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升公民生態意識

2016-10-14 13:25尚麗娟
人民論壇 2016年27期
關鍵詞: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提升

尚麗娟

【摘要】提升公民生態意識,應堅持正確的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合理借鑒中國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建立、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民主程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倡導低碳生活,強化對公民的生態環境教育。

【關鍵詞】生態文化 生態意識 提升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廣義的生態文化是人類認識、探索自然界的一種高級別的形式體現,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種生存方式。狹義的生態文化,是指“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制度”。公民的生態意識,也就是公民從自然界、人類社會的關系出發來理解和思考問題,尋求最優的解決生態問題、社會和人面臨的各種問題的理論、觀點和感情的總和,是生態文明時代人們的意識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

生態文化與生態意識之間的重大關系體現在:首先,生態意識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影響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是一種和諧的意識、文明的意識,其要義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和諧,認為人應該承擔起營造生態發展良好環境的責任,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是人類的義務。生態意識是生態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的具體體現,生態意識本身也是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生態文化建設為生態意識的提升發揮引領作用。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造成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之間的對立,曾經讓破壞環境的落后行為、落后文化現象長期大行其道,文化上的危機直接導致了生態危機的產生。因此,與通過政策法律制度化解生態危機的外部路徑不同,從文化是生態危機的根源這個命題出發,提升公民生態意識必須加強生態文化建設,這才是治本之策,是解決生態危機問題的內部路徑與根本路徑。

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合理借鑒中國傳統生態思想

我國必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當前正在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現實,以及國民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的實際,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全體國民形成較高層次的生態意識是不切合實際的。正因為如此,提升生態意識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切實加大力度,并且需要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作為指導,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不偏離。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作為人類社會寶貴的思想財富,提升我國公民生態意識必須以此為指導。按照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觀點,人是自然之子,人要不斷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為人類社會所用,但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人類必須同時愛護自然、尊重自然。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認為,人應該感恩自然界賦予人類社會的一切,要懂得感恩自然,人類社會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動均必須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必定遭受自然的“報復”。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智慧結晶之一,以此為指導才能保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公民生態意識。

同時,合理借鑒中國傳統生態思想。中國的傳統生態思想中亦不乏許多“精粹”,合理借鑒中國傳統生態思想中的“精粹”解決當代現實問題,有利于切實提升公民的生態意識。中國傳統的生態思想中彰顯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合一的精神,這些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思想至今依然閃耀著光芒,有著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能夠為提高公民的生態意識提供“原動力”,并且這種借助于傳統精神文化改造和提升公民思想意識的做法比較容易被國人接受。

完善有利于提升國民生態意識的法律制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民主進程

生態意識屬于人們“內在”的思想狀態,但是,生態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卻能夠發揮“以外促內”的作用,促使人們形成保護生態的行為習慣,在“習慣成自然”的過程中逐步轉化為人們的意識和思想。因而,在當前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我們應借此契機借助法律制度之手著力提升公民生態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公民生態意識等問題作出了重要安排部署,為我們今后通過法律途徑提升公民生態意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為切實加強生態教育、提升公民生態意識,應在健全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好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同時構建好公民生態意識的培育制度、評價制度、經費保障制度、師資培養制度、區域合作與交流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4月在海南省考察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鄙鷳B環境作為“公共產品”,事關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當前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損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更多社會公眾期待政府能夠保障其生態環境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社會公眾通過行使對政府的監督權,有利于促進政府行為更加生態化,避免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從而切實維護公民自身的環境權益。公民更為廣泛地參與到生態建設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升其生態意識,兩者之間能夠實現相互促進。只要公民更加自覺、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過于依賴政府的傳統生態環境保護模式就能夠逐步獲得改變。當前,亟待通過完善制度明確公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權利義務,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和生態決策制度保障,切實保障社會公眾的生態權益。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讓低碳生活成為公民習慣

循環經濟相對于傳統的線性經濟生產方式而言,是一種更為生態、更為先進的生產模式,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減少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中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經濟發展模式。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發展村環境的系列部署,圍繞《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確定的目標任務,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下大力氣發展循環經濟,最大程度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相統一。具體而言,必須遏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升循環經濟作用效能,完善相應標準體系;加強立法、執法、司法,堅持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大力推進節約降耗,推行清潔生產。

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改善生產方式而言的,從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個方面來看,應切實轉變生活方式,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最大限度避免或者減少高消費、高耗能的生活方式。緩解生態危機、提升公民生態意識,就必須切實加強對公民健康消費方式的培育,注重提升公民的簡樸作風、環保消費意識,從而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節約。積極倡導低碳生活,要從公民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教育和引導公民養成生活中的低碳習慣。

此外,強化對公民的生態環境教育?!度珖h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環境教育作出了相應規定,按照《綱要》的規定,國民教育、幼兒教育和其他成人教育、專業教育,均應開展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內容的教育教學活動。結合當前的形勢,我們應按照《綱要》的要求建立健全生態教育體系。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結合兒童的認知狀況,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向兒童們介紹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從小就讓他們對自然產生尊敬之情。在中學階段,要通過開展教育活動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尤其是讓他們認識到生態危機的極端危害,引導學生們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愿望,為今后自覺地通過行動保護生態環境奠定基礎。在各大高校,應讓學生們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熟悉生態環境政策法令,關注前沿動態,引導其參與各類環境保護社會活動。同時,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報刊、培訓班等多種路徑,切實加強對社會大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提升社會公眾的生態意識、環境保護責任意識。

(作者單位:中共泰安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①余謀昌:《生態文明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②慎海雄:《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華網,2013年4月22日。

責編/潘麗莉 宋睿宸

猜你喜歡
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提升
人對自然的暴力
新型工業化城市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
解析小說《白鯨》的生態意識和德性倫理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意識滲透
林業行業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創新的思考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質量
后進生轉化和提升的實踐與思考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態文化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