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燃料芯塊微觀結構對芯塊制造質量的影響

2016-10-17 16:48田川
科技視界 2016年21期
關鍵詞:微觀結構

田川

"

"

【摘 要】燃料芯塊質量是導致燃料破損的原因之一。本文通過對芯塊密度或孔隙率、孔隙結構和晶粒結構的分析,確定燃料芯塊微觀結構對燃料芯塊質量的影響特征,以期核電廠燃料制造質量監督人員能夠通過本文更有針對性的執行燃料芯塊制造質量控制。

【關鍵詞】二氧化鈾芯塊;微觀結構;芯塊質量

0 前言

核電站運行過程中,核燃料的裂變產物和吸收中子后形成的超鈾元素,具有強放射性,存在潛在的危險。因此,在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中采用了多道屏障的措施,以確保運行人員和周圍居民的安全,并避免對環境的污染。

第一道屏障是核燃料本身:壓水堆的核燃料是UO2芯塊,其熔點超過2800℃,發生裂變后,絕大部分產物仍是固體,98%以上的放射性物質仍保留在其中。第二道屏障是核燃料包殼:UO2芯塊密封在優質鋯合金包殼管內組成核燃料單棒。確保將放射性物質包容在燃料包殼中。第三道屏障是壓力邊界:即使有少數燃料棒破損,泄漏的放射性物質仍停留在一回路壓力邊界內,不會排入環境。第四道屏障是安全殼:確保反應堆發生任何事故,一回路壓力邊界內泄漏出來的放射性物質能夠被包容在安全殼內,不會逸出。由此可見,燃料芯塊和燃料包殼作為核電站核安全的第一、二道屏障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燃料組件在堆芯運行過程中往往會因各種原因造成燃料棒包殼的破損。

曾經把壓水堆燃料元件破損分為七類,而其中的三類(氫化、PCI、包殼坍塌)直接與二氧化鈾燃料芯塊的質量有關。為此英國核燃料有限公司(BNFL)提出了完美燃料芯塊的概念,來確保芯塊質量:

1)開口孔率最少,以減少水和氣體的吸附,避免鋯合金包殼管的氫脆;

2)盡量不使燃料芯塊在堆內密實,以避免包殼坍塌和出現局部中子通量峰;

3)有足夠的孔隙空間容納基體腫脹,減小包殼變形;

4)盡量減少裂變氣體釋放,防止包殼內部超壓。

可以看出,所有這些條件都與UO2芯塊的微觀結構有關。

1 二氧化鈾芯塊的制造工藝

1.1 二氧化鈾粉末壓制成型

UO2粉末都要經過壓制成型,才能制成滿足燃料元件要求的芯塊。壓制成型工藝的目的是將松散的粉末壓制成具有一定形狀、尺寸、密度和強度的坯塊,它的形狀和尺寸應使其在燒結以后,與所要求的芯塊的最終形狀和尺寸接近,它的密度應達到可以使坯塊容易燒結,坯塊強度也應保證在隨后的運送和操作中不致損壞。

圖1 示出了 UO2粉末在自動壓機上冷壓成型的步驟:裝模、壓制、脫模、推走坯塊和重新裝模。一定重量或一定體積的 UO2粉末裝入膜腔,壓機通過沖頭對粉末施加壓力,粉末在外力作用下嵌鑲、嚙合、形成一定尺寸、形狀、密度和強度的坯塊,再從膜中取出坯塊。

UO2粉末特性及壓制條件對坯塊質量有很大影響,包括密度分布,回彈量和強度。粉末壓制過程中,因內、外摩擦力的影響會引起壓制壓力沿徑向和軸向變化,造成坯塊密度在軸向及徑向分布不均勻,通常單向壓制的坯塊中,離施加壓力的沖頭越近的部位密度越高,遠離的一端密度低;雙向壓制的坯塊中,兩端密度高,中間密度低。坯塊的密度不均勻會造成燒結后芯塊呈砂漏形或扭曲變形。為了提高坯塊密度均勻性,一般從三個方面入手:(1)采用預壓造粒來提高粉末的流動性,(2)粉末中添加潤滑劑、模具內壁涂潤滑劑、提高模具的硬度和表面光潔度來降低內外摩擦,(3)提高壓坯載荷。而最重要的途徑是提高粉末的流動性和降低粉末摩擦。

