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6-10-17 04:35陳辰
2016年27期
關鍵詞:兩型社會熵權法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陳辰(1991-),女,漢族,河北東光人,學生,碩士,西南財經大學,區域經濟學。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但這種經濟增長是以自然資源大量開發,能源迅速消耗,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央于2006年10月,正式將“兩型社會”建設作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并于2007年正式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本文在回顧已有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兩型社會”的內涵,探索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發展歷程,利用熵權法對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近8年來的綜合發展情況給予分析評價,并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合理的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熵權法;政策建議

一、“兩型社會”的內涵

“兩型”社會是一種簡稱,是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復合概念。具體來講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將節約的理念貫穿于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合理開發利用和切實保護各種資源,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通過引導人們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達到減少廢物排放,有效防止環境污染,實現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

從上述描述中,可以得出二者雖各有側重,但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所以總的來說,“兩型社會”就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在全社會實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以最少的資源投入、最小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代價來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概述

(一)武漢城市圈概況

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市為中心,囊括了其周邊100km范圍以內的黃石、黃岡、鄂州、孝感、咸寧、天門、仙桃、潛江8個城市,又稱為“8+1”城市圈。(見下圖)該圈域內的城市密集度高,經濟基礎較好,環境及自然條件優越,是湖北省乃至長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

(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發展歷程

2002年,中部地區經濟面臨著塌陷的困境,而武漢作為湖北省區域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增長極,其經濟地位也呈現明顯下滑的態勢,為了解決該問題,尋找城市發展的突破口,學者們進行了有力的探索,其中《關于發展大武漢集團城市的建議》一文中所提出的“武漢城市圈”給予了答案,文章指出,通過城市圈的發展演化,能夠強化集團城市的內聚力,克服其在資源環境等方面的不足,通過建立發達的交通條件,分化各個城市的生產要素和產業結構,建立城市之間的密切聯系,以抱團式的發展促使區域內城市共同成長。至此“武漢城市圈”概念的雛形首次提出。隨后,武漢和八市聯合召開了“武漢及周邊城市經濟協作、聯合座談會”商討武漢城市群發展的戰略構想和思路,并正式確定“五個一體化”為重點的武漢城市圈建設。2006年隨著國家“中部崛起”號文件頒布,“武漢城市圈”被列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上升到了國家層面。2007年,《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又進一步確立了武漢城市圈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和現代服務業中心的戰略定位。同年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探索在資源、環境、人口壓力日益加大的趨勢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兩型社會”正式成立。目前,經過幾年的發展,武漢城市圈的經濟迅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已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撐平臺。

三、“兩型社會”的評價方法和實證

自07年武漢城市圈批準設立為“兩型社會”綜改區已經過去了10個年頭,綜改區的建設和發展情況究竟如何,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的問題究竟是否已經妥善解決一直尚不清晰。本文在正確把握“兩型社會“內涵的基礎上,構建了評價城市圈綜合能力的指標體系,并結合武漢城市圈的數據資料對圈內9個城市進行了綜合評價,以期對該圈“兩型社會”的發展情況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評價方法設計

依據國內外對“兩型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文獻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根據指標選擇上必須遵循的系統性原則、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定性和定量等原則,在結合武漢城市圈的實際統計資料基礎上,將指標分為武漢城市圈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發展水平三個一級指標,并初步篩選出14個二級指標,構建了“兩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二)樣本來源

根據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2007—2015年統計年鑒和河北省2007—2015年統計年鑒,及各個城市的政府公報和環境狀況公報等,獲取9市的相關指標數據。

(三)信息熵確定指標權重

信息熵是系統混亂程度的度量,可用來表征各指標體系的差異程度。目前被廣泛的用于城市生態安全評價等方面。信息熵可以來計量某系統所含信息的程度。從而可以確定指標體系的權重,某項指標的熵值越小,則有序度越高,說明指標體系提供的信息量小,其權重也越??;反之,熵值越大,則有序度越低,說明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其權重越大。

(四)指標的標準化處理

正向指標的標準化處理為:

(五)權重的計算

(六)各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計算

根據各個指標的標準值和二級指標的熵權,通過加權求和得到評價對象各個子系統(一級指標)的發展水平L=∑nj=1wjsij,同樣,由于熵的可加性原理,在進行綜合評價時,也可利用上述公式進行計算,只是指標的數量不同而已。

四、“兩型社會”的評價結論

基于上述評價方法,以城市圈內的九個城市2007—2014年的數據為基礎,對“兩型社會”的建設情況進行如下分析評價,見下表3:

基于表3的數據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武漢城市圈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發展水平以及綜合發展水平在2007—2014年總體均成上升趨勢,可見“兩型”綜合實驗改革區的成效還是十分顯著的,實驗區的建設總體還是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需要注意到,城市圈內的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程度提高的并不明顯,說明雖然在8年的建設過程中,“兩型社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還存在較大的距離,未來還需要繼續加強。

圖1 城市圈各地綜合指數得分曲線圖

根據表3數據,繪制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武漢的綜合發展水平遠遠超過其他地區,其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并不突出,反而形成了一城獨大的局面。必須認識到,武漢作為城市圈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是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集聚地,也是區域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因而可以允許與其他地區出現一定差距。但圖1中反應的差距過大,武漢綜合水平維持在0.8左右,是部分地區綜合水平指數的2倍,甚至是天門等少數地區的4倍,說明兩級分化較為嚴重,武漢在自身綜合發展實力不斷雄厚的過程中,對圈內其他城市的帶動作用不是很突出,未能實現對圈內其他城市的有效輻射。

五、“兩型社會”構建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多中心發展模式

武漢市的“一城獨大”,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之間經濟落差巨大的原因是由于武漢城市圈的單中心結構所造成的。因此,為了實現協調發展,需要在武漢城市圈內建立1-2個次中心城市,形成多元中心的發展模式?,F階段城市圈內的黃石、黃岡、鄂州三市經濟基礎較好,區位優勢明顯,可以考慮對這幾個區域實施政策傾斜,引導要素重點向這些區域集聚,促使第二個中心城市的形成。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武漢人口的過度集中,緩解城市區域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利于城市圈的均衡發展。

(二)合理布局城市產業

武漢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不強,也與其城市圈內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趨同息息相關。目前,各個城市之間的產業布局并沒有形成基于產業鏈條的縱向分工合作模式或基于市場分工的橫向模式,城市之間的交易成本依舊較高,區域產業競爭能力依舊較弱,難以實現中心城市產業對外的擴散和輻射。未來,需要加強武漢和城市圈內其他8市的產業結構關系,促進各城市之間的一體化發展。(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曾珍香,顧培亮 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分析與評價,科學出版社,2000(45—50)

[2] 侯偉麗 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科學出版社,2005(46)

[3] 李培林,朱慶芳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指標和發展目標,北京統計,2003(10)

[4] 操玲姣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新背景與新思路武漢建設,武漢建設,2011(4);22-23

[5] 陳吉寧 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是可持續發展,環境科學,2006(9)

[6] 國家統計局課題組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研究,統計研究,2006(5)

[7] 陳曉紅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兩型”產業,新湘評論,2011(3)

[8] 李海東,汪斌“兩型”視角下區域產業選擇實證研究,重慶大學學報,2012(2)

[9] 林清明 對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6(3)

[10] 劉敏,劉煥新 關于湖南構建“兩型社會”的幾個問題,湖南社會科學,2008(5)

[11] 齊建國 建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11)

猜你喜歡
兩型社會熵權法政策建議
高職機電專業學生數學能力的調查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