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業管理人才培養

2016-10-18 00:08宋嘉庚郝振省
出版廣角 2016年15期
關鍵詞:融合出版出版業培養

宋嘉庚+郝振省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融合出版與社會分工的關系,發現融合出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表現形式,這種形式為管理人才的培養帶來了就業崗位需求、多渠道來源、成長周期縮短等機遇,同時,也在人才流動性、銜接性和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存在挑戰。出版機構通過暢通人才流通渠道、厘清經營管理的區別、注重培養人才的“經驗的實踐性”和“文化的系統性”、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找尋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業管理人才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融合出版;出版業;管理人才;培養

【作者單位】宋嘉庚,中國傳媒大學;郝振省,中國編輯學會。

“融合出版”是指“在‘媒介融合學術語境下、順應中國出版融合發展趨勢、基于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產生的新興出版現象,是解決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融合發展問題的新興出版范式?!盵1]根據《2015—201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統計,2015年中國的數字出版全年收入規模為4403.85億元。各類有聲出版、IP衍生出版、自媒體出版、各類依托傳統出版數據庫的知識服務平臺等,各顯神通。僅有聲出版一項,“2015年的市場規模已達16.6億元,201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2億元”[2] 。追尋融合出版根本,分析其現狀和趨勢,更有利于對融合出版的趨勢做出判斷,也更有利于提升出版業管理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

一、融合出版的現狀與趨勢

首先,融合出版是滿足社會群體基本需求的必然選擇,是社會專業化分工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涂爾干曾經論述過專業化分工的出現,他提出“社會容量和社會密度是分工變化的直接原因。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是由于社會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會容量的普遍擴大”[3]。中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縮短了社會成員居住環境的物理距離?;ヂ摼W技術的發展,使社會成員之間的信息傳播能夠超越物理空間。無論是網上還是網下的社會密度和社會容量,都呈現海量化的趨勢?!敖刂?016年6月,全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7.1億。手機上網用戶占網民比例已經達到92.5%,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5小時。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經達到2.81億?!盵4]分析數字出版產業的用戶數量及其上網閱讀時長可以發現,數字閱讀已經成為社會群體生活的基本生活需求。

傳統出版的產品形式、生產周期、傳播渠道、評價機制逐漸不能滿足社會成員的多樣化需求。新興的融合出版形式,既能繼承傳統出版的優秀資源,又能與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完美結合,具有快速生產、精準營銷、廣泛傳播等優勢,自然而然成為出版業轉型的必然選擇。

其次,融合出版的要素選擇和路徑選擇尚在探索。出版業基于用戶需求制訂發展戰略,首先要解決融合要素與融合路徑的問題。從國際上看,部分專業社的出版巨頭將已有數據庫轉型為知識服務平臺,確實實現了巨額收益,如斯普林格的“圖書和期刊整合鏈接的數據庫模式”、湯森路透的 “科學網絡”(Web of Science)數據庫。在國內,專業出版社在融合出版過程中,憑借所掌握的內容資源,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的平臺,近水樓臺先得月,率先實現了內容與技術融合。教育出版社緊隨其后,憑借教材教輔資料的可視化、網絡化、互動化,實現融合戰役的初戰告捷。大眾社的融合要素不明晰,融合路徑不明確,“專業社領跑,教育社跟隨,大眾社迷?!钡木置鏇]有改變。

再次,融合出版對出版管理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合出版的首要屬性是滿足用戶的基本閱讀(使用)需求,繼而拓展至專業領域,此外,還需要具備知識服務的功能。在滿足社會群體基本生活和生產需求的基礎上,出版業的相關行業和基本用戶群體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就如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一樣,在滿足生理、安全、歸屬等基本需求之后,還需要滿足完成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些需求體現在出版服務(產品)、衍生渠道、權利保護、文化傳承等層面。相對于傳統出版的基本閱讀需求,經過數字技術洗禮的新用戶群體,更加注重提升自我閱讀體驗,在場景化、碎片化、社交化的閱讀方式中,體驗不同的閱讀內容、閱讀終端、閱讀反饋、閱讀社群等。從融合出版的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開始,用戶就不斷將不同層次的需求與出版自然銜接。以亞馬遜為例,出版機構突破了原有出版方式的限制,通過收購網絡平臺商 ComiXology實現了藝術品與自出版形式的有機結合。該平臺長期為Marvel、DC 等美國知名漫畫電子書籍提供藝術原創素材,其核心競爭力就在于能夠讓藝術家自己來設計、創造和出版他們的數字產品。

更高層次的用戶需求,決定了出版業管理者必須具備多層次、多學科、多范式的知識結構,要了解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技能、常見盈利模式、典型的團隊建設原則,要具備戰略思維、管理思維、創新思維、傳播思維,還要具備國際視野、家國情懷、歷史使命和文化擔當。出版機構將文化追求滲透到管理中的最佳渠道,就是培養管理人才和注重管理實踐。在超越經驗管理和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出版管理者憑借文化理性的力量,將出版業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省長久而深刻地滲透到管理中去。管理者唯有形成上述的能力和素質,才能保證出版內容的精粹性、傳播渠道的暢通性、文化傳承的豐富性。