粉末顆粒在壓制過程中產生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在外力撤除后會一定程度的回彈量,坯塊沿著軸向和徑向膨脹??稍诜勰┲刑砑诱辰觿┖蜐櫥瑒?,使坯塊強度增加,從而減小回彈量。前者隨壓制壓力增加,彈性后效增加。后者在壓制壓力作用下,易產生粉碎性斷裂,顆粒嚙合和鑲嵌,強度增大,隨著壓制壓力增加,彈性后效減小。

坯塊強度是坯塊重要性能之一,坯塊需經質量檢查、運輸和燒結等操作過程,必須具備一定的強度。粉末在壓制過程中,粉末表面粗糙度愈高,壓制后顆粒相互嚙合就越緊,坯塊強度愈高。

1.2 燒結

壓制好的燃料坯塊需經過燒結才能達到具有足夠高的密度、強度、合適的氣孔分布及晶粒度、小的吸濕性和正比化學計量,從而有良好的輻照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和高的熱導率。坯塊的燒結是在氫氣氛下進行的,燒結工藝如圖 2 所示,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生在 750℃以下,主要是活性UO2粉末表面吸附的可揮發物質組分的清除和殘留應力消除階段。在這個溫區內,水和吸附氣體解析、揮發,過剩氧被還原成水蒸汽逸出,有機物經碳化后與氫氣反應生成甲烷逸出,雜質氟也相繼生成 HF 排出,改善顆粒間的接觸,同時,坯塊壓制產生的殘留應力逐漸松弛消除。

第二階段:溫度在 750~1300℃,UO2坯塊明顯收縮,小孔隙迅速消除,坯塊密度和強度隨溫度增加而增大。

第三階段:此階段溫度在 1300℃以上,直到 1700℃,燒結加快進行,坯塊迅速收縮,顆粒接觸面增大成界面,孔隙球化,晶粒長大,密度和強度增至最大。 影響 UO2高溫燒結的因素有:

1)粉末性質:主要有顆粒尺寸、形狀、孔隙度、比表面積、粉末密度、O/U等,其中比表面積是粉末活性的綜合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粉末的可燒結性。

2)壓制參數:主要有粉末粘性、潤滑劑添加物及坯塊密度,其中坯塊密度反映出坯塊中孔隙的大小和數目,孔隙收縮是燒結致密的重要結果。

3)燒結氣氛:水冷堆用 UO2芯塊中均在氫氣中高溫燒結,這樣可有效去除超化學計量的過剩氧,使O/U接近2.00。

UO2燒結一般用連續式推舟高溫爐中進行,燒結后的芯塊的面形狀、尺寸和表面質量等還不能達到組裝燃料棒的要求,一般需要用無芯磨床進行磨削加工后才能使用。

【摘 要】本國(本土)的法律傳統與面臨的現代性轉向以雙向思維,即平等協商的方式達至一種微妙的平衡。東西方法律傳統內均有的“為善”、“良知”、“人性”等概念是構筑社會變革模型中的基礎共通性參數,法律制度如何移植方才能不產生排異反應,關鍵就在于對本土法律資源的合理使用與激活。制度并不能保證社會的良性運轉,處于過渡期的國民需要的是對公平正義的一致信念。

【關鍵詞】法律移植;本土法制資源;英租威海衛;德占膠;民事訴訟

【Abstract】The concepts of benevolence, conscience, humanity and so on, which embody in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traditional legal system are the basic commonality parameter to build a social transformation model. The key to transplant legal system without any rejection reaction is to rationally use and activate the locally legal resources. However, the system cannot guarante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society, but people in transitional period should have unanimous belief of equity and justice.

