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創優意識 提升廣播競爭力

2016-10-17 00:40龐巧云楊皓
今傳媒 2016年8期
關鍵詞:廣播節目

龐巧云+楊皓

摘 要:廣播節目創新創優對節目的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媒體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多屏互動的今天,廣播更需要以優質的內容資源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搏得一席之地。本論文對陜西廣播電視臺近年來獲獎的優秀廣播節目進行深刻剖析,梳理優秀節目必備的內核,對廣播節目在創新創優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深入思考,并提出改進的路徑和策略。

關鍵詞:廣播節目;節目創新創優;廣播媒體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142-03

一、引 言

廣播電視節目創優是衡量廣電媒體及其新聞工作者素質和業務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也是提高媒體影響力、競爭實力的有效途徑。是廣大新聞工作者群體參與,各級廣播綜合實力和集體榮譽的角逐。獲獎作品是記者水平發揮最好、功底表現最充分的代表作。同時,使編輯記者開闊了眼界和思路,有了學習的榜樣和努力的目標,為節目進一步出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也使他們的勞動得到尊重和肯定,激發了他們鉆研業務、開拓創新的熱情。近幾年,隨著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的規范,廣播電視節目評獎項目設置散亂、多部門無序參與以及花錢買獎項的混亂局面得到了根本治理。目前,在廣播電視業內,最具權威性的評獎主要有“中國新聞獎”和“中國廣播影視獎”[1]。

“中國新聞獎”是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全國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開展這項評獎活動的目的在于檢閱我國新聞工作的年度實績,推動新聞改革,促進新聞作品質量的提高,促進新聞隊伍的思想建設、業務建設和作風建設,促進新聞媒體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中國廣播影視獎”是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評選頒發的獎項,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要負責評選廣電系統內優秀國內新聞、優秀對外新聞和優秀社教節目。這些獎項的設立記錄了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見證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點點滴滴[2]。

當前,中國新聞獎和中國廣播影視獎的獲獎情況,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主流傳媒機構節目生產能力和節目生產質量的重要指標。雖然說,創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創優精品和日常節目還是存在著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關系,精品的示范能促進精品的生產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創優是一個持續生產實踐過程,而不是短期行為,著名攝影家羅伯特卡帕曾經說過:“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敝挥猩钊胍痪€,貼近群眾生活,及時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反映經濟發展中的新舉措、新觀點、新現象、新問題,及時報道出重大新聞,這才是創優的基礎[3]。因此,在評選中獲得獎項的作品,是對新聞工作者能力水平的最好驗證。

多年來,陜西廣播電視臺始終把創優工作貫穿到各項工作,從臺領導到各部門重視創優、組織創優,通過多種形式教育從業人員提高業務水平。同時加強對創優工作的組織領導、策劃實施,把階段性的節目創優和節目創新緊密結合,形成了電臺宣傳創新的良好機制。在這種機制促進下,創優連年取得好成績,實現全面開花。國家級大獎不斷涌現,“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影視獎”年年榜上有名,碩果累累,曾取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六、七屆三連冠的好成績。這些作品個個當之無愧,他們不但有其獨特的一面,但也有共同特點、特色,這也是其獲獎的關鍵所在。

二、獲獎原因探析

1.發揮輿論監督功能,體現廣電媒體的社會職責

纖小的題材也可以寓于大意,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是人民群眾深惡痛絕,黨和政府一貫反對的做派。長消息《貧困縣歌詠比賽“窮扎勢”》曝光了一個財政負債超過5億元的貧困縣,為了“迎元旦萬人歌詠比賽”,耗資四五百萬元以上。面對許多地方不顧自己實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記者抓住了這一似乎不算什么壞事的問題,予以揭露。這條短短的消息通過對貧困縣萬人歌詠比賽的剖析,將如何提高執政能力,帶領人民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這一命題醒目地擺在了大家面前,社會意義在于有反思性。該節目榮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中國廣播影視獎”。廣播評論《不要把群眾“推”上上訪路》通過對兩起因政府不作為而將群眾推到越級上訪之路的典型新聞事件的敘述,揭示了近年來各地出現群眾越級上訪不斷攀升,甚至居高不下這一社會現象的深層原因,有強烈的針對性;特別是由此進一步提出的“真正落實行政責任追究制度,是化解群眾越級上訪矛盾,甚至杜絕因上訪而釀成群體事件發生”的觀點,深化了評論主題,令人深思。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中國廣播影視獎”。這些節目在遵從新聞屬性、廣播特點和宣傳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內容創新方面擴大了報道新領域,挖掘了新題材,詮釋了新觀念,開發了新視野;在形式、手法創新方面,全方位調動廣播特點,發掘各種廣播元素;在選題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尖銳性、思辨性,更具思考空間。做到了觀點和材料緊密結合,敘述和評論水乳交融,評有依據,述有深度。

