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個人史書寫具有持久生命力

2016-10-18 00:40趙運仕
出版廣角 2016年15期
關鍵詞:書稿書寫歷史

【摘要】講述過去,是重視當下,也是思慮未來。有“史”的意識,體現“史”的價值,至少成為研究人生或社會的一個樣本,能夠以小見大,個人史書寫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而這也正是《平如美棠》的范本意義所在。

【關鍵詞】《平如美棠》;個人史;

【作者單位】趙運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下稱《平如美棠》),這本設計別致的紅皮書,寫一對老夫妻人生的風風雨雨,溫馨感人。新書一面試就占據了讀書類媒體的頭條,擺放在各大書店最顯眼的位置,并在當年及之后的幾年里,榮獲各種各樣的獎項。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平如美棠》都給人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贏得了讀者的喜愛,這是一本在個人史書寫方面最成功的書之一。

什么是個人史書寫?在這些年的編輯工作中,筆者接到并閱讀了很多與《平如美棠》同一性質的書稿,有的類似回憶錄式按年代書寫個人生活,如《從北大到南開》;有的以人物或事件為中心,輻射家族及社會,多為片斷式描述,如《遠去的童年》;有的是某段特殊生活經歷的呈現,如上山下鄉或當兵戍邊之類。在這三種類型中,以后兩種類型為主,寫作形式比較容易駕馭。這種寫一個人的歷史,或以一個人為中心寫一個家庭或家族的歷史,可以統稱為個人史書寫。

為什么不能把這類書稿歸為回憶錄或是傳記呢?這類書稿與回憶錄或傳記有兩大區別。首先,作者的身份帶有民間性,或者說作者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如工人、農民、醫生、退伍軍人等;而回憶錄的作者或傳記中的傳主,他們是“知名”人物,或是國家意識形態的代表,或是體現時代核心價值的典型,或是護衛家國的英雄,或是行業里的先進分子,唯其如此,才顯出立傳的價值。其次,個人史書寫有很強的業余色彩,作者是沒有經過寫作訓練的,缺乏寫作意識,從表達角度來說,你既可以說它靈活,也可以說它寫法較隨意;而回憶錄或傳記,有很強的專業性,寫法嚴謹、規范,表現出強烈的文學想象,這得益于作者的寫作素養,他可能是作家,至少是受過寫作訓練的。

出現個人史書寫的現象不是偶然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時間因素或年齡因素。寫這一類書稿的作者大多是老年人,他們出生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個人生活或者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社會變遷密不可分,像新中國的建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文化大革命”、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等國家重大事件,他們都親歷其中,并在內心刻下了很深的近乎傷疤的印記?,F在他們退休了,到了回憶往事的年紀,很多人都有一種強烈的表達欲。因為他們覺得,他們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是有價值的,有很多東西不僅值得他們自己去懷念,而且也想讓后人知道,那個時候他們的痛與恨、情與愛是一筆財富,對后人是有啟發的。上海的一位李先生, 年輕時在部隊當放映員,在廣西桂林待過很長一段時間,與當地民眾結下了很深的友誼,其間還認識了一位美麗的桂林姑娘,后來因為工作的原因,離開了桂林。他對這一段人生經歷非常懷念,對桂林有一種強烈的依戀之情。于是,他把這段經歷寫成一個5萬字的小冊子,甚至有些偏執地認為,出版這個5萬字的小冊子,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二,社會對歷史認知的轉向。史學家阿蘭·施納德所說:“我們生存的歷史中,無論怎樣費盡心思地尋求解脫,歷史總會將我們虜獲:不管大人物還是小人物的記憶,歷史都不會忽略?!钡荛L一段時間,我們的歷史只是宏觀層面的歷史,或是民族戰爭史,或是階級斗爭史,基本不觸及沉淀于民間的生活史。但隨著國家、社會的改革開放,歷史認知發生轉向。從大歷史到小歷史,從宏觀敘事到生活細節,這種歷史認知的轉向確定了認識歷史的另一種視野:歷史的民間性。也就是說,大歷史是國家興亡、社會變遷,大歷史書寫帝王將相、俠士英雄;小歷史是百姓生活,展現市井風情、悲歡離合。大歷史風起云涌,小歷史生動迷人;大歷史呈現的是一種政治化的或主流的社會形態,小歷史呈現的是百姓的普通社會形態。

這種歷史認知的轉向可以從一個廣泛的民間行為得到印證,那就是修家譜。21世紀90年代以來,對一個家族來說,修家譜是一件盛大的事情,有時一姓一族,牽涉全國。百姓把修家譜作為整理家族的檔案來做。當然,家譜是資料式的表達,而個人史書寫則是文學式表達。這種歷史認知的轉向為個人史書寫提供了社會環境,也可以說,這種審美風尚為個人史書寫提供了讀者市場。