【Key words】Legal transplant; National traditional legal system; Weihaiwei colony; Jiaoao colony; Civil suit

0 前言

近些年來,在我國完善民事訴訟制度的潮流中,法律界在認真反思我國民事司法中的種種缺憾的同時,普遍將興趣轉向了域外的法制資源,希冀借助對發達國家民訴機制的吸收與移植,為我國司法改革注入新鮮血液。不過,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畢竟發端于特定的西方社會,所能發揮的最大功效也僅限于斯。每一類具體訴訟程序的背后,都蘊含著獨特的人文色彩。如何遴選出符合我國發展要求的程序機制并加以可操作的改造,成為中國法律人不得不思索的一大難題。頗為微妙的是,百年前的英國、德國殖民者們初次進入完全陌生且紛繁復雜的傳統中國土地時,也為怎能將與之幾乎格格不入的程序制度植入這典型的鄉土農耕社會而困擾。這里,筆者將以一種逆向的研究視角,即外來法律制度“本土化”的角度,通過威海和青島兩地成為租借地時期的史料分析,解析英德兩國如何對向兩地移植的民事訴訟制度作出調整,得以較為成功地減輕了制度變革的陣痛,順應了當時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潮流。此前,有必要介紹的是19世紀英國、德國自身也分別經歷的一場劃時代的民事司法革新,即便是遠離本土的威、膠兩地,民訴法制建設也深受此次改革的影響。

1 英國民事訴訟制度在山東租借地的“本土化”進程

1.1 19世紀英國民事訴訟制度改革簡介

自19世紀30年代伊始,老成謀國的英國人開始了近一個世紀的循序漸進的民事司法及訴訟制度改革,逐步確立了一整套完善縝密、可操作性強的民事程序制度。這場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內涵,而這些內容也幾乎能原封不動地從日后英租威海衛民事司法體例與民事訴訟中提煉出來:

1)統一司法權,規范各類司法組織,明確劃分各法院管轄權,避免交叉管轄。成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總攬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各海外殖民地、自治領的上訴案件;

2)簡化訴訟程序,裁汰不必要的訴訟環節。廢除令狀制度,起訴材料規范但力求簡約。提高法院審判效率,避免案件積壓,但保留重視程序的法治原則;

3)規定合理的訴訟費用,禁止法官及法院職員收受、索取額外費用,同時嚴懲貪腐行徑。

4)對書面材料、判決書等要式要求較為寬松,判決內常引經據典,形式較為散漫。

經過這次完全的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英國的民事司法制度步入了一個蘊含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新時代,基本完成了民事法律制度的現代化。這也讓法治觀念真正深入社會生活。誕生于改革的現代化的司法機制為英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這次改革的余暉,也不遺余力地照耀在遠在天涯的威海衛。

1.2 英租威海衛時期的民事訴訟制度簡述與比較分析

總體而言,英租時期的威海衛內存在著一種二元法律體制,區別于英國本土的普通法與衡平法分立的二元法律結構,該制度包含著一些無奈的因素,這并非是一個刻意設計、精巧計算的結果,而是“徘徊于東西方之間”①的產物。本性趨于保守的英國人不大可能也沒有必要強行推行不切實際的法制,這樣可能帶來的社會動蕩與大英帝國聲譽掃地的隱患更值得擔心。所幸的是,這套二元體制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任務,它不僅維系了當地的穩定,更是促進了威海港商品經濟的發展,各位行政長官頗受愛戴,大英帝國的名譽也沒有受到任何沖擊。