2.用時代精神詮釋不同時期的典型,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典型宣傳在每一年的新聞報道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尤其是各個時期的先進人物,在他們身上,能看到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力量,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諦[4]。推出先進典型,反映黨風轉變。對于彰顯時代精神、鼓舞全省人民奮發向上具有很強的引導意義。

陜西廣播電視臺采寫的《小巷總理鄧菊梅》:社區居委會主任被朱镕基總理譽為“小巷總理”。西安市碑林區文藝路街道辦事處環南路社區居委會主任鄧菊梅就是這樣一位深受居民愛戴的“小巷總理”。這篇新聞人物報道的優點是將人物置于時代背景之下,用典型、生動的新聞事實,表現了鄧菊梅忠實實踐“三個代表”,把黨的陽光灑向社區角角落落的感人事跡。通過這一典型,生動鮮明地宣傳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展示了新時期共產黨人的嶄新形象,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世紀的希望。該節目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勞務輸出“大姐大”》:勞務輸出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力,增加農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擺在各級政府和勞務輸出服務人員面前的一項急迫任務。本節目通過對勞務輸出先進典型——趙迎春15年來向廣東輸送15萬富余勞力,平均每年為陜西贏得10億多收入的事跡報道,說明勞務輸出這項利民利國的新產業,只要政策對頭,并有一大批像趙迎春這樣熱心、誠心、又有耐心的人做好“全程服務”,就不難做好。該節目榮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二等獎。

3.正能量的語言和觀點直擊人心,理直氣壯唱響時代最強音

《鳳翔改改風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個體業主欲以在當地民俗中有“蠢笨”之意的“改改”之名注冊為企業品牌,工商局不允,逐引發民告官的司法糾紛。節目抓住了“改改風波”這一在省內外引起不少震動的新聞事件,以一場小小的“鳳翔改改”一詞是否可以作企業名稱的爭論為切入點,指出這不是一個表面上圍繞什么是不良文化爭議的問題,而是反映出陜西乃至西部當前經濟生活中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當地一些干部頭腦中的思想誤區:“優質的剎車,劣質的發動機”難以適應開發西部的要求,用當地群眾的話說,教條主義、照本宣科才是真正的“改改行為”,節目議敘結合,采訪錄音層次分明,頗具說服力,闡述了面對機遇,西部要“少爭論、多實干”的主題。這個主題的提升,超出了事件本身原有的含義,而觸及到了事物的本質。節目使用的方言俚語對于詮釋主題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該節目榮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養殖布爾山羊是陜西麟游、永壽兩縣在探索農業產業發展和當地農民脫貧致富中找到的一個產業路子。但是由于政府的不適當引導、一些企業和農民大肆“炒種”,牟取暴利的心態作祟,導致布爾山羊產業偏離了正常發展的軌道。陜西廣播電視臺采制的公眾性節目《羊年、羊財和羊災》通過案例調查,實地走訪農民、客商、政府官員和各方面專家,找到了此類現象的普遍性,剖析“炒種”的危害,揭示在農業新品種、新項目發展中應該抱有的理性心態,呼吁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及時對農民進行風險預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節目分析透徹,音響豐富,思路清晰,把農民在羊年想發“羊財”卻落了個“羊災”的下場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本身就獨具匠心,耐人尋味。該節目榮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這兩篇報道敏銳地捕捉到發展中的新事物、新苗頭,體現了新思維、新理念,小題材升華出大主題,小切口開拓出大視野,把現實發展中的事物引向對未來的高瞻遠矚,也是語言創新、手法創新的典范。