二、融合出版為出版業管理人才培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產業發展對管理人才需求增大。根據《2015—201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截至2015年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累計用戶規模達到17.2357億人(包含了重復注冊和歷年塵封的用戶等),如此巨大的用戶規模將催生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將造就大量的出版業就業崗位和機會。從出版機構的人才組成結構上看,管理崗位的人才占比呈現上升的趨勢。根據《2015年全國出版從業人員收入調查報告》數據統計,出版業人才基本結構為“從事編輯類崗位的占比為50.84%,營銷類崗位占比為23.11%,管理類崗位占比為18.77%,其他類崗位占比為7.28%。與2014年對比,編輯類、營銷類、其他類占比都有所下降,而管理類占比則提高了9.20個百分點。從收入排序看,管理類收入最高,其他依次為營銷類、編輯類、其他類,與2014年排序一致”[5] ??梢灶A見的是,無論是編輯崗位、營銷崗位還是管理崗位,都將迎來空前的就業和創業機會,而其中管理崗位的占比結構將逐漸增大,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二是融合出版將吸納更多類型的管理者。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需求場景化、閱讀過程互動化、閱讀網絡社交化、閱讀內容長尾化的閱讀特征將越發明顯,這就為出版領域增加了極大的包容性,將吸納多學科背景、多崗位歷練、多學歷層次的管理人才。以有聲書場景化管理人才為例,“PC互聯時代爭奪的是流量,移動互聯時代爭奪的是場景” [6] ,有聲書多場景化的閱讀需求需要整合紙書內容、網絡平臺、朗讀者隊伍,如亞馬遜通過Audiobook Creation Exchange,吸納了紙書作者、平臺運營者、朗讀者(甚至是好萊塢明星)、讀者、其他發行平臺和社交網絡的運營者。這些要素的整合和運作,需要高度復合型、多渠道來源的管理人才。

值得關注的是,很多通過自媒體創業的新出版機構,通過小團隊(工作室)式的管理,實現了巨大的市場回報,如學術出版中的 “學術中國”,以及大眾書出版中的“羅輯思維”等。其運營模式是通過自媒體運營、跨界聯合,以融合出版形式獲得“粉絲經濟”紅利。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紅利之下,可以預見會有更多的創業者直接成為管理者。隨著融合出版形式的不斷創新,融合出版將成為影視、游戲、新聞、廣告、教育等領域的最佳入口,管理人才將在融合出版中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是培養周期相對縮短。受到互聯網思維影響,融合出版整合內容資源的優勢,逐漸凸顯。以自出版為例,自出版平臺可以將一般大眾書的出版周期從半年縮短到一個月。這種快速流轉的出版程序,可以使出版業管理者在最短時間內了解選題策劃、編輯校對、成書發行等環節。當然,這種快節奏的出版方式會有很多隱藏問題,但是單純地從管理者熟悉工作崗位的角度看,相對于傳統出版它還是起到了巨大的加速作用。管理人才可以通過數字化的讀者數據庫、作者資源庫、審讀報告資料庫等,了解多崗位的工作內容。另外,數字出版的產品性質,決定了出版業的編輯或者營銷團隊要關注數字出版全產業鏈的動態。當然,編輯不一定成為帶有明確職務的管理者,但是關注全產業鏈的編輯或者營銷人員,相比傳統出版時期,還是能夠更加迅速了解出版產業鏈全貌。從出版業隊伍整體看,快速的出版流程和全產業鏈的出版視野,將使管理人才更加容易脫穎而出。

挑戰也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管理人才的培養成本增加,流動壓力增大。管理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經濟成本等。出版行業歷來重視“工匠精神”,出版機構內部培養人才,同樣講究打磨和歷練。比如三聯書店設立了人才發展專項基金,保證管理人才的進修學習、考察調研、發表著作等。但是,出版業的流動性極大,因為出版業與互聯網企業、文化創意企業的先天基因相近,近年來出版業管理者跳槽意愿居高不下,行業人才流動壓力不減。巨大的行業流動性,難以保證管理人才成長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二是培養機構的銜接性亟待提升。在傳統出版時期,因為崗位和專業方向相對固定,管理人才在本單位、本系統內按部就班地轉換崗位,雖然周期較長,但是卻夯實了不同管理崗位的管理基礎,積累了管理經驗。在融合出版過程中,管理人才一旦離開原有崗位或者機構,選擇了跨度較大的新崗位,就難以保證管理經驗的有效銜接。另外,高校、出版機構、行業協會三者的教育體系銜接性有待加強,針對管理人才的基礎教育重心應放在高校。針對管理思維的建立、管理技能的提升,培訓重心應放在出版機構。針對機構管理人才向行業領導人才轉型,培訓重心應放在行業協會。從目前的銜接效果看,出版機構承擔的培養管理者的壓力較大,其他兩者與出版機構的溝通合作機制尚有待完善。