1.2.1 民事司法組織與司法人員

1901年英國設立威海行政公署,做為租借地最高管理機構。行政公署下設正副華務司作為行使司法權的主要機關,其中正華務司主管審理民事案件,亦分管財政、民政、文案、獄政等行政事務,且正副華務司長官同時兼任南北兩大行政區行政長官。從英國法制在威海衛“本土化”的角度,這套體制始終帶著源自英國的烙印,19世紀的英國本土司法改革的一點核心內容即是統一司法權,建構司法的中央集權制度,分明法院管轄權限,法院體系結構簡單,同時對法官素質的要求也頗高。行政與司法權集中于長官一人之手,司法并不獨立與行政政治,或多或少承擔著維系社會穩定的職能。

2.2.1 民事司法組織與司法人員

德國人登陸之初,即在膠澳灣地區設立了區公所這一極富殖民色彩的司法體制。與該制度所配合的是,膠澳總督在1898年5月即宣布膠澳境內“中國法律照舊施行,以治華人”。一份落款為1898年4月15日的文件顯示,租借區以內在青島李村兩處設立地方官署,專理華人詞訟。區公所的行政長官由德國人擔任,據1898年度的《膠澳發展備忘錄》所載,三名德國見習翻譯到達青島,首先完成語言訓練。他們同時審理華人的民事與刑事案件,職權近似于德國正式法庭和陪審法庭。行政長官在宣誓就職時,要發誓成為一名“妥善之地方官也”。此外,區公所在受理的案件上也有嚴格的限制,只能受理民事中訴訟標的額小的或者承擔刑事責任較輕的案件,其余則要歸膠澳皇家法院受理。民事訴訟中物產錢債則管至二百五十元,如果在二百五十元以上則要歸膠澳皇家法院受理。值得注意的是似乎德國人對如何在具體程序操作中治理遠東的這片土地基本達成了一項共識,“在許多事務上,法律要考慮當地的關系,因此只能在這里起草和征求意見,而不是在本國?!?/p>

2.2.2 一般訴訟流程

在德租膠澳灣地區的訴訟制度中非常明顯地被打上了其本國的1877年《帝國訴訟法》核心內核的烙印,膠澳皇家法院自不用多敘,但即使是在為華民而設的區公所,所體現的言辭主義也比較明顯。如除特殊情況下,當事人不得在訴訟過程中委托全權代表,須親自出庭應訴;審判結果公開,區公所的行政長官對于處以監禁三個月、笞責、罰金至五百元或單罰或連罰并可驅逐出境外,所處判決須向被告人公開宣告,讓被告人知悉判決。對于判決書要裝訂卷宗,并且把證人證詞等書面法律文件錄入卷宗;保障當事人不服判決時的上訴權,不過該項權利受行政長官的限制;民事訴訟中,對誣告者實行反坐,一般處以罰款或勞役。另外,所有涉及到可能罰款的案件都需要繳納“堂費”,即所謂的訴訟費,對于涉及到金錢的案件,原告須預交訴訟費,訴訟費按照所控數額的百分之二收取,但是膠澳皇家法院至少以十元為限,區公所以一元為限。由敗訴方承擔訴訟費用,其賠還原告并且區公所的行政長官有權減免當事人所應當繳納的訴訟費。

德意志帝國在膠澳灣地區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套成功的“現代化”民事訴訟法制模式,反向而言即是使膠澳地區較為成功地接受了德意志本土民事訴訟制度,日耳曼人借鑒了他們自身繼受羅馬法的經驗,不急于清除當地的原有的法律制度與社會規范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探尋一種能順應當地商品經濟發展、適應同化華民的新的法律秩序,也通過社會政策抵消民眾對殖民行徑的反感,更主要的是由于德國對膠澳灣的高投入極大地刺激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迫不及待地投身工商業發展的人們對訴訟程序高效的渴求甚至超過了公正本身,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傳統社會土崩瓦解,一套全新的法律體系需要與社會磨合的時間較少??v然如此,德國殖民當局還是因其較為嚴厲的統治手腕,殘酷的殖民掠奪,對華人的歧視態度在歷史上留下了毀譽參半的名聲。殖民色彩濃厚的法律制度,勢必與歷史大潮相悖,縱然再“進步科學”,終究不能獲得真正的認可。