4.文藝元素考究,亮點凸現,體現了廣播文藝與時俱進的風貌

近年來,廣播人肩負著弘揚中華文化、共創和諧文化的使命,面對聽眾和時代的需要,在創新思維的引領下,創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可聽性俱佳的優秀文藝節目。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文學節目《婆》《七根小樹棍,走了》、音樂節目《周總理與<長征組歌>》《長安腔調》、戲曲故事《蘇若蘭》等優秀作品,這些節目題材重大,格調高雅,立意深刻。如陜西廣播電視臺制作的文學節目《婆》以“婆”和與其命運相關的“草辮”為經線,又以祖孫三代女性不同生活境況為緯線,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編織成了一幅關中農村人文、歷史、風情、時代變遷的生活畫卷。節目文字精巧,編排獨具匠心,演播聲情并茂真摯感人,配樂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制作精美,被稱為是一檔極具地方特色的精美文學專題。榮獲“中國廣播影視獎”大獎,制作的文學節目《七跟小樹棍,走了》,講述了一位患有老年癡呆患者于兒子相伴落葉歸根的故事,以喚起對老年群體的精神心理和身體健康關注和關懷,思想性、文學性和可聽性都很強。該節目榮獲“中國廣播影視獎”大獎?!堕L安腔調》則是用音樂介紹了厚重而韻味十足的觀眾文化,用黑撒、馬飛、王建芳樂隊演唱的秦歌,特別是其中“你有澎湖灣,我有長安縣”歌句,把關中的精神品質推上了新的高度。這些作品說明,注重時代精神,才會有積極捕捉信息亮點的藝術敏感。注重時代精神,才會使信息升華為藝術創造的題材開掘點,在此基礎上,緊扣聽眾情感與心理的關注點進行藝術策劃,使廣播文藝在題材開掘與深化中,在情感、內涵上有了拓展、延伸和自由的創作。

地方特色與廣泛選材相得益彰,體現了陜西廣播電視臺廣播文藝推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探索精神。參評作品選材廣泛,但更注重地方特色。很多作品呈現給聽眾的是陜西人、陜西事、陜西音樂。如戲曲故事《蘇若蘭》、音樂節目《黑撒樂隊,燎扎了》、文學節目《平凡世界的永恒人生》等。其中戲曲故事《蘇若蘭》,以探尋人物內心真實感受為主線,精選大段秦腔同名本戲唱段,向聽眾展示了一個對愛情無比堅貞,不畏強權、性格耿直倔強,具有“舍小家為大家”大愛胸懷的一代才女,喻示了每個秦人血液中流淌著的豪氣和博愛。節目精選的每一唱段,場景都很優美,故事性強,加上精心組合與精到的制作,整個節目讓人聽后有回味無窮、遐想不絕的感覺。文學節目《平凡世界的永恒人生》,是為紀念著名作家路遙逝世20周年而作的節目,有力彰顯了路遙文學及其精神的價值和力量,也彰顯了作為陜西人的奮斗精神。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陜西恢宏大氣和厚重的歷史文明,也深刻表現了陜西人與時俱進的奮斗精神,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好作品。陜西廣播特色鮮明,代表了陜西省廣播文藝節目的主流和方向。是陜西廣播電視臺近年來雖然佳作頻出,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縱觀近年來參評的作品,我們也注意到還有一些需要強化、加強和改進的方面。

三、廣播節目創優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忽視評優結果的再利用。評優結束后有計劃、有組織地把評優的成果變成培訓編采人員的素材,給大家創造學習和效法的條件,使更多的人從中得到啟發和新知,才是評優的最終目的。

2.創優意識淡薄。部分編采人員墨守成規,安于現狀,在舊模式,老框子中迂回,在新聞編采活動中沒有創新和突破,缺乏多角度、多側面、深層次、深內涵的思考,造成節目內容單調,氣息不濃,沒有時代精神。有的部門領導把創優看成是在完成臺里的任務,例行公事,一提創優,就以人手不夠、經費不足等為由,把創優跟正常播出無形中剝離開來。因此,創優工作總是處于平時不過問、不準備、不累計的狀態,到年底創優指標下來才集中力量搞突擊。

3.節目標題和用語的準確性、貼切性需要注意。作品的標題好比人的五官,一亮相就應當有吸引人的力量,主題突出、簡潔明快、朗朗上口,聽到它就有了解下文的欲望。近年來有些報送作品標題過長,有些題目用詞過大過高,與內容不貼切。廣播節目是“聽”作品,這一特點往往使編輯記者忽視對標題文字的認真推敲。平面媒體對標題一般比較講究,重要文章不僅有標題,還有副標題,有的還有關鍵詞,這都起到點明文章主旨和補充標題的作用。這方面廣播節目應該向平面媒體學習。用語方面,在評論、專題甚至文藝類節目中,對一件事、一個問題、一個地方、一個人物做出評析、判斷是必要的,但有的節目下的斷語不中肯或者不確切。無論是節目中間的局部斷語,或是最后總的結語,在節目中都占很重的分量,這也是體現編輯水平的關鍵之處。一定要對談到的問題做出恰如其分的結論,不可隨意拔高或空洞泛泛。

4.同音詞的誤用。這類錯誤主要是疏忽大意造成的。尤其是現在記者們寫稿基本使用電腦,且多數人使用的是拼音輸入法,讀音相似或相近的詞,很容易就隨手而出,比如:“偵察”與“偵查”,“按耐”與“按捺”等。也有一些同音詞是因為沒有能夠理解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而造成了誤用,比如:“截止”與“截至”,“期間”與“其間”等[5]。

