生憤憤不平地說,自己辛辛苦苦復習,努力編程驗證,每一次編程作業均高質量地通過機器驗證,對于考試信心滿滿,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平時不會編程,臨考前通過死記硬背的同宿舍學生,考試分數反而更高。究其原因,教師的考題全是作業題和書上的原題,靠死記硬背的學生反而準確率更高。如果教師更注重平時的學習和考核,絕對是正面引導學生,促進學生更加努力學習的正能量,而不是鼓勵死記硬背的負能量。因此在學生評價上,應重視綜合評價,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使學生評價科學化和有效化。當然也可采用其他技術手段,對考試成績進行數據處理,以求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5]

現階段高校積極倡導大學生參加各種比賽,鼓勵莘莘學子“為校爭光”,但我們也應清晰地看到存在的弊端。例如只要學生獲得國家級比賽一等獎,“獎學金”、“保研名額”、“優秀畢業生”以及“學習標兵”全都屬于他。這些顯然是對學生能力評價導致的極端情況,但也說明科學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性。有些學生一味考證,只要是頒發證書,不管需不需要,就想盡一切辦法去參加。2015年5月10日《東方今報》報道說,安陽工學院某本科生四年狂攬65證,但要畢業的他依然遭遇了尷尬,投簡歷50余份卻無一回復,找不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這“65個證書難找工作的情形”恰恰是用人市場的理性回歸和不唯證書的體現。隨著教學管理的成熟和競賽名目的繁多,學校對各種證書的行政化干預也在逐步減少。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5年前對于參加數學建模競賽的大學生,在競賽期間影響的課業成績還進行加權補償,但現已取消這種大力鼓勵參加競賽的行政導向制度。不少學生抱著只要參賽就有利益而獲的想法,即要么競賽成績好,既有榮譽又有好的課業成績,要么競賽成績不好,但仍有為課業成績提分的收獲。參賽學生的功利化思想嚴重影響著正常的教學秩序,助長了浮躁的學習風氣,因此要為這種“取消”點贊。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大學生參加各種競賽和項目的“副作用”,例如大學生重視申請各種“創新項目”,卻不愿花時間認真完成,雖然原因比較復雜,有的確實是沒有更多的時間做項目,有的只是追求個人簡歷上有此項目的“名”,但學校還是更應重視實質性的創新和科研訓練,注重資助那些具有科研潛力和科研興趣的學生,淡化參加項目的“名”。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塑造完整的人格、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簡單的分數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通過數學建模的訓練和參加國內外競賽,使學生在文獻獲取能力、探索精神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寫作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計算編程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綜合性的提升,有利后續的課程學習和科研深造[6],而不僅僅是拿個獎有個證書。事實上,我們應該力求形成一個鼓勵個性發展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評價環境,進而提高學生自身修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不僅關注學生取得的成績,而且更應關注成績背后的歷練過程和辛苦付出。

四、結束語

隨著大學專業認證的國際化以及人們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急切期盼,如何深入認識和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學形式、教學管理和學生評價等三個方面非常重要。事實上,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既要勇于改革探索,還要立足現實全面優化,不斷提升。本文涉及的教學形式、教學管理和學生評價只是高等教育教學中最具體最直接的部分,本文還簡要淺析了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的策略。我們應在教學形式上重視研討輔導和學生深入交流,培養和愛護學生的個性化;在教學管理上要有長遠目標,避免管理的簡單化和主觀化;加強綜合評估,以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促進創新能力培養。

[ 注 釋 ]

[1] 俞倩穎,梁伊夢,等.我們該如何走出全灌輸式教育[J].新課程(上),2013(10):166.

[2] 吳艷,楊有龍.淺談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與提升[J].教學研究,2015(4):19-21.

[3] 劉鴻亮,楊超華.中國大學“泛行政化管理”模式與“量化考核”評價機制亟待改變[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2):101-102.

[4] 黃治國.大學教師量化考核制度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4-66.

[5] 董媛媛,黃瓊.模糊聚類分析在高校學生成績評價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3):46-47.

[6] 楊有龍,吳艷.數學教學中的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J].教學研究,2014(4):62-65.

[責任編輯:鐘 嵐]

猜你喜歡
數學教育高等教育教學管理
“雙減”背景下農村初中教學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淺析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云教學管理平臺在教學運行管理方面的運用
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數學文化融入高?,F代數學教育
新媒體環境下數學教育方法的優化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和數學化的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