三是培養方式的有效性和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有待檢驗。隨著融合出版與數字技術的不斷融合創新,技能型、即時型、“U盤式”的管理人才將會備受市場青睞,而思想型、慢熱型、“大樹式”的管理人才將會承受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癠盤式”的人才,來之能戰,戰之即勝,通過熟練掌握數字技術和快速構建營銷網絡,能使產品或服務快速變現,在出版社的經濟效益考核指標中,業績清晰可見?!按髽涫健钡墓芾砣瞬?,講究長時間扎根某一領域,做專家型管理者,而這類管理人才,培養周期長、市場反饋慢,雖然能夠在長期耕耘中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但是尚無成型的考核評價體系與之對應。

三、出版業管理人才的培養路徑

一是暢通出版機構的管理人才“流動”渠道。融合出版的相關行業多,人才流動性大,出版機構更應“順勢而為”,不能因為培養成本高而不去培養。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戚德祥提出,出版機構要有培養出版人才的大胸懷——既要大力培養人才,又要保證其合理流動性。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動機制,是保證出版管理人才來源的有效保障,因為凡是機構系統,流出人才的同時,也必有流入的人才。隨著融合出版與其他行業合作更加緊密,出版業出口會更加廣闊,唯有保證人才合理健康流入,才能保證新鮮的管理力量不斷增加。

二是厘清經營和管理的區別。在古典管理學理論中,亨利·法約爾最早提出經營是企業職能的范疇,它包括技術職能、商業職能、財務職能、安全職能、會計職能、管理職能。從內涵上看,經營比管理更為豐富和龐雜。管理作為企業經營的一項職能,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要素。出版業管理人才應明晰管理要素,在完善管理要素的基礎上完善經營能力。融合出版的產生和發展,首先應找準重心,打造出版機構內部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盲目擴張與合作,為了融合,喪失出版企業的主體性和核心優勢。出版管理人才的培養應圍繞機構競爭優勢,有方向、有計劃、有戰略地培養,而不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經營角色,盲目擴大管理的職能,應避免為了融合而融合、為了管理而管理、為了經營而經營。

三是在培養路徑的選擇中,重視管理人才培養渠道的“經驗的實踐性”和“文化的系統性”。所謂“經驗的實踐性”來源于管理學經驗學派的開創者彼德·德魯克,他認為培養管理人才有三種責任,即對企業、對社會、對個人而言。管理者的培養不應瞄準今天的任務,而應與未來戰略任務相匹配。若想實現此目標,就必須大量接觸管理事件,至少是管理案例,從經驗中學習和提升管理實踐能力。從管理的共同特征考慮,融合出版機構的管理人才,確實應該注重從實踐中提煉行業發展規律,培養與之對應的管理思維和技能。同時,還應注意到,由于出版企業的特殊性,管理者對先進文化的甄別和傳承,擔負著歷史使命。所以管理人才更應注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借助融合出版的歷史機遇,從“小出版”跨越到“大出版”,以人類歷史發展時間軸為縱坐標,以當代文化發展的重要事件和宏大主題為橫坐標,結合管理者個人的專業背景或方向,建立出版管理者個人的三維“文化選擇坐標系”,以此選擇、承擔、完成好出版業管理者的文化使命。

四是建立多專業、多層級、多類別的管理人員考核評價體系??陀^和全面的考核評價體系可以起到人才培養的導向作用。在出版業管理部門完善出版機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出版機構內部應建立具有機構特色的管理人員考核評價體系,對有管理職務的管理人員進行考核的同時,還應注意無管理職務的“管理者”。例如對“首席編輯”的尊重應體現在考核指標中,對唐浩明等首席專家,要發揮其無形的導向和引領作用。還要注重對出版機構的領軍人物、高層專家、知名學者的“考核”和“使用”,他們在出版機構中的活動,在對未來管理人才的培養起到“傳幫帶”作用的同時,還具有傳遞系統內部“隱性知識”的重要作用,有人用“最智能的數據庫”來形容他們的作用,實不為過。他們對于機構管理和年輕出版管理人才成長的影響,可謂“出現即管理”和“存在即管理”??傊?,既要為管理人才構建有形的管理渠道,又要為他們營造一種無形的管理“場域”,通過訓練、試錯、熏陶,讓他們逐漸成為能夠駕馭融合出版的優秀管理者。

[1]曹繼東. 基于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的“融合出版”[J]. 科技與出版,2014(9):15-18.

[2]李明遠. 市場規模將達到22億 聽書正成為一門好生意[EB/OL].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41914716.html,2016-08-18.

[3][法]埃米爾·涂爾干. 社會分工論[M]. 渠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13.

[4]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tc.people.com.cn/n1/2016/0803/c183008-28606650.html,2016-08-03.

[6]2015年全國出版從業人員收入調查報告[EB/OL]. http://gw.yjbys.com/diaochabaogao/59114_2.html,2016-04-11.

[6][美]斯考伯,伊斯雷爾. 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 趙乾坤,周寶曜,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猜你喜歡
融合出版出版業培養
以按需出版為抓手,推動出版業數字化轉型
AR與VR技術在兒童出版業中的應用
“互聯網+”時代中小學教輔融合出版的四大誤區
對出版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業考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