5.硬傷問題。創優作品在評選中長期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硬傷的問題。比如,參評作品登記表的信息欄中,出現時間上的前后矛盾、沒有按要求刻制光盤、錯字、錯詞、標點符號使用不準確、數字單位的缺失等這都屬于硬傷。如果出現硬傷問題,你的作品無論內容上多么豐富,再現手法上如何的巧妙,那么你不具備參評的資格,直接會被淘汰出局。

6.音響問題。廣播節目是靠聲音訴諸聽眾的聽覺感官,從而引起審美反應的,如果錄制水平不高,必然影響傳情達意,因此,在處理音響時,應當協調好“可聽”與“聽懂”之間的關系。不能因單純追求真實感,而影響節目的傳授力。近年來參評作品中廣播音響存在的問題。(1)錄音不清、含混;(2)錄音雜音大、雜音掩蓋了話語;(3)錄音話語啰嗦,說明主題的力度差;(4)錄音不自然,給人感覺比較假;(5)錄音忽大忽小,時有時無;(6)錄音方言太重;(7)錄音的情緒與整個作品不協調;(8)錄音由于現場噪音大而像喊話等。隨著廣電體制深化改革,大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都合二為一了,變成了廣播電視臺了。這一舉措的好處很多,最大好處是新聞信息資源共享。但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廣播把電視用過的節目稿子拿過來就變成了廣播稿,反之亦然。電視與廣播相互融合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在參評作品中,這類作品普遍存在形式上的簡單融合,缺乏創新創意,怎樣平衡好二者的關系,將二者的優勢有機的互補,這對節目評優創優是一個新的挑戰。

四、改進的策略選擇

1.建立健全節目創優機制。首先,發現人才機制。強調“你靠廣播生存,廣播靠你發展”的文化理念,提倡能者有其位,采取“你能翻多大跟頭就為你鋪多大毯子”的用人機制;其次,建立培訓機制。定期對采編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培養全員精品意識。以創優、評優為契機,灌輸全員的精品意識,激發大家的創優熱情,并將每年的獲獎作品進行展播,使其充分地發揮正確的導向和示范作用,努力提高廣播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另外,邀請專家會診。請權威人士、臺內已退休的編輯記者、老專家對本臺節目進行會診和點評,針對外臺或臺內獲獎精品進行分析解讀,從而使采編人員在選題、包裝和節目策劃上看到自己的差距,找準努力的方向。

2.建立健全節目創優激勵機制。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調動從業人員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從業人員責任心,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有利于激發人的創新性思維和工作熱情。設立創優獎勵基金,對凡是獲得省級以上榮譽的作品加大獎勵力度,及時表彰,鼓勵他們在日常工作實踐中,始終以“優”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節目制作細節,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力爭全面提升節目質量[6]。另外,節目創優也是一個需要各方面配套協調的戰略性工程,它既需要激勵機制的建立,又需要對有限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在重點打造某個題材時,則應實行全臺一盤棋,合理抽調骨干人員,滿足創優需要。

開展創新評優活動能夠展示成就,激勵進取,樹立榜樣,提供示范,促進交流,互相借鑒,開拓探索,培養人才,擴大社會影響的作用。新聞精品的創作是一個不斷超越、不斷升華、不斷完善的過程,其目的是增強新聞作品的傳播力、感染力和影響力,進而打造媒體的形象,提高媒體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而每年的評獎則是搭建了一個競爭的平臺,廣播電視臺應充分利用這個平臺,學習先進,改進不足,不斷促進創優出精品。

參考文獻:

[1] 肖曜,楊丹玫.中國新聞獎組織工作機制淺探[J].新聞前哨, 2004(11).

[2] 尹成.中國新聞獎的價值分析[D].湘潭大學,2010.

[3] 胡旭霞.新聞創優要抓住幾個關鍵點[J].視聽縱橫,2010(8).

[4] 蘇振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

[5] 唐緒軍.在吹毛求疵中樹立中國新聞界的標桿——首屆“兩獎”審核委員會工作紀要,新聞戰線,2014(11).

[6] 魏清民,翟華清.如何提高廣播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J].山東視聽,2003(11).

[責任編輯:傳馨]

猜你喜歡
廣播節目
用受眾思維看廣播節目轉型升級
融媒體時代中的廣播節目主持入
廣播節目播音主持人語言表現力及基本素養研究
媒介融合時代廣播節目編輯的創新思路分析
地方電臺政風行風監督節目的生存空間與發展
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聲音形象塑造
淺談廣播節目如何踐行工匠精神
語言類廣播節目錄音制作的技巧分析
碎片化閱讀時代廣播節目的生存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