3 啟示與借鑒

英、德殖民當局清醒地意識到強行將外來的民事訴訟法律制度嫁接至傳統鄉土社會的結局必然是民眾作為或不作為的抵制,祖祖輩輩接受“禮治”思想的傳統中國國民并不在乎甚至不會察覺所謂“程序正義”,一個合理的、符合皇帝圣諭與道德倫常的判決對于他們而言即是滿意的結果。費孝通先生如此描繪道: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所信賴的是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而維持“禮”這一行為規范的是社會所積累的經驗——傳統。德國與英國發覺這一關鍵后做出了不同的對策,雄心勃勃的德國人向膠澳灣投注了大量資金與人力后掀起當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狂潮,在商品經濟與雇傭勞動將傳統鄉土社會連同傳統行為規范沖擊得體無完膚后,推出一整套合理高效的訴訟體制,并將“西人”與華民分而治之,從而巧妙地用一次劇烈且全面的社會變革化解了當地居民對新的法律制度的抵觸。而資金、人力投入都相對較少的英租威海衛,治理殖民地經驗豐富英國人選擇了順應鄉土社會及其行為規范的方式,拾起中國的驚堂木與殺威棒,以村董制借助氏族長老的權威治理地方,在訴訟過程中重視調解,在判決中加入道德教化,在東西方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奠定了威海衛三十余年平穩安定的社會基調。從法律移植的宏觀維度層面觀察,二者殊途同歸。

本國(本土)的法律傳統與面臨的現代性轉向以雙向思維,即平等協商的方式達至一種微妙的平衡。概括而言,是用本國國民能夠接受的傳統方式表現現代的法治精神,當這種精神被完全領悟后再對之做出以現代形態的表達。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成本低廉,產生的社會陣痛感相對較輕。一個有遠見并不斷發展的民族不會害怕社會變革。轉型期,新的經濟、政治、社會因素的涌現時常挑戰相對滯后的法律,若法律不因時而變,社會中機會型違法將與日俱增,傳統的道德因素也將受到質疑,這對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可逆的破壞。然而若其他國家或地區也曾經受過類似的考驗,那么充分借鑒相關經驗則顯得尤為重要。但單純地制度移植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最初受到變革挑戰的國家并無先例可循,人類先輩的探索勢必是以其所處時空維度的社會土壤、文化元素為參考,借鑒并接受的僅僅是一種創造性思路。當然東西方法律傳統內均有的“為善”、“良知”、“人性”等概念則是構筑社會變革模型中的基礎共通性參數,但法律制度如何移植方才能不產生排異反應,關鍵就在于對本土法律資源的合理使用與激活。

【參考文獻】

[1]程漢大.英國法制史[M].齊魯書社,2001.

[2]張志超.英租威海衛時期的民事訴訟制度[J].司法,2009(4).

[3]威海市檔案館館藏.關于土地糾紛的調查處理.檔號229-1-500.

[4][德]余凱思,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在“模范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5]青島市檔案館編.青島開埠十七年—《膠澳發展備忘錄》全譯.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

[6]謀樂.青島全書(上卷)[M].青島印書局,1914.

注釋:

①張志超.徘徊于東西方之間:英租威海衛時期的法治[J].開放時代,2009(2):40.

[責任編輯:王偉平]

猜你喜歡
微觀結構
冷卻速率對聚合物熔紡纖維結構及性能的影響
不同氧化預處理對疏浚底泥干燥特性的影響
在裂紋尖端引入奇異單元的偶應力有限元法
納米CaCO3對水泥基材料性能與結構的影響及機理
提問對幼兒敘事結構的影響研究
磷酸鎂水泥的聚合物改性研究
……摻雜體系局域微觀結構理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