盡管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都為個人史書寫提供了合適的土壤,而且個人史書寫的書稿很多,但真正像《平如美棠》一樣成功的并不多,甚至很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落差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寫法過于業余,沒有形成某種敘事框架,或者說是某種講述歷史的范式。當然,這是由作者的寫作素養決定的。即使有好的素材,若缺乏生動的表達或呈現方式,讀起來就覺得索然無味。一位老人敘說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涯,除了男女情事,便是人事斗爭,視野太狹窄,不善于選材;一位退休的地委書記寫自己的為政生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地列出所謂政績,比流水賬還沒有意義。就像一位蹩腳的廚師,面對一桌好的食材,卻做出一桌無色無味令人難以下咽的菜;本來很有料的內容,在他們筆下反而成為一潭死水。

第二,處理不好事件與情感的關系。因為個人史書寫者的人生回憶中離多于聚、苦多于樂,所以一些作者用一種宣泄情緒的方式來寫作,表現出對歷史的非理性抵抗。一位從醫30年的退休醫生,給筆者拿出一篇自己寫的文稿《筆者從醫的三十年》,開篇第一句話是“筆者要控訴××醫院的領導”,一上來就擺出一副苦大仇深的面孔,整篇書稿情緒泛濫,除了荒唐言就是辛酸淚。個人史書寫者對人生的回憶與描寫,應多一份冷靜、多一份理性,記憶是歡愉抑或痛苦,都是為了反省或反思,給人提供某種具有啟發性的東西。也就是說,作者的心態要平和,客觀地寫一本個人日常生活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日常生活的歷史。

第三,把小歷史不當歷史,缺乏“史”的觀念。小歷史也是歷史,它具有世俗情調,講究的是民間社會的倫理規范,注重的是親情、友愛、和諧,是百姓樂于接受的民間倫理。而且小歷史往往以大歷史為背景,或映射大歷史,有時還可以為大歷史的某些迷局提供答案。所以,小歷史可以世俗,但不是庸俗或低俗;可以是家長里短、趣聞軼事,但不是流言蜚語。有的作者為寫而寫,自娛自樂尚可,非要拿來出版就沒有多大意趣了,更不要說寫作的意義。也就是說,個人史書寫如果沒有建立一套講述歷史的規范,并建立歷史的主體意識,就留下了一根致命的軟肋。

《平如美棠》的作者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先生,他在愛妻去世后,無法排遣深切的懷念之情,于是用繪畫和講故事的方式寫了這樣一本書。書中的愛情感人至深,以至于很多評論者以此為觸發點,聯想到許許多多古今中外的情詩、情歌。書的主旨是愛情故事,但圍繞這條中心線索的,有國家、社會、家庭,有朋友、戰友、親人。所以,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愛情故事,而是具有豐富內容的個人史。作者對大背景和小歷史的關系、對個人生活和時代變遷的關系處理得很到位,既把個人史表達得圓融豐滿,又始終不棄社會的影子。比如在動亂的時光里,他們不以勞碌為苦,反而記著徐州的油條臨川的藕、貴陽的甜點安順的粉,淡淡的國家記憶只是一個背景,具有強烈印記的是“生命中許多微細小事”。作者沒有受過寫作訓練,但這種妙手偶得的布局或表達,讓全書主次分明,進退有序。

難能可貴的是,《平如美棠》表現出一種平靜的敘事風格、一種大家風范。作者的一生,除童年生活外,可以說充滿坎坷與愁苦,但無論是面對“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貧賤夫妻百事哀”,還是戰場上“征戰幾人回”,作者都表現得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歲月如云淡風輕。內容更多的是寫對將來生活的向往,對“共剪西窗燭”的渴望,表現對待生活的一份從容與大度。

我們不妨讀一段仔細體味一下。

每至中秋夜里,家里便在天井處備上方桌,圍上大紅桌圍,上供香燭果品,主角當然就是月餅。南昌的月餅薄而稍扁,一般都有飯碗口那么大,更大的也有。餅的餡子是冰糖、紅綠絲、核桃和瓜子碎末。餅的表面撒白芝麻,其上再以黑芝麻寫個“月”字,若是更大的月餅,就寫“中秋月餅”四個字。硬而甜,自有其特殊味道。

文字不多,幾個意象很美,大紅桌、白芝麻等,讓人印象深刻。行文娓娓道來,不言情而情自濃,小場面卻充滿溫馨,讓人對作者小時的中秋夜不勝欣羨。作者幾筆寫出了地方風情,很有幾分文化意蘊。這種場景描述完全是民間風格,體現的是其樂融融的民間倫理,值得回味。

講述過去,是重視當下,也是思慮未來,有“史”的意識,體現“史”的價值,至少成為研究人生或社會的一個樣本。能夠以小見大,個人史書寫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而這也正是《平如美棠》的范本意義所在。

猜你喜歡
書稿書寫歷史
Unwritten 尚未書寫
用什么書寫呢?
科技書稿的邏輯性審查方法歸納
離婚起訴書寫好之后
建筑類書稿“齊、清、定”之細談
談談書稿中有關偽滿洲國表述的幾個問題
新歷史
書寫春天的“草”
關于《中國雜文》(百部)答問(之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