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研究

2016-10-18 12:26李憲亮
中國市場 2016年33期
關鍵詞:結構性改革現狀分析提升策略

李憲亮

[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整個供給體系效益和質量的全面提升,2015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十三五”期間的農業供給結構性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加速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全要素生產能力,提升供給結構整體水平,保障農產品數量、品質切合消費者需求,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轉換。通過對農業供給的分析研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明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進行優化升級。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狀分析;提升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56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在2015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根據對當前農業生產、農村現狀的準確分析,中央首次提出了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決策,這是為實現農業現代化采取的重要舉措,為“十三五”及2016年的農業政策實施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1 當前農業供給側的環境背景

1.1 中央高度重視農業供給側緊跟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2015年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要切實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切實提升供給體系效率和質量,使經濟的增長動力持續增強,推動我國社會農業生產力水平實現質的整體躍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了重點部署,將其描述為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1.2 當前對供給側發展的認識

供給側改革不僅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理念,還要有具體的目標和任務。供給改革并不是緊縮需求,而是需求和改革兩方面都得相互協調著改,只是當前要抓住主攻方向。同時,改革并不是實行新的計劃經濟,而是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中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明確政府的職權。有專家認為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全面推進,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社會沖擊。其實,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改革都會觸動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再加上我國當前正處于三期改革的階段,所以必然導致一些阻力,但若準確把握則可平穩過渡。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是必須邁過的坎,必須闖過的關,此項改革等不起、拖不得,要始終加緊向前推進、加快步伐避免因結構不合適而導致的問題。

2 農業供給側改革存在的問題

2.1 政府在農業供給側的各項基礎建設、統籌管控方面的問題

2.1.1 政府價格調控力度需進一步加強

農業產品價格機制尚不完善,超市從農民手中購進各種農產品時多數是根據經驗大體定價,不僅對農戶的收益沒有保障,對農產品的產品質量更是無從檢驗。對農產品多半是通過政府的專項補貼進行扶持,對市場作用的發揮得不到充分利用。

2.1.2 缺乏有效監管機制,農產品質量尚不能得到完全保障

由于農戶家庭經營的影響,大多數是通過農民自行銷售,自用與銷售的農產品是沒有特別區分的,這給監管造成很大難度。此外對各類農產品集散地、超市的監管力度不夠,存在檢測時間較長、檢測程度不全面等缺陷,一方面是受管理機構客觀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則是多數主管部門之間沒有統一的網絡化管理平臺,導致其是否做到有效監管及監管方面是否全面等信息無法向社會及時公開,無法提高全社會對農產品關注的良性循環。

2.2 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與二、三產業聯系力度尚需加強

農業供給仍是以大量生產保障供給為主,還未能完全跟上工業化帶來的快速變化。供給模式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結構制約,現今農業創新的主要力量是各類農業科研機構,它們大多自主科研,與農業具體生產、市場要求還有一定距離,與二、三產業的聯系就更加缺乏。其本身技術并不落后甚至較先進,但在技術轉應用中卻存在一定難度,說明結構還未達到最佳方式。在市場中經常出現農民需要的良種科研機構無法培育、市場大量需要的農作物供給數量少、農民大量種植的作物卻又得不到很好銷路的尷尬局面,可見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勢在必行。

2.3 農業生產分散化,生產效率較低

農業供給適度規?;壤^低。農產品供給多數是直接出售給蔬菜供應商或者是自行銷售,大多數都未想過要再深加工一步,使其價值再提升一步,這有多方面原因。適度規模經營是結構性改革的中堅力量,即保證了糧食安全又提高了效率。但就目前廣大農村而言,農民依舊視土地為生存保障,對農場式的經營缺乏認識。我國的小農家庭經營模式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產業鏈變長,家庭經營有其優勢,可以保證糧食基本溫飽、農村穩定,但卻反映了工業化、城鎮化仍需繼續發展吸收大量農村人口,而此過程卻需要工業乃至全社會的整體供給改革,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

2.4 農業生產專業化人才短缺

農業科技的研發需要進一步與實際聯系??萍荚谵r業中的應用依舊是處于相對薄弱的一方,農業科技人才不足。農業人才是改革的重要一環,然而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多是留守中老年人或無法在城市找到工作的返鄉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多數只能進行初級生產,而受過專業教育的高級農業人才則多數不愿去農村。究其原因有:認為農村發展前景小、缺乏一定的配套設施以及對農業知識掌握不足而不敢去農村等各種情況,因此,不僅要求進行相應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還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專項人才培養。

2.5 農產品供給產業鏈短、缺乏高檔農產品的生產

2.5.1 農產品供給不能適應消費需求

生產的農產品不是市場所需要的,這是供需失衡的重要方面。在我們國家除了少數能適度規模經營的農場以及國家級糧食生產區能夠生產較高質量的糧食農產品,家庭的小農生產模式仍是主導地位,這也是我國地理因素的影響所導致的。家庭的分散化種植必然存在松散自由、資金有限、高技術難以應用等特點。

2.5.2 環境污染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

諸如農村生活污染、農業企業排放污染、面源污染等是當前主要污染源,對農業生態環境產生了近乎毀滅性的破壞,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土地上種出的各種農作物又有什么高品質可談。農村成了工業化中各類排放物的最佳選擇,且幾乎沒有任何處罰措施,這必然使得本就發展落后的農業遭受更加嚴峻的挑戰。

3 農業供給結構改革措施

3.1 政府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加強與市場的協同

3.1.1 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發展與市場相協調的供給農業

糧食安全是國家整體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逐步減少農業生產人數,在保證改革質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要改革就必須清楚:市場需要什么;政府職權應怎樣劃分,妥善協調糧食收儲與價格形成機制的關系。農業方面“化產能”的最好方式就是進行結構改革,既要保障糧食安全,又要積極促進供給改革;既要關注市場需求的動向,又要通過供給改革創造新的市場需求,達到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局面,以改革加強供給與市場發展,以發展拉動供給與創新改革。

3.1.2 加大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質量檢驗

首先是進一步完善各項監督管理措施,配套相關檢測設備,使監督檢測落到實處。另外,只有完善的法律政策仍舊是不夠的,通過實踐,普遍存在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處落實難的問題,這說明仍存在管理制度的欠缺,需要詳細到每個具體農戶由誰負責,在流通、銷售環節也應該要明確責任人,切實保護好老百姓的“菜籃子”。

3.2 加強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有機融合,實現多方位全面發展

首先,農業供給改革必然減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這就要第二、三產業去合理容納這些人數,又使工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要進行結構優化,第一、二、三產業進一步融合。其次,加強了相互間的了解后必然對農業改革的重點與方向加以明確,農業供給結構性改革質量將得到提升。最后,培育新動能、改善舊動能。新舊動能轉換是辯證統一的,新動能成長創造出大量就業,接受農業生產者,為傳統生產增效升級和人員分流創造條件;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激活沉淀的要素資源,也可為新動能成長騰出空間。

3.3 發展科技農業,提升供給側水平

農業供給改革應積極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科技農業是進一步發展科教興農,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3.3.1 建立農村大數據體系

加快整合數據,做到創新驅動、數據共享,通過大數據的研究分析,提前在農業生產、管理、服務、經營等環節做出合理調整,建立國家農業數據平臺,為政府決策、市場參與者的活動提供數據支持,對農、林、牧、漁的生產提供全方位數據。

3.3.2 農業供給改革智能化

供給改革智能化就是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科技結合,減少人力的使用。發展智慧農業,將物聯網技術、3S 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視音頻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集合,通過遠程實時檢測診斷,做到遠程控制,采取及時準確的措施精確服務,可以同時解決糧食安全、質量安全兩大問題。

3.4 推進農產品的無污染高端生產

3.4.1 深化農產品供給端產業鏈

在過去長時間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始終圍繞糧食安全發展,必然導致糧食生產追求量大而不注重其高品質。因此,發展農村電商、互聯網、農村信息大數據為供給產業鏈多元化發展創造條件,保證農產品深加工的各個環節都有很好的銷路,促進了多元化生產模式建立以及農村、農業新動能的產生,改善舊動能更加適合經濟新常態的發展。

3.4.2 供給生態農產品

在保證藏糧于地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措施。生產生態農產品:第一,應該改善土地污染,減少過量的農藥化肥使用;第二,因地制宜,生產適合本地區的農產品;第三,增加土地輪休、封魚期、草場輪換,只要耕地、水資源、草場得到很好保護,則糧食安全及肉蛋奶的生產也就不用擔心了。做好環境保護,生產生態農產品是供給側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4 結 論

改革的深水區是必須要面對的,是問題倒逼的必經關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與否對農業現代化乃至于全面經濟改革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能期待一蹴而就,更不能投機取巧,只有堅定決心,硬碰硬地面對困難干下去,才會有實實在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央一號文件: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首提農民主體論[J].吉林農業,2016(4):11-12.

[2]張海鵬.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2):221-224.

[3]許經勇.論農產品流通與農業供給側改革[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6(1):1-5.

[4]吳宏耀,祝衛東,羅丹.農業供給側改革重在糧食安全[J].中國合作經濟,2016(2):17-18.

猜你喜歡
結構性改革現狀分析提升策略
遼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學習習近平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 扎實推進淮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于師幼互動的